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了孩子能力的发展,并使得孩子变得无能。
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最好的保镖是自己。孩子能不能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与 他们独立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密切相关。有的家长在这个问题上管得太宽,过度的保护使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孩子的能力没有 得到发展,一到社会中就相形见绌。而一些有眼光的家长,则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独立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生活中,我们会不止一次碰到这样的情景:儿子长得比妈妈还高了,还像个婴儿一样偎在妈妈怀里要这买那,稍不顺心就捶 胸顿足,旁若无人地又吵又闹。
一位扬州某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只因跟堂弟玩电脑时发生了一点争执,他容忍不下堂弟说 他“笨”,便挥刀将堂弟和堂弟的母亲一起杀死。事后法官问他为什么会为了这样一句话,连堂弟的母亲都不放过?他却说:“堂弟 骂我‘笨,连电脑都不会玩’时,他妈妈在旁边看着直乐,我当时只想把他们都杀了,就没有人敢再嘲笑我了。”
塑造什 么样的孩子,主动权在父母手中。面对如此之多的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悲剧,我们与其想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倒不如反思一下现在的 父母们都怎么了?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说:有两类父母行为肯定导致儿童后来的人格问题,这就是溺爱和忽视。
父母对孩 子过多的关注和过度的保护就是溺爱,溺爱剥夺了儿童的独立性,引起更强烈的自卑感,导致成年后的人格问题。例如,对孩子的“ 淘气”行为,有些父母要么不管,要么完全压制。他们总是想时时刻刻保护孩子,玩滑梯时别摔着,别被其他的孩子欺负,企图回避 生活中许多丑陋的现实。结果,孩子长大后,根本就没有应付各种生活问题的能力,不能自谋生路,不能自己做出决定,不能应付生 活中面临的日常问题和挫折。
父母捍卫子女,不让子女们受到痛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过度的保护,反而会让孩子缺乏 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爱很重要,但却无法保证孩子会出现良好的行为。孩子不但需要有爱心的父母,他们更需要接受过训练的父母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会对孩子的心理发育有哪些不良影响呢?
(1)影响孩子的社会性
孩子的社会化过程即 孩子的心理成熟过程。儿童的社会性是在其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幼儿离开母亲进入伙伴世界,但伙伴关系和母子关系不同。母子关系 是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而伙伴关系则是要求友情、信赖、协调的关系。幼儿为了在伙伴中保持良好的关系,就得学会某些必要的品 质,发展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的能力,并发展独立性,在心理上体验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进而主动适应社会并承担自己 的义务。受到过分保护的儿童,人际交往局限于父母和同胞(独生子女没有同胞,接触面更狭窄),不能从广泛的交往中体验他人的 情感、意识以及价值观念等等,进入社会(幼儿园或学校)后,不知道与人交往的手段和方法,从而形成孤僻、依赖、抑郁的性格, 甚至产生严重的社会行为问题。
(2)压制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
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 种需要,这种需要的内驱力——动机,由此推动个体产生为满足其需要的一系列行为。但是,受到过分保护(限制)的孩子,其父母 从各个方面已全部满足了他的需要,这样便抑制了他活动的内动力,大大降低了他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并削弱了他探索外界 事物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意志力。
(3)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
人的智力是在社会活动中发展的,过度的保护实际 上是限制了儿童智力和心理活动的发展。过度保护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去探索,去努力发展和表现自己的智力。更糟的是,由于很少有 需要自己动脑、动手的情境,这样的儿童进入社会中常表现软弱、退让和懒惰,不能独立完成作业,不愿动脑筋想问题。
在河北的一场大学毕业生就业招聘会上,有不少的家长陪着孩子找工作。这不禁让人想起,常常会看到一家几口送一个孩子入学,曾 经耳闻父母为子女作“陪读”,而如今连找工作也出现了家长作陪的身影。在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之余,我们也不得不深思:难 道现在的子女什么都需要父母“关心”吗?
甘心“陪读”、“陪找工作”的家长们用心良苦,原因无非就是一个“担心” ——担心孩子没经验,担心孩子受挫折,担心孩子错过机会。问题是,孩子的事,家长能都包办得了吗?我们曾一度反思我国第一代 独生子女的诸多问题,尤其是中国孩子独立性差的种种弊端。但仅仅有反思还是不够的,还必须采取切实的行动,要时时处处去培养 “小皇帝”、“小公主”们的独立生存和生活能力,让他们自己去经受磨砺,去承担责任,去自理生活。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他们只有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自理自立,老一辈人的“反思”才算有成效。
父母的爱是子女成长途中的阳光,无论何时都让 他感受到你的爱,但爱不等于娇惯和替代。娇惯孩子,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因此我们要很好地把握家庭教育的度。弹簧的伸缩 原理告诉我们,拉力适度,使弹簧的功能保持,拉力过度弹簧将失去了弹性,无力回原。教育也同样如此,了解子女是家长教育子女 的前提,孩子是成长和发展中的人,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应适合他们的变化,因此只要我们教育的目标不会过高,教育的态度不会过 分,注意研究自己孩子的特点,看到孩子的优势和不足,实事求是的、客观的因人施教,定一个孩子跳一跳能摸得着的目标,就容易 树立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心,就能激发孩子积极上进的勇气和决心。
所以,一个合格的家长应该学会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 ,自己作决定,即便他们有时会做错,对他们的未来也会大有好处。否则,他们成年后生活的特点就是“绝对没有信心、犹豫不决、 过度敏感、缺乏耐性、离不开别人的支持”。
第三部分独立生存:让孩子在独立中成长(4) 43/51 首页 上一页 41 42 43 44 45 4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