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理咨询 > 不想上学

孩子不想上学家长如何教育

时间:2025-06-06 18:15:36  来源:  作者:

孩子不想上学时,“教育”的核心不是强行纠正行为,而是​​通过理解、引导和规则,帮助孩子建立对学习的责任感、对学校的归属感,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具体的教育策略,结合不同场景和年龄特点,提供可操作的方法:


​一、先“接住”情绪: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比“被说服”更重要​

孩子拒绝上学时,第一反应往往是情绪(焦虑、委屈、挫败),而家长若急于讲道理(“不上学以后没出路”)或威胁(“不去就别回家”),只会让情绪更激烈。教育的起点,是​​先做孩子的“情绪容器”​​。

​具体方法​​:

  • ​用“共情式提问”代替质问​​:
    不说“你怎么又不想上学?”,而是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说:“今天早上你说‘不想上学’的时候,妈妈感觉到你心里特别难受(描述情绪),能和我多说说发生了什么吗?”(引导表达)。
    原理:孩子只有感到被理解,才会愿意打开心门;情绪被接纳后,理性才会回归。

  • ​允许“暂时休息”,但设定边界​​:
    如果孩子情绪崩溃(比如哭闹、发抖),可以温和但坚定地说:“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我们可以先在家休息1小时,但之后我们需要一起想办法去学校。” 避免无限期妥协(“那今天就不去了吧”),否则孩子会认为“只要闹得够凶,就能逃避”。

​案例​​:
小学三年级的朵朵一到周一就哭闹不想上学,妈妈没有骂她“矫情”,而是陪她在客厅玩“情绪卡片游戏”——朵朵抽到“难过”卡片,就说:“因为上周数学考试没考好,怕老师批评。” 妈妈回应:“原来你是担心老师失望呀,妈妈小时候考试没考好也怕老师,后来发现老师更希望我们进步呢!” 当天下午,朵朵主动收拾书包说:“明天我还是去学校吧,问下老师怎么复习。”


​二、建立“上学”的规则:温和而坚定,让孩子明白“责任”与“选择”​

孩子需要明确的规则来建立安全感,但规则的制定和执行要“有温度”,避免变成“高压管控”。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不是被迫服从。

​具体方法​​:

  • ​和孩子一起制定“上学公约”​​:
    用家庭会议的形式(哪怕孩子只有5岁),讨论“上学的意义”“不想上学时可以怎么做”。比如:

    • “上学是为了认识新朋友、学有趣的知识(关联积极体验)。”
    • “如果早上不想起床,可以提前10分钟叫醒我(给予掌控感)。”
    • “如果实在不舒服,我们可以请假,但需要提前告诉老师和同学(明确特殊情况处理)。”
      关键点:规则由孩子参与制定,他会更愿意遵守;用“我们”代替“你必须”,减少对立感。
  • ​用“自然结果法”代替惩罚​​:
    如果孩子因拖延错过校车,不要开车送他(否则他会认为“拖延有恃无恐”),可以说:“校车已经走了,今天你需要自己想办法去学校(比如坐公交、走路,根据年龄调整)。下次我们可以提前10分钟准备,避免迟到。”
    原理:自然结果会让孩子直观感受到“行为-后果”的联系,从而主动调整行为;惩罚(如骂“你怎么这么磨蹭”)只会激发对抗。

​案例​​:
初一的浩浩总赖床,爸爸和他约定:“以后早上7点必须出门,如果起不来,我会叫你3次,第3次后你自己打车去学校(费用从零花钱扣)。” 第一周浩浩迟到了2次,被老师提醒后很难过。爸爸没有责备,而是说:“你上次说想当班级值日班长,迟到会影响威信哦,我们一起调个早起的闹钟?” 第二周,浩浩主动设了两个闹钟,还开玩笑说:“我要保住值日班长的位置!”


​三、激发内在动力: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孩子抗拒上学,往往是因为觉得“学习是父母/老师的要求”,而非“自己的事”。教育的深层目标是​​帮孩子找到学习的意义感,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

​具体方法​​:

  • ​关联兴趣与学习​​:
    把课本内容和孩子的爱好结合。比如:

    • 喜欢游戏的孩子:用数学计算游戏装备的属性,用语文写游戏攻略。
    • 喜欢画画的孩子:用科学课学植物,画一本《植物图鉴》。
    • 喜欢运动的孩子:用物理知识分析跑步时的受力,用地理了解马拉松路线的气候。
      原理:当学习与兴趣产生联结,孩子会觉得“知识有用”“我能用得上”。
  • ​赋予“上学”的仪式感和成就感​​:

    • 设立“上学小仪式”:比如每天出门前击掌说“今天也要加油!”,或戴一枚“勇气徽章”(孩子自己选的)。
    • 记录“进步清单”:把“今天主动回答了1个问题”“作业得了A”等小事写在便利贴上,贴在冰箱上,周末一起回顾。
      关键点:关注“努力过程”而非“结果”,让孩子感受到“我在成长”。

​案例​​:
小学五年级的航航讨厌写作文,妈妈发现他喜欢养仓鼠,就鼓励他写《我的仓鼠日记》,并帮他投稿到学校公众号。当他的文章被推送后,航航兴奋地说:“原来写作文能把我的故事告诉这么多人!” 后来,他开始主动观察生活,写数学课上的趣事、运动会上的加油声,成了班里的“写作小达人”。


​四、家校合作:让学校成为孩子的“安全岛”​

孩子对学校的抵触,可能源于与老师、同学的关系问题。家长需要主动和学校沟通,​​让老师成为“同盟军”而非“对手”​​,共同帮助孩子融入校园。

​具体方法​​:

  • ​定期和老师“正向反馈”​​:
    不只是汇报问题(“他又不肯上学”),而是分享孩子的进步(“这周他主动整理了书包”“昨天说数学课听懂了一道题”),请老师在学校多关注他的闪光点(比如让他当小组长、表扬他的作业工整)。
    原理:老师的正向反馈会强化孩子的信心,让他觉得“学校有人喜欢我”。

  • ​参与学校活动,建立归属感​​:
    尽量参加家长会、亲子运动会、开放日等活动,让孩子看到“爸爸妈妈重视我的学校生活”。如果孩子抗拒,可以说:“我想看看你在学校有多厉害!”

​案例​​:
幼儿园的小糖突然拒绝上幼儿园,妈妈和老师沟通后发现,小糖因为在手工课做得慢被其他小朋友嘲笑。老师特意安排小糖当“材料管理员”(负责分发彩纸),并当众表扬她“细心又负责”。回家后,小糖骄傲地说:“我是班级的材料管理员,明天我要早点去给大家发彩纸!” 不再抗拒上学。


​五、特殊情况:警惕“隐性抗拒”背后的心理问题​

如果孩子长期拒绝上学(超过2周),或伴随以下表现,可能是心理问题的信号,需要寻求专业帮助:

  • 持续情绪低落、易怒,或无故哭泣;
  • 食欲明显变化(暴食或厌食)、失眠或嗜睡;
  • 对原本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如不再玩游戏、不找朋友玩);
  • 反复说“活着没意思”“上学没意义”。

​教育提醒​​:
孩子不想上学,本质上是“成长的信号”——他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我需要被看见”“我遇到了困难”。教育的智慧,在于​​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他的世界;慢下来,陪他找到跨越困难的力量​​。

正如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与支持,而非压力与控制时,他会主动推开那扇通往校园的门。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