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的作用也只是从“由它产生出来的种种意象”推知的。两
者都不能直接诉诸我们的感官,而只能凭借我们的观察和我
们有过的经验,作为对我们有用的合理假设而存在。
荣格关于原型起源的论述也经常遭到人们的指责。一些
人甚至因此而把他说成是一个 “拉马克主义者”。但实际上,
荣格的思想与 “拉马克主义”根本就没有什么牵涉。在荣格
看来,原型作为心理反应、心理结构的基本模式,一方面固
然 “有可能”是人类远古社会生活的遗迹,是重复了千百万
次的心理体验的凝缩和结晶;另一方面也完全 “有可能”是
生物本能的分化,是生命的内在性质和固有法则的演变,它
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生命的起源。荣格说:“从科学的、因
果的角度,原始意象 (按:实际即原型—— 引者)可以被设
想为一种记忆蕴藏,一种印痕或记忆痕迹,它来源于同一种
经验的无数过程的凝缩。在这方面它是某些不断发生的心理
体验的积淀( ),并因而是它们的典型的基本形式。”
precipitete
----------------------- 页面 69-----------------------
荣格:神话人格
64
( , .6, 443—444.)但另一方面,荣格有明确表示这
CW V P
些 “设想”由于不能令人满意而促使我们不得不从另一方面
去 “设想”。
荣格说:如果我们把无意识原型理解为由外部经验所造
成,那么,像日出日落、季节变换这样一些外部自然现象,为
什么不以其直接呈现于感官知觉的样子出现,而要以神话幻
想的方式出现呢?他认为这一事实 (按:指自然现象以神话
幻想的方式出现)本身即证明了人类心理具有某种不受外界
影响的自主性或康德意义上的“先天综合能力”。这种自主性
和先天综合能力,过去和现在都一直在发挥自己的作用。神
话幻想、艺术想象、科学发现……所有这些都毫无例外地体
现了它的影响。
荣格认为:心理的这种 “自主性”或先天综合能力,从
发生学的角度考察,“不可能仅仅是周围环境的产物,因为它
从哪儿去获得这样一种能力,以致能够在感官知觉之外找到
一个立足点?它又怎么可能在单纯地对感觉证据的确证之外,
有更多的和不同的演出呢?由于这些缘故……自然的和因果
的 ‘记忆痕迹’的理论不再能令人满意。我们被迫假定,大
脑的一定结构、它的奇特的性质,并不能仅仅归因于周围环
境的影响,而是同样也应该归因于生物体的奇特的和自发的
性质,归因于生命本身固有的法则。因此,有机体的一定构
造也就一方面是外部条件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由生物体的
内在性质决定的。”
从 “不再令人满意”和 “被迫假定”等说法不难看出,荣
格自己已经把自己的说法限定为一种推测。荣格对科学和哲
----------------------- 页面 70-----------------------
荣格的思想
65
学领域中的武断是十分反感的。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次声明,
他的所有说法都带有 “实验”和 “假定”的性质,因而是随
时准备为事实的发现让出道路的。然而许多人却或多或少地
缺乏这种不固执己见的态度,因而直到今天,仍宁愿把 “拉
马克主义”的恶谥强加于荣格,也不愿对自己这种并不 “科
学”的说法稍加审视。
首先,我们看到,与拉马克不同的是,荣格并不把原型
理解为生物体受外部环境影响而形成的所谓 “获得性遗传”
(尽管他确曾反复使用过 “遗传”等字眼),相反,却把它理
解为与生命的起源一样 “神秘”(就目前的科学水平而言)一
样不可思议、一样不可企及的内在性质和固有模式。其次,如
果说 “原型”可以遗传,那么可以遗传的并不是任何特定的
内容而仅仅是某些 “纯粹的形式”,而且所说的 “遗传”并不
一定是生物学领域中的遗传而完全可能是文化意义上的 “遗
产”(荣格更多使用的是这个词)。
更重要的是:荣格并不是作为一位科学家 (在科学被视
为绝对真理的意义上),而是作为一位人文学科中的阐释者,
去试图 (从精神现象学或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人类心理中
某些带规律性的现象作跨学科的阐释。集体无意识和原型作
为必要的术语,是为了对某些具有普遍一致性的心理现象作
出应有的解释和说明;它并不是绝对的、颠扑不破的真理而
仅仅是——用荣格的话说—— “被迫作出”的 “理论假设”。
作出这样的假设是为了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在没有这两个
概念之前我们未能看到或习焉不察的那些现象。一旦这些术
语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一旦它让我们看到了它要我们看到的
----------------------- 页面 71-----------------------
荣格:神话人格
66
东西,我们也完全可以抛弃它,或以其它的术语来取代它的
功能。
荣格的理论有着久远的哲学渊源,表现出他深厚的哲学
素养。遗憾的是,在一个急功近利、重视实用更甚于纯粹精
神兴趣的时代,深厚的哲学素养并未有助于荣格被人们所理
解和接受。与学生时代一样,荣格遭到他人的误解在很大程
度上来源于人们并不具有同样的精神兴趣和知识水准,而并
不是由于人们在对他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后,发现他确实存在
着这样那样的知识谬误和理论谬误。
——从哲学的角度,荣格把原型理解为 “纯粹形式”。这
种纯粹形式既类似于柏拉图的理念,又类似于康德的范畴。
荣格认为:那些反复出现的原始意象,实际上是原型的
“自画像”。这些 “自画像”具有象征和 “摹本”的性质。象
征和 “摹本”虽然可以有种种变化,它们所象征和 “摹写”的
原型却是不变的。原型永远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在富有
创造性的人身上显得富有生气,它在艺术家的幻觉中,在思
想家的灵感中,在神秘主义者的内心体验中昭示自己。这种
超个人的无意识……恰像一种到处蔓延、无所不在、无所不
知的精神。它把人看作他过去始终所是的样子,而并不把他
看作他此时此刻所是的样子。”
的确,如果停留在简单的类比上,我们不妨说,集体无
意识就是柏拉图的 “灵魂”,而原型也就是 “理念”。(这里不
妨作一个有趣的类比:柏拉图的 “灵魂”是两性同体,荣格
的集体无意识也是两性同体。荣格用阿尼玛 ( )和阿尼
anima
----------------------- 页面 72-----------------------
荣格的思想
67
姆斯 ( )这两个概念来表示男性心中的女性倾向和女
animus
性心中的男性倾向,而这两个词的拉丁文原意就是灵魂象
( -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作为最重要的原型存在于
soul image
集体无意识中,正如男性和女性的灵魂作为同一个灵魂的两
半,存在于柏拉图所说的 “灵魂”中。)
但仔细考察起来,问题却并不这么简单。荣格固然承认,
“原型这个词就是柏拉图哲学中的理念”,但他却赋予了它新
的解释,使它不再是某种独立自在的客体而变得具有了亚理
士多德 “形式”的涵义。荣格说:“原型不是由内容而仅仅是
由形式决定的……原型本身是空洞的、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