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家庭教育 > 家长心理课堂

做孩子的心理医生

时间:2025-02-27 20:22:09  来源:  作者:

    身体的成熟使少年有了成人的感觉。他们有了和成人一样的体型和性能力,这会让他们产生一种惶恐的感觉,在思想意识上重新回归自我,他们力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反抗成人的权威,要求独立自主,希望得到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另一方面,心理发展速度滞后于生理发展进程,他们的人格特点、思维能力、社会经验等还很幼稚,与成人有较大差距。看问题容易极端片面,情绪情感也是游移不定的,意志力和毅力也很差,社会阅历十分欠缺。因此他们的心里充满了矛盾和冲突,既反抗又依赖,既开放又封闭,既勇敢又怯懦,既自尊又自卑。

    3.想独立又无法独立

    伴随着生理上的成熟,青春期的孩子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喜欢批判,喜欢谴责,喜欢否定一切,喜欢蔑视权威,喜欢不顺从,希望自己独立自主,不受约束。他们讨厌父母把他们当作孩子看待,从头到脚一一关照,讨厌父母处处限制自己,不给自己自由,因此会由于逆反而顶撞父母,反抗父母的权威。另一方面,他们又不能在内心上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他们渴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精神上的安慰、理解、保护和支持,特别是当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

    总之,青春期的孩子处在一种矛盾和冲突之中,一方面身心发展失衡;另一方面,又面临着诸多的社会问题,青春期是家庭和社会的边界地带,是“风暴和紧张”时期,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调和,就会出现心理和行为的偏差。

    这时协调孩子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很重要,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分一些权利给孩子

    孩子青春期以前,凡事都听父母的,父母也万事包办,可到了青春期就变了,孩子开始反抗父母,开始强烈地寻找自由的空间,希望别人把他当大人看,这时如果父母还事事干涉,要孩子凡事都听自己的,就会引起孩子的逆反。所以这时候父母要把自己从权威的角色上放下来,适当地表现出谦虚,你可以对你的孩子说:“妈妈老了,跟不上形势了,不了解你们这一代的想法,你希望妈妈怎么帮助你,你直接跟妈妈说好吗?”

    青春期的孩子要寻找自己的成人感,希望别人把他当大人看,往往试图先“打败”家里的父母,这时父母要做的不是与孩子争“地位”,而是适当地让步,尊重孩子,有些家里的大事也可以尝试着和他们商量,征求他们的意见,这样,孩子就会慢慢感觉到父母把他当“人”了,反过来他会更加尊重父母,还会慢慢地意识到自己长大了,应该分担家庭的责任,给父母分忧,进而成长为一个有决断力、有责任感,明辨是非的男子汉。相反,如果父母不给孩子一点权利,一点空间,偷看孩子日记,查看孩子信件,只会导致两种结果:第一种是孩子乖乖地向父母让位,放弃成长的权利,凡事都听父母的,在短期内,父母可能会很得意,“谁说青春期的孩子都会反叛,我家儿子就啥事都听妈的,比你家的孩子乖多了。”殊不知,这样“乖”的后果,孩子将永远也长不大,永远也学不会自己去思考做决定,永远也学不会独立地去完成一件事,这样的孩子即使成了硕士、博士,也是生活中的弱者,精神上的矮子。为什么?因为他只是个听话的孩子,情商低下。另一种是孩子对抗父母,凡事与父母对着干,父母越不让干什么,我偏干什么,什么让父母伤心生气,我就干什么,这样就引发了亲子之间无休无止的矛盾冲突。

第一篇 全面了解孩子 第一章 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历程(3)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分一些权利给他们,像尊重成年人一样去尊重他们,把他们当“人”看,这很重要。

    2.给孩子失败的体验

    青春期的孩子盲目、自大、自负,受到挫折时又深深自卑,这时父母应给孩子及时的欣赏和支持,孩子这时的许多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是矛盾和混乱的,父母不必马上试图给孩子指出正确的道路,实际上你那样做是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套在孩子身上,把你的价值观硬塞给孩子,每个人都是在矛盾冲突和失败挫折中长大的,给孩子失败的机会吧!让他在失败中长大。失败也是一种财富,如果他一直没有内心冲突的体验,没有失败的痛苦,他就永远也长不大。

    青春期的孩子都是两面性的,许多价值观都是相反的,他们体验着这种矛盾带来的烦恼和痛苦,父母不必急于替他们做选择,只需用一种欣赏、感兴趣的眼光分享孩子自我选择的价值观、概念、美感和逻辑。也许,他们的选择是幼稚可笑的,但这些可笑的思想都是孩子独立思考的结果,打上了他们独特的思维烙印,尊重孩子就是从允许他们犯错开始的。

    家长要做的是教给他们社会规则,告诉他们:“你内心的想法虽然好,但是具体实施时必须按社会规则办事。”这样孩子就可以分清想象与现实的区别和差距,就不会因为想象与现实的分裂而痛苦,就会在两个层面悦纳自己。许多成年人的痛苦都是由于分不清想象与实际的差距。

    3.以退为进

    孩子逆反,与大人较劲,这时父母可以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切不可与孩子硬对硬,结果只能两败俱伤,比如你儿子特别爱打游戏,你可以说:“儿子,妈妈不如你啊,连最简单的游戏都不会打,你可不可以教教我?”孩子听了肯定很高兴,当你逐渐表现出迷恋游戏时,孩子可能就会渐渐失去对游戏的兴趣,因为孩子玩游戏的潜在目的就是寻求与家长分离的空间,如果父母也爱玩游戏,他反而会失去兴趣。

    我有一个朋友,他儿子是哈日族,卧室里挂满了日本的东西,贴满了日本影星的巨照,穿着有破洞的牛仔裤,学日语,吃饭还非得去日本餐馆。他妈妈非常心急,给他讲南京大屠杀等历史,可他说:“我都知道,可这是两码事,我讨厌日本但不一定要讨厌他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再说我了解他们是为了更好地对付他们。”“你看,他还振振有词,真拿他没办法了。”他母亲唠叨道。我向她建议,让她装成是哈日族,把日本影星贴在墙上,也听日语歌。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她儿子把照片都揭下来了,破牛仔也脱下来了。为什么?因为他要和父母有区别。他妈妈一下班就拿起初级日语读,读得磕磕绊绊,她儿子就会不耐烦地说:“老妈,求求你别学了,日语真难听!”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