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从“讲台上的沉默”到“生动的历史讲述者”——中学历史老师王强的口水强迫症毛泽东思想疗法治愈记
一、咨客档案:被“历史厚重感”困住的29岁中学历史老师
姓名:王强(化名),男,29岁,某市重点中学历史教师(教龄4年,因“课堂频繁吞咽、史料讲解卡壳”被教务主任约谈)。 主诉:“我从两年前开始‘被口水绑架’——每次讲中国古代史,我总忍不住咽口水,翻教案时每翻一页就要喝温水,学生私下说我‘像在跟竹简较劲’。最难受的是,我明明知道‘口水是正常的’,可越告诉自己‘别想’,喉咙越干越控制不住!现在一进教室,我就提前半小时‘清嗓子’,结果越清越慌……(低头抠着教案)我试过嚼无糖口香糖、含服润喉糖,都没用……”
核心症状(符合强迫症(OCD)伴躯体化表现):
- 强迫思维:持续关注“口水分泌量”(“刚才咽多了,学生会不会觉得我没学问?”“下一句史料讲解会不会卡壳?”),注意力无法转移到历史事件本身;
- 强迫行为:频繁吞咽(日均超135次)、用手轻按嘴角(怕口水渗出)、提前半小时“润喉”(喝温水、含润喉糖);
- 躯体反应:咽喉黏膜敏感易痛(喝水都觉得刺痛)、口干口臭(唾液分泌紊乱)、肩颈僵硬(授课时肌肉紧绷);
- 情绪困扰:焦虑(“学生会觉得我不专业”)、羞耻(“我怎么连口水都管不好?”)、自我怀疑(“我是不是不适合当历史老师?”);
- 社会功能受损:不敢主动承担校级公开课(改用录播)、拒绝教研活动(“怕当众出丑”)、学期评教因“课堂感染力弱”下滑25%。
成长背景:王强成长于“重史重德”的书香世家,祖父是退休历史教师,父亲是机关干部,从小对他要求严格(“说话前先理衣襟,别显得没规矩”“讲历史要字正腔圆,这是文化人的体面”)。初中时,他因班级历史演讲“不小心流口水”被祖父当众批评:“作为历史老师的孩子,连这点仪态都做不到,将来怎么教学生?”这句话像一根刺,扎进了他的“喉咙”。进入教育行业后,“被学生审视”的焦虑与“怕丢历史厚重感”的恐惧叠加,最终演变为“越关注越分泌,越分泌越焦虑”的恶性循环。
二、首次访谈:咨询室里的“历史课窒息感”
咨询室布置成“民国书房”(深棕墙面+木质书案,桌上摆着王强的教案和祖父的旧砚台),王强坐在书案前,身体前倾(双手紧攥教案),眼神频繁扫向窗外(仿佛回到教室),喉结每9秒滚动一次(伴随吞咽动作)。
王强(声音发紧,语速加快):“夏老师,我现在真的快撑不住了……上周校级公开课,我讲‘安史之乱’时咽了7次口水,学生小宇举着课本问我‘老师,您是不是被史料压得喘不过气?’,全场沉默,我脑子一片空白……(吸鼻子)我明明背了三天史料,结果被口水搞砸了!现在我一进教室,就提前半小时‘清嗓子’,结果越清越慌……”
咨询师夏伟(递温水,目光温和):“你刚才说‘快撑不住了’,是撑不住‘口水控制不住’,还是撑不住‘被学生否定’的委屈?” 王强(愣住,眼眶泛红):“都撑!它让我像个笑话——以前我是组里‘历史小先生’,现在他们背后叫我‘吞咽老师’……(哽咽)我连最擅长的讲历史都不敢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咨询师(共情):“被自己的身体‘拖后腿’,确实像被按了‘羞耻键’——你越挣扎,它越嚣张。但你知道吗?口水本身不是敌人,它只是在提醒你:‘你的身体太紧张了,需要放松。’” 王强(抬头,擦眼泪):“放松?可我爸说‘咽口水就是没教养’,他现在还每天发微信问我‘今天上课没流口水吧?’……(摇头)我连‘放松’的资格都没有。”
三、毛泽东思想干预:从“对抗症状”到“实事求是”
夏伟咨询师结合毛泽东思想(以“实事求是”为核心,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通过“历史案例分析法→矛盾聚焦训练→实践论指导”三阶段,帮助王强打破“越控制越焦虑”的循环。
阶段一:历史案例分析法——用“实事求是”重新定义问题
