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荣格出于对 “科学”和 “理性”可能导致的机械和僵
化的不信任,有时却故意使用种种隐喻来突出集体无意识具
有的象征意义,从而使集体无意识的概念在一般人眼中变得
扑朔迷离、神秘费解。
荣格说:个人无意识的显现 “就像人类海洋中渺小而零
落的岛屿;然而实际上,它们只是淹没于水下的那些巨大山
脉露出的山峰而已。”他又说:“如果允许我们将无意识人格
化,则可以将它设想为集体的人,既结合了两性的特征,又
超越了青年和老年、诞生与死亡,并且掌握了人类一二百万
年的经验,因此几乎是永恒的。如果这种人得以存在,他便
超越了一切时间的变化,对他说来当今犹如公元前一百世纪
的任何一年。他会做千百年前的旧梦,而且,由于有极丰富
的经验,他又是一位卓越的预言家。他经历过无数次个人、家
庭、氏族和人群的生活,同时对于生长、成熟和衰亡的节律
有着生动的感觉。”(《心理学与文学》,第 42—43页。)
在这样的譬喻里,集体无意识俨然成了全能的上帝:它
高踞于时间之上,凝视着岁月的变迁、人世的兴衰;它像广
袤的大地一样承载着古往今来的一切变迁,自己却并不随着
这些变迁而变迁;它超越于纷纭流动的现象界之外,构成了
一个历万劫而不损、居永恒而如一的本体世界;它满足了某
种终极的、超越的需要,却使自己变得神秘莫测、玄乎其玄
——在这一意义上,集体无意识作为一种形而上的假设,已
经进入人学 (或毋宁说神学)本体论的范围。它主要来自哲
学的思辨或毋宁说来自神学的智慧与想象,而并不如荣格所
说,来自科学的 “归纳方法”。
----------------------- 页面 65-----------------------
荣格:神话人格
60
荣格为什么要把本来可以清晰表述的事情弄得如此神
秘、玄奥和晦涩?象征和隐喻在现代精神生活中果真已到了
不能不用来作为 “科学”精神之 “解毒剂”的程度了吗?难
道唯物主义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所取得的巨大胜利,真地
已使精神在一个实利 (以及实力)社会中沦为无家可归的幽
灵了吗?对这些问题,这里暂时不作讨论,此刻我关心的只
是:在现代理性所能容忍和接受的范围内,集体无意识的理
论究竟能否自圆其说。
从荣格的大量著述中我们看到,尽管荣格经常使用象征、
隐喻、反讽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他却远不是没有对自
己的理论作过正面的严谨阐述。
作为一个以经验观察为己任的心理学家和受过严格哲学
思维训练的思想家,荣格深知:仅凭玄妙的、充满象征和隐
喻的说法,并不能在理性所能接受和容忍的范围内揭示集体
无意识的性质。同样,作为一位心理学家而不是神秘主义者,
荣格也绝不会允许自己像一位古代的 “先知”那样停留于带
有神秘色彩的 “象征”和 “隐喻”。为了对自己的思想作出应
有的说明,荣格除了从经验的角度对各种复杂的心理现象作
过细致的描述外,还力图从理论的高度对之作出概括和说明。
二、原型与原始意象
荣格用来对集体无意识作出说明的一个重要概念是 “原
型”( )。在荣格看来,原型与 “本能”一样,是集
archetypes
体无意识的基本结构。没有原型的集体无意识是不可想象的;
----------------------- 页面 66-----------------------
荣格的思想
61
如果说集体无意识的发现应验了中国古代 “人同此心、心同
此理”的说法,那么这种抽象空洞的道德说教与荣格对原型
的全方位缜密论说却不可同日而语。
在荣格看来,原型是集体无意识最重要的构成内容 (此
外则是本能)。如果不能对原型作出正确的说明,则集体无意
识的假设将流于空论和玄想。既然个人无意识的构成可以经
由情结这一概念而获得人们的理解,那么,集体无意识的构
成也一定能够经由原型这一概念获得应有的说明。
荣格说:“个人无意识的内容主要由带感情色彩的情结所
组成,它们构成了心理生活中个人和私人的一面。而集体无
意识的内容则是所说的原型。”“我们在无意识中发现了那些
不是个人后天获得而是经由遗传具有的性质……发现了一些
先天固有的直觉形式,也即知觉与领悟的原型。它们是一切
心理过程的必不可少的先天要素。正如一个人的本能迫使他
进入一种特定的存在模式一样,原型也迫使知觉与领悟进入
某些特定的人类范型。和本能一样,原型构成了集体无意识。”
在荣格看来,原型是一切心理反应的普遍形式。这些反
应形式既然普遍地见之于神话、宗教、艺术、哲学、科学乃
至人类一切文化领域,也就当然能够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去分
别予以阐述。与某些划地为牢,满足于把自己关闭在实验室
里的心理学家不同,荣格并不局限于仅仅以病案和实验报告,
在狭小的 “专业”领域中对原型和集体无意识作出说明。相
反,作为一位知识渊博、精力过人,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
都有广泛兴趣的学者,荣格认为心理学的领域几乎是无所不
包的。如果人类文化归根到底是人类精神的产物,那么,对
----------------------- 页面 67-----------------------
荣格:神话人格
62
人类精神现象的研究就不能仅仅停留于实验心理学和临床心
理学,而是应力图从文化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去对之作跨学科
的阐释。
——从心理学的角度,荣格认为原型是心理结构的普遍
模式:原型是领悟 ( - )的典型模式。每当我们
appreh ension
面对普遍一致和反复发生的领悟模式,我们就是在与原型打
交道——而不管是否能够从中认识到神话的特征。”作为一位
资深的心理学家,荣格以大量经验材料对人们知觉、领悟和
理解的普遍模式 (原型)作了详尽的揭示和论证。任何不带
科学偏见的人都会承认,这些通过观察获得的经验材料,以
及从这些经验材料中合乎逻辑地得出的结论,应该是站得住
脚的。
当然,在具体论述中,荣格的某些说法也并不是没有引
起非议的余地。例如对原型与原始意象的关系,荣格的说法
就显得有些含混,而这在那些主张科学概念应严格予以界定
的人眼中,则差不多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荣格确实经常
把原型这一概念与原始意象相等同。例如他在解释原始意象
时曾说:“原始意象,有时也称之为原型……它对于所有民族、
所有时代都是共同的。”又如他说:“为了解释我们知觉的这
种一致性和规律性,我们必须求助于这样一个概念,这个概
念与决定着我们领悟模式的要素相关联,我把它称为原型或
原始意象。”
但这样交替使用两个概念却给一些研究者造成了思想上
的混乱。一些研究者因此相信,荣格的心理遗传理论,是建
立在表象 (包括观念和意象)可以遗传这一设想上的。其实,
----------------------- 页面 68-----------------------
荣格的思想
63
荣格在自己的著作中曾多次表示过不能同意表象可以遗传的
说法,熟悉荣格著作的人都知道这并不是荣格的看法。在我
看来,原始意象与原型,其涵义虽然比较含混和接近,荣格
也经常交替使用它们,但在一些场合,两者在荣格那里还是
得到了区分。大体说来,原始意象与原型的区别,有些相当
于康德的 “构架”与 “范畴”的关系。原始意象介于原型与
表象等感性材料之间,起一种凝聚和构型的作用;而原型则
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心理形式。原型是 “体”,原始意象是
“用”;二者的关系大致相当于实体与功能的关系;但作为
“实体”,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