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强迫症 > 疑病症

复怀疑心脏疾病、狂犬病、肺结核

时间:2025-04-05 22:16:59  来源:  作者:

一、来访者基本信息
姓名:林深(化名)
性别:男
年龄:20岁
职业:某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二年级学生
咨询次数:6次
咨询方式:面对面心理咨询

二、主诉
"从高三开始就像绷紧的弦,现在每天心悸、手心发烫,总觉得自己得了绝症。两个月前感冒后出现濒死感,现在连上课听到'狂犬病'都会全身发抖。"

三、现病史
‌躯体症状‌

持续两个月的心悸、头晕、手部灼热感
发作性冷汗、乏力,日均发作3-5次
夜间惊醒后出现呼吸急促(2-3次/周)
‌心理症状‌

疑病倾向:反复怀疑心脏疾病、狂犬病、肺结核
灾难化思维:"手心温度升高0.5℃=器官衰竭前兆"
回避行为:停用所有电子设备心率监测功能
‌触发事件‌

两个月前重感冒期间网络搜索"长期低热病因"
流行病学课程触发童年被犬咬伤记忆
发现三年前接种的破伤风疫苗过期
四、既往史
‌高三阶段‌
首次出现考前心悸、书写痉挛,高考前三月每日测量体温7-8次,曾因过度换气送校医室

‌大学适应期‌
参加街舞社后躯体症状缓解,大一下学期停用谷维素

‌症状复发‌
本学期接触《病理生理学》后,开始记录每日唾液分泌量

五、心理评估
‌认知模式‌

对生理现象存在"医学镜像反应":将教科书病症与自身感受强行对应
双重标准:"同学熬夜是年轻代谢快,我熬夜就是免疫系统崩溃"
‌情绪反应‌

在咨询室呈现"听诊器效应":当夏医生取出血压计瞬间,来访者心率从88次/分骤升至112次/分
‌行为模式‌

安全行为:随身携带急救卡片(详细标注臆断疾病及"遗体捐赠意愿")
六、诊断
‌临床诊断‌

F45.2 疑病障碍(ICD-11)
F41.1 广泛性焦虑障碍
‌排除诊断‌

心血管科检查:窦性心动过速(静息心率平均102次/分)
神经内科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七、咨询过程
‌第1-2次:认知解离技术‌

让来访者佩戴改装手环:将心率数字转化为表情符号(❤️85→🐱)
布置"症状追踪表":要求用漫画形式记录每次心悸发作场景
‌关键对话‌
咨询师:"当你说'心跳声像解剖刀划开胸腔'时,手环显示实际心率是91次。"
来访者:"可那种震动感..."
咨询师:"就像你去年街舞比赛前的鼓点击拍?"

‌第3-4次:暴露疗法‌

建立"恐惧清单":从"查看疫苗本"(SUD 60)到"观看狂犬病纪录片"(SUD 95)
使用虚拟现实设备:在安全环境中模拟"急诊抢救室"场景
‌突破进展‌
第四次咨询中,林深主动将急救卡片折成纸飞机,投入咨询室"焦虑回收箱"

‌第5-6次:认知重建‌

制作"医学真相卡":
"正常人在静息状态下,体温波动范围可达1℃"(配卡通体温计插图)
角色互换练习:由来访者扮演医生,为虚构患者分析"手部灼热感"病因
八、咨询效果
‌生理改善‌

静息心率下降至82次/分(第六次咨询实测数据)
手部测温频率从日均23次降至3次
‌认知转变‌

自发组织"医学生心理健康沙龙",分享认知解离技巧
将《病理生理学》笔记重新分类:新增"心理免疫机制"专栏
‌行为改变‌

恢复使用运动手环(关闭医疗警报功能)
在传染病学考试中,主动申请监考老师携带除颤仪(仪式性暴露)
九、个案概念化
林深的疑病倾向实质是对医学知识的"过度内化",其认知扭曲表现在:

‌专业知识的诅咒‌
将教科书典型症状与个体差异混同,形成"医学生第三病年综合征"
‌死亡焦虑转移‌
通过关注具体病症,回避潜意识中对学业竞争失败的恐惧
‌控制错觉‌
认为监测生理指标可预防猝死,实则强化对躯体信号的敏感度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