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焦虑症 > 焦虑症心理咨询案例

对题目时强烈恶心、呕吐感,无法正常学习与应试

时间:2025-05-15 12:37:24  来源:  作者:




 一、基本信息  
来访者:林小夏(化名),女,18岁,高三学生  
主诉问题:考试焦虑伴躯体化反应,表现为面对题目时强烈恶心、呕吐感,无法正常学习与应试,伴随入睡困难、情绪暴躁,病程3个月。  
咨询次数:首次面谈+6次跟进  
咨询师:夏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青少年学习压力干预)  


 二、问题表现与评估  
1. 症状描述  
   - 触发场景:  
     - 核心压力源:高三每日学习时长超14小时,月考排名波动引发强烈自我怀疑;  
     - 典型反应:打开习题册5分钟内出现咽部紧缩感,强行做题则呕吐,已缺席2次模拟考。  
   - 生理指标:  
     -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率偏快(静息95次/分)、胃肠蠕动异常(胃镜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 睡眠障碍:入睡潜伏期>1小时,多梦易醒。  
   - 认知模式:  
     - 灾难化联想:“呕吐=考砸=人生失败”;  
     - 过度概括:“一次月考不好=全部科目薄弱=无法考上理想大学”。  

2. 心理评估  
   - 考试焦虑量表(TAS):得分65分(重度焦虑);  
   - SCL-90量表:躯体化因子分3.8,焦虑因子分4.0;  
   - 会谈分析:来访者双手颤抖明显,反复强调“父母辞职陪考,不能让他们失望”,存在强烈外部评价依赖。  


 三、咨询目标  
1. 短期:消除做题时的呕吐反应,恢复每日2小时有效学习;  
2. 长期:重构考试认知,建立“自我价值独立于成绩”的心理模式,缓解家庭压力传导。  


 四、咨询过程与干预策略  
1. 首次咨询:压力解构与身体安抚  
- 技术应用:生理反馈放松 + 压力叙事  
  小夏抱着书包蜷缩在沙发:“昨天数学卷刚写名字就想吐…我是不是废了?”  
  夏伟调暗灯光,引导其将手放在腹部:“先和我一起做‘4-7-8呼吸’——用鼻子数4秒吸气,屏住呼吸数7秒,嘴巴数8秒呼气…”  
  待呼吸平稳后,递过彩笔:“如果用颜色和形状画出战袍,你现在的压力像什么?”  
  小夏涂满黑色后画下碎裂的皇冠:“像被巨石压住的盔甲,喘不过气。”  

2. 第2-3次咨询:系统脱敏与认知重建  
- 技术应用:分级暴露 + 苏格拉底式提问  
  - 暴露练习:  
    ① 初级:翻看空白笔记本,伴随渐进性肌肉松弛;  
    ② 中级:在纸上抄写题目关键词(如“函数”“加速度”),允许随时停止。  
  - 认知挑战:  
    “如果这次模考真的没考好,最坏结果是什么?”  
    小夏沉默:“…可能上不了第一梯队的大学,但爸妈说过‘尽力就好’…”  
    “那你觉得‘尽力’的标准是由分数决定,还是由你的努力过程决定?”  

3. 第4-5次咨询:家庭压力转化与行为激活  
- 技术应用:角色扮演 + 时间管理优化  
  - 亲子对话模拟:  
    咨询师扮演父亲,小夏练习说:“我知道你们很关心我,但现在的状态需要调整节奏。”  
    模拟后小夏坦言:“说出来比憋在心里轻松很多。”  
  - 番茄工作法实践:  
    制定“学习-休息”25:5循环计划,插入“5分钟窗边远眺”“10分钟听音乐”等固定放松节点。  

4. 第6次咨询:应试心态强化与复学准备  
- 技术应用:正念应试训练 + 积极心理暗示  
  - 模拟考场体验:  
    在咨询室摆放课桌,限时完成10道基础题,运用“正念审题法”(逐字阅读,不预判难度);  
  - 成功日志建立:  
    记录每日“小成就”(如“完整写完1页笔记”“午休多睡了10分钟”),替代自我否定。  


 五、咨询效果  
1. 主观报告:  
   - 做题呕吐感消失,可专注完成一套试卷的60%基础题;  
   - “现在会告诉自己‘写错也是正常的’,爸妈也开始问我‘累不累’,而不是只说‘加油’。”  
2. 行为观察:  
   - 咨询室模拟考试中,书写笔迹稳定,无中途起身呕吐或情绪崩溃;  
   - 主动制定周末半天“无压力时间”(如逛书店、散步)。  
3. 量表复测:  
   - TAS得分降至42分(轻度焦虑);  
   - SCL-90躯体化与焦虑因子分均降至2.5以下。  


 六、案例反思  
1. 核心突破:通过生理放松打破“压力-躯体反应”的恶性循环,结合家庭系统干预减轻外部评价压力,帮助来访者重建对学习的掌控感;  
2. 关键启示:高三学生的躯体化症状常是心理过载的“求救信号”,需同时关注认知调整、家庭支持系统优化及身体节律修复,实现“心身同治”。  

 
咨询师签名:夏伟  
日期:202X年XX月XX日  
注:本案例已隐去真实身份信息,符合心理咨询伦理规范。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