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婚姻 > 婚姻心理咨询

爱自己,和谁结婚都一样

时间:2025-05-30 10:17:58  来源:  作者:


失去内心的感觉,失去与他人的联系,压抑自己的需要,我们已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开始时,我们能在放纵的片刻感到满足,心灵也得到了片刻的宁静。但我们早晚会认识到,自己已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我们为填充欲望的深谷而焦虑憔悴,为了暂时的解脱而不停地奔波忙碌。所有这些求得一时快乐的手段只能让内心的空洞越来越大,而所有能通过自我麻醉获得一时安慰的解脱方式,奏效的时间也会越来越短。没有一个伴侣能长时间地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只能越来越沉迷于各种各样麻醉品中。

只有当我们敢于重新追问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不断地麻醉自己?究竟要逃避什么?只有当我们放弃嗜好,再次回到对本原的追寻中来,我们才有可能重获健康和幸福。如果我们鼓起勇气走上自救的道路,那么嗜好就会被我们转化为前所未有的力量。

为了建立起能带来幸福的长期关系,我们必须对我们人格中那些被拒绝、被压抑的部分进行处理和调整。我们总是像表演木偶戏那样来扮演自己的角色:充满爱心的伴侣、关怀备至的父母、乐于助人的同事、坦诚忠实的朋友。我们首先学到的是,应该按照成人和社会的要求去扮演适当的角色。然后我们将个人的价值观连带这些外在的要求,一并内化为自我的一部分。但问题是,当我们无法满足这些要求时又将如何?

当我们还是孩子时,就已经知道,大人是根据我们的行为划分好坏的。所以,我们学会了将所有坏的行为隐藏,遮盖起来。当然我们也竭力让自己更符合好孩子的标准。在我们身上始终还潜伏着其他需求:作为孩子,渴望无拘无束地玩耍;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希望去尝试,不断获得更多的新鲜玩意儿;直到今天,我们仍会在安静的时候梦想着激情,希望自己还能再次疯狂,尽情宣泄压抑的情感,让我们心底的需求得到满足。但我们却不可能真的实现这些愿望。自控能力越强的人,面对内心的渴望就越犹豫不定。我们总是咬牙挺住,将自我需求强行吞下去,闷在肚子里,只在别人面前展示我们最优秀的一面。事情一旦行不通,我们就会绕道,为内心的渴望、感觉和需求建立另一条宣泄通道。于是我们变得贪吃嗜酒,在酒足饭饱之际吞云吐雾,或扭曲纵容自己,甚至做一次疯狂的秘密情人。

我们越是在潜意识里不接受内心的“恶”,就越得付出更多的努力去隐藏它、拒绝它,用一个能被外在所接受的“好”来代替它,甚至干脆将它压抑下去,直至遗忘。但是,它并不会因此消失,恰恰相反,所有这些会改头换面,通过其他渠道,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更强烈地显现出来。就在我们亲密接触时,所有那些看起来极为令人厌恶的性格特征都会准确无误地展现出来,而在我们的婚姻中,我们最可能丧失理性。我们隐瞒真相,撒谎遮掩;我们寻找外遇,试图离开;我们贪婪地希望不断攫取。当我们意识到这一切,也会对此感到惊慌失措,我们怎么可能做出如此不堪的行为呢?我们只能把原因推到外部,于是我们的伴侣便首当其冲地成了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他们让我们变得不幸,让我们忍无可忍。真正将我们推出家门的,是他们!而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持这份充满爱恋、生机勃勃的伴侣关系。对那些“恶毒的”、具有控制欲和破坏欲的感觉及想法,我们大多时候是完全没有概念的,或者我们根本不想知道。

实际上世界上只有一条真正解脱的道路。只有通过这唯一的途径,才能有效地建立和谐的伴侣关系:我们必须有勇气去正视自己的本来面目,真正接触我们的伴侣,坦诚接纳我们内心对真相的了解。一旦你触及令人不快的性格特征和在行为中呈现出的扭曲恐惧,并为此感到震惊,那你就能开始慢慢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伴侣关系所面临的困境。你开始渐渐感觉到,令你不满的这段关系,与你内在深藏的消极乃至破坏性的观念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你越竭力付出关爱,就越觉得你的努力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毫无价值;你越祈求靠近,你离他就越遥远。当一线曙光照亮你的意识层面时,你甚至模糊地感觉到,自己从来就没有得到过应有的重视。你会发现并认识到,你的亲密关系已成为一种模式,更换伴侣并不能避免重蹈覆辙。

再多的男友都是初恋男友的翻版

对明星来说,会有更大的空间和舞台展示自己,或去完成一些其他人不可能做到的事。从好莱坞到中央法院,从摩纳哥到柏林,人们总会碰到鲍里斯·贝克尔(网球明星,前世界单打排名第一,有德国网球金童之称。 译者注)现象。有些人在经历了一段交往甚深且持续很久的情感后,突然分手,令人感到意外。然后他们在短时间内又开始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暧昧关系。就好像唱片上有了一道划痕,同一首歌总是在同一个地方重新开始,又在同一个地方跳回去。不管是电影明星还是体坛健将,或者是公爵的女儿,情况总是这样。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伴侣几乎就像是同一个人。明星们不断地制造婚变,好让自己能一再以相似的方式与相似的人走到一起。而他们都在寻找的,似乎就是他们原本不想再拥有的第一次感情的重复。

八卦杂志总是喜欢把已经分手的明星们的照片放到一起,于是,普通读者很疑惑,为什么网球明星鲍里斯·贝克尔不能干脆就留在他的前妻芭芭拉和孩子身边?为什么他总是寻找那些特立独行的外国明星,而事实上又不能长久?他的自传或许能向我们揭示其中的奥秘。鲍里斯·贝克尔似乎一直在寻找什么,而这显然是他的前妻芭芭拉和他那些短期伴侣都无法给予他的。因为他在寻找的,是他自己。

在自传中,鲍里斯·贝克尔勇于直面自己的内心,披露了此前的私人生活状况。他承认自己有时依赖酒精和药品,并公开表示对放荡关系的悔恨。这本自传所起的作用如同自我治疗,令他得到了解脱。在《盛装》杂志对鲍里斯·贝克尔的一次访谈中,他坦承:“对我来说,这是一种极端的状态。我该如何与疯狂的社会公众以及随之而来的压力妥当相处?我能向谁请教?我感觉没人能帮我。”他还表示,“很多时候,我更像是一部机器而不是一个人。在球场上,我只有正常发挥才能赢得比赛;球场外,我只有保持微笑才能维持人气。表面上一切都很完美,但背后的一切又有谁知道呢?”

鲍里斯·贝克尔和其他明星一样,始终处于惧怕丧失公众关注的压力之中。如果人不能再通过自己的感觉去感知世界,就只有从外界去寻求认可和接纳,自然就无法感知我们身边那些人的存在。我们去寻找,努力尝试,但我们什么也感觉不到。我们只能被自动运行的内在模式所驱使,一路磕磕绊绊走下去,直到有一天,我们终于与自己再次相遇。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