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理咨询 > 不想上学

孩子不想上学,家长这样引导

时间:2025-06-06 16:43:57  来源:  作者:

孩子不愿上学是许多家庭都会遇到的难题,背后往往藏着未被看见的情绪、压力或需求。处理这一问题的关键,不是“逼孩子回到教室”,而是​​先读懂孩子抗拒的信号,再一步步重建他对学校的信任与期待​​。以下是分阶段的具体建议,结合真实案例说明:


​第一步:按下“暂停键”——停止催促与指责,先“看见”孩子的情绪​

孩子拒绝上学时,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焦虑:“不上学怎么行?”“再这样以后怎么办?”这种急切容易转化为催促、批评甚至威胁(“不去学校就别吃饭了”)。但这些行为只会让孩子更确信:“上学是一件让我痛苦的事,而父母根本不理解我。”

​正确做法​​:

  • ​给情绪一个出口​​:找一个孩子放松的时刻(比如晚饭后散步、睡前聊天),用温和的语气说:“最近你好像不太想去学校,能和我聊聊吗?不管是什么原因,我都愿意听。” 避免问“为什么不去”,而是说“你愿意和我分享你的感受吗?”
  • ​用“身体语言”传递接纳​​:蹲下来和孩子平视,轻轻拍拍他的背,或者递一杯温水。这些小动作能让孩子感到安全,更愿意打开心门。

​案例参考​​:
初二的小宇连续一周赖床,妈妈没有吼他“赶紧起床”,而是在他床边坐了半小时,轻声说:“妈妈看你早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是不是有什么心事?” 小宇沉默片刻后哭着说:“数学老师总当众批评我,我觉得全班都在笑我。” 妈妈这才知道,所谓的“懒床”其实是孩子对校园羞辱的逃避。


​第二步:抽丝剥茧——找到“不愿上学”的核心原因​

孩子不愿上学的原因可能藏在细节里,需要家长耐心观察和沟通。常见原因包括:

​1. 学业压力:跟不上进度或害怕失败​

表现:作业拖延、考试前失眠、说“学不会”“不想写作业”。
​排查方法​​:和孩子一起整理书包,看看作业本上的红叉是否集中在某几个科目;和老师沟通,了解课堂参与度和作业完成情况。

​2. 社交困扰:被孤立、欺负或融入困难​

表现:提到“同学不和我玩”“有人骂我”时情绪低落;放学后不愿谈学校的事;身上有不明伤痕(可能是肢体冲突)。
​排查方法​​:通过孩子的朋友间接了解(比如约同学来家里玩,观察互动);查看班级群聊天记录(注意是否有负面言论)。

​3. 家庭因素:亲子矛盾或过度保护​

表现:提到“反正回家也没人管”“你们根本不关心我”;抗拒家长检查书包或询问学习。
​排查方法​​:反思最近是否因学业批评过孩子,或因工作忙碌忽略了陪伴;观察家庭氛围是否紧张(比如父母争吵、二胎争夺关注)。

​4. 心理问题:焦虑、抑郁或其他情绪障碍​

表现:长期情绪低落、食欲下降、失眠;对原本感兴趣的事失去热情;反复说“活着没意思”。
​排查方法​​:如果孩子持续两周以上情绪异常,且无法用具体事件解释,可能需要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案例参考​​:
高一的小晴突然拒绝上学,妈妈以为她是“青春期叛逆”,直到发现她每天半夜躲在被窝里哭。经过耐心沟通,小晴才说出:“我脸上长了痘痘,同学都叫我‘月球表面’,我觉得上学很丢人。” 原来,她的“厌学”是对自我形象的焦虑。


​第三步:针对性解决——从“问题”到“资源”的转化​

找到原因后,家长需要和孩子一起制定解决方案,重点是​​赋予孩子“掌控感”​​,而不是替他做决定。

​场景1:学业压力大​

  • ​降低“挫败感”​​:和孩子一起制定“小目标”(比如每天完成2项作业),完成后给予具体鼓励(“今天你专注完成了数学作业,比昨天快了10分钟!”)。
  • ​和老师合作​​:请老师课堂上多给孩子“表现机会”(比如简单的问题提问),并及时反馈进步(“小宇今天主动举手回答了问题,很棒!”)。
  • ​引入“学习伙伴”​​:找同学或哥哥姐姐每周固定时间一起学习,减少“独自面对难题”的孤独感。

​场景2:社交困扰​

  • ​模拟社交练习​​:和孩子在家玩“角色扮演”,模拟被同学拒绝的场景,教他说:“我不喜欢你这样说我,我希望你尊重我。” 或者“我们一起玩可以吗?”
  • ​创造“安全社交圈”​​:先从兴趣班、社团等低压力的小团体开始,让孩子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涉及校园霸凌,及时联系老师或学校管理层介入。

​场景3:家庭因素影响​

  • ​调整沟通方式​​:减少“你再这样以后怎么办”的威胁,改用“我信息”表达(“我看到你最近不想上学,妈妈有点担心,因为我希望你能开心成长”)。
  • ​增加高质量陪伴​​:每天留出30分钟“专属时间”(比如一起做饭、拼乐高),让孩子感受到“家是安全的港湾,不是另一个战场”。

​场景4: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

  • ​接纳情绪,不强行“劝积极”​​:如果孩子说“我不想上学”,可以说:“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不想上学也没关系,我们一起想想怎么缓解这种感觉。”
  • ​寻求专业帮助​​:联系学校心理老师或专业心理咨询师,通过沙盘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等帮助孩子梳理情绪;如果确诊焦虑症或抑郁症,需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

​案例参考​​:
小宇因数学老师批评而厌学,妈妈没有指责他“玻璃心”,而是和他一起分析了老师的批评内容(“老师其实是希望你认真听课”),并联系老师沟通:“小宇最近上课容易紧张,能不能多给他一些鼓励?” 同时,妈妈每天陪小宇复习15分钟数学,慢慢帮他找回信心。两周后,小宇主动说:“明天我想自己去上学。”


​第四步:长期维护——重建“上学”的积极体验​

孩子重返校园后,家长需要继续巩固他的信心,避免“好了伤疤忘了疼”。

  • ​设立“进步勋章”​​:准备一个“成就罐”,每次孩子按时上学、完成作业或在课堂上发言,就放一张小纸条进去(比如“今天主动回答了1个问题”)。月底一起读这些纸条,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
  • ​保持“适度期待”​​:不要要求孩子立刻成为“学霸”,而是关注他的状态(是否开心、是否愿意参与课堂)。如果某一天他不想上学,可以说:“没关系,我们休息一天,明天再试试。” 避免因一次反复而否定所有努力。
  • ​和学校保持联动​​:定期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哪怕是微小的进步),并及时反馈给孩子(“老师说你今天和同学一起打扫卫生,做得很认真!”)。

​关键提醒​

孩子不愿上学,本质上是“对当前环境的适应不良”。家长的角色不是“监督者”,而是“支持者”——​​先和孩子站在一起,面对问题,再一起寻找解决方法​​。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厌学”只是暂时的情绪信号,当他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时,自然会重新找回上学的动力。

正如一位心理咨询师所说:“孩子不想上学,就像大人不想上班——不是因为懒,而是因为‘工作’让他太痛苦了。我们要做的,不是逼他‘必须上班’,而是帮他找到‘上班’的意义和乐趣。”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