咨询师引导王强重读《毛泽东选集》,结合教学场景探讨“实事求是”的真谛:
王强的困惑:“祖父总说‘老师要端庄’,可我现在连‘端庄’都做不好……” 咨询师(翻开《反对党八股》):“毛泽东同志说‘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你讲历史时紧张,是因为太在意‘是否符合历史厚重感’,反而忘了‘历史本身的温度’。” 王强(若有所思):“您是说,‘口水’不是‘失礼’,而是我‘太想做好’的证明?” 咨询师:“《实践论》讲‘认识来源于实践’。你为学生紧张,恰恰说明你有‘史德’——这份‘仁心’,比‘不流口水’更珍贵。”
阶段二:矛盾聚焦训练——用“主要矛盾”替代“次要焦虑”
咨询师引入“矛盾论”思想,引导王强区分“历史讲解的核心矛盾”与“口水分泌的次要矛盾”:
任务1:“7天历史课堂观察”(第3次咨询)
- 要求:像记录“历史事件”一样记录口水的分泌状态(时间、场景、情绪);
- 王强的记录(节选):
- 9月5日(周一):早读前喝温水→口水分泌快,讲“商鞅变法”时咽3次;
- 9月6日(周二):早读前含润喉糖→口水分泌慢,讲“汉武帝大一统”时咽1次;
- 9月7日(周三):早读前什么都不做→口水分泌中等,讲“贞观之治”时咽2次;
- 9月8日(周四):讲“安史之乱”前紧张→口水突然增多,咽5次;
- 9月9日(周五):讲“宋元文化”时专注学生表情→口水分泌稳定,咽1次。
咨询师(指着记录):“你看,口水的分泌像‘历史事件’一样有规律——紧张时多,放松时少;关注它时汹涌,忽略它时平静。它不是‘麻烦’,而是身体在‘提醒’你:‘我需要和历史、和学生更亲近。’” 王强(点头):“原来……我之前一直在‘和历史较劲’。”
阶段三:实践论指导——用“知行合一”重构表达
咨询师结合毛泽东“知行合一”思想,设计“以史带声”的训练,帮助王强将“紧张”转化为“共情”:
任务1:“角色代入”讲解(第7次咨询)
- 目标:讲历史时想象自己是“历史事件的亲历者”,用情感带动声音;
- 过程:王强练习讲“岳飞抗金”时,想象自己是“岳家军士兵”,读到“壮志饥餐胡虏肉”时,声音自然放沉,吞咽1次后继续:“他背上的‘精忠报国’,是用热血写就的……”全场学生安静,课后有学生说:“老师,您讲得像真的在战场一样。”
任务2:“师生对话”练习(第14次咨询)
- 目标:用“史德”回应学生的真实反馈;
- 过程:王强主动询问学生:“我讲历史时,你们觉得哪里最有感觉?”学生小琪说:“老师,您讲‘丝绸之路’时,我好像闻到了驼铃的味道——虽然您咽了口水,但我没在意。”王强眼眶泛红:“原来你们的关注点,从来不在‘口水’上。”
任务3:“祖父书信”和解(第20次咨询)
- 目标:与祖父坦诚沟通“历史厚重感”的新理解;
- 过程:王强给祖父写信:“爷爷,您总说‘老师要端庄’,现在我懂了——真正的端庄,是心里装着历史。我讲历史时会紧张、会咽口水,但我会用更真诚的声音,把古人的热血传给他们。”祖父回信:“小强,你终于明白了‘史德’的内核——不是约束,是爱人。”
四、治愈时刻:从“讲台上的沉默”到“生动的历史讲述者”
经过20次毛泽东思想咨询(每周1次)和40天实践,王强的症状显著改善:
- 行为层面:日均吞咽次数从135次降至12次,能自然讲解、专注互动,不再提前“清嗓子”;
- 认知层面:形成“口水是身体的自然反应,与‘历史厚重感’无关”新信念,焦虑值稳定在2-3分;
- 社会功能:主动承担校级公开课(“我现在敢直视学生的眼睛了”),学期评教因“课堂感染力强”上涨35%,还被教务处评为“年度最受学生喜爱教师”。
结束访谈时,王强说:“以前我总觉得‘口水’是我和‘历史’的‘障碍’,现在才明白,它其实是我‘太想爱历史’的证明。当我学会用‘实事求是’代替‘控制’,用‘知行合一’传递‘史德’,才发现,原来站在讲台上讲历史的声音,比‘不流口水’更有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