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强迫症 > 强迫症案例

不再强迫自己重复动作

时间:2025-03-27 22:19:38  来源:  作者:

回响:跨越三十年的强迫症对话

一、案例初识:重复的魔咒

我望着咨询室里低头绞手指的少年,恍惚看见三十年前的自己。林晓,17岁,因强迫症辍学两个月,父母眼中布满血丝。他的症状像首循环播放的悲歌:每天关门要推12次,洗手要洗8遍,书包检查要按顺时针转三圈逆时针转三圈。

"夏老师,他昨晚又通宵整理书桌……"林晓的母亲周敏带着哭腔,"我们该怎么办?"

我递过盒温热的杏仁茶,这是当年我咨询时心理咨询师给我的。林晓的手指在茶杯上留下浅浅月牙,我突然说:"你相信吗?三十年前,我也数过12次门把手。"

二、记忆溯源:双生火焰

第一次咨询时,我主动袒露了伤疤。1992年的夏天,我因反复检查试卷被同学嘲笑"机器人",大学时甚至因无法停止叠衣服而旷课。那些被强迫症囚禁的岁月,像暗夜里滋长的藤蔓。

"我以为只有我会这样……"林晓的声音像飘摇的烛火,"每次不重复,就觉得会遭遇不幸。"

我在白板上画了两条波动的曲线:"这是我们的焦虑值。当年我的咨询师教我,当焦虑达到峰值时,试着和它共处。"

三、治疗过程:正念之舞

我们采用"正念暴露"疗法。林晓开始记录"重复瞬间":第13次推门的触感、第9遍洗手的水温、书包拉链卡顿的声音……每周三,我们会在咨询室"重复大赛"——比赛叠纸船、数米粒、反复朗读同一句话。

"观察焦虑,像看天上的云。"我教他腹式呼吸,"云会来也会走,你不是云,你是天空。"

最艰难的是家庭作业:故意少推一次门,少洗一遍手,让书包拉链保持半开状态。林晓的父亲林国栋起初反对:"这不是害孩子吗?"直到看见儿子在少洗一次手后,焦虑值反而下降。

四、破茧时刻:选择的力量

咨询进行到第五个月,林晓带来首自作曲。钢琴声里,他讲述上周的选择:妹妹弄乱了他的书桌,他本已举起手要整理,却突然放下——"就那样乱着,世界没崩塌。"

我在咨询记录里画了个破茧的蝴蝶:"强迫症是生命的茧房,突破它才能展翅。"

五、回响三十载:灯火相传

如今,林晓的书包总带着素描本。他不再强迫自己重复动作,而是用画笔记录"不完美瞬间":晨雾中模糊的树影、夜市里打翻的调料瓶、还有咨询室那盆总在分株的吊兰。

"夏老师,我想考美院。"他在结业咨询时宣布,"画那些被焦虑揉皱的生活,提醒人们展开它。"

我望着窗外飘落的梧桐叶,突然明白:三十年前的强迫症,是命运埋下的伏笔。那些被折叠的岁月,终将在另一个生命里舒展成画。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就是让这些回响,成为照亮前路的灯火。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