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的潜能的实现
如本书第二章指出的那样,无意识的发现,为个人潜能
的展开和实现,提供了理论的依据和实践的指导。弗洛伊德
在意识之下发现了无意识,荣格在个人无意识之下发现了集
体无意识,两者都是对人的再发现,而后者则是对前者的补
充和深化。由此,个人不仅可望从自己的过去来理解自己的
现在,而且可望从人类的往昔来创造自己的未来。这就使荣
格的理论闪耀出传统人文主义思想的光彩。
聪明人不难发现,尽管集体无意识也如个人无意识一样
带有决定论的色彩,但恰恰因为集体无意识具有无限广阔的
内涵,所以实际上为人的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开辟了无限丰富
多样的可能。集体无意识并不是一个保守或复旧的概念,毋
宁说,在历史和存在的悖论中,人无论如何总是以复旧的方
式进行着创新 (或以创新的方式进行着复旧)。人致力于在永
恒不断的变化中使精神永远保持其活力;一方面,他不断地
超越自己,仿佛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浪子;另一方面,他怀着
隐秘的思乡之情,到处都听到自己心灵的召唤。他漂泊于心
灵的荒原,却依稀看见昔日的葱茏。
许多思想家都强调过人类心灵的无限广阔。孟子说:“万
物皆备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陆九渊说:“四方上下
----------------------- 页面 157-----------------------
荣格:神话人格
152
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雨
果则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
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确实,人的心灵是无限广阔的,被
文明之光照亮的仅是其中小小的一部分,被个人自觉意识牢
牢把握住的则更是微乎其微。禀持 “认识你自己”的西方古
训和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东方格言,人类从古以来一
直不懈地致力于开辟和拓展自己的心灵,这就仿佛在广袤无
垠的大漠上去惊奇地发现一片又一片新的绿洲,在浩淼无边
的大洋中去欣喜地发现一个又一个新的大陆一样。尽管从某
种意义上,所有这些发现似乎并没有走出人类精神的边界而
只不过应验了 《旧约 ·传道书》中“已有之事,后必再有;已
行之事,后必再行。阳光之下,并无新事”的说法,但无论
如何,这些新的发现即使作为 “重返”,毕竟也还是为我们理
解旧的东西,提供了新的视点 (而这样,也就为我们进行新
的阐释开辟了某些可能)。对此,本书在拿荣格集体无意识与
佛教中阿赖耶识作比较时,已经作过一点尝试。那么,进一
步拿荣格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比较,能不能在两种思想
的碰撞中,产生出某些启发呢?
荣格心理学的内容与中国古代哲人的思想有不少相似之
处。集体无意识 (特别 “自性”原型)的假说,构成了人的
创造性潜能的逻辑前提,这一假说与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
说法不谋而合。中国儒学提出过 “尽性”的主张。所谓 “尽
性”,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实现。子思认为:
“尽性”的必要条件是 “至诚”;孟子则认为:“诚”能 “尽
性”的前提是 “万物皆备于我”。《中庸》说:“唯天下之至诚,
----------------------- 页面 158-----------------------
荣格与中国传统文化
153
为能尽其 (自己)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 (他人)之性;能
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
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孟子》说:
“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又说:“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眼中,人与天地参是人格能够达到的
最高境界,是人的潜能能够获得的最充分的实现。那么,什
么样的人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呢?什么样的人才能获得这种意
义上的自我实现呢?用子思的话说,至诚的人能够达到这一
境界。用孟子的话说:自觉意识到万物皆备于我并且通过尽
心知性而达到知天的人能够臻于这一境界。孟子假定人人都
具有 “尽性”的潜能,所以他认为人人都可以做圣贤做尧舜。
显然,人人做尧舜是把不同的个人都套入了同一个做人的模
式,因而是不可取的,但 “人尽其性”的主张作为一种自我
实现的理想,却与荣格个性化的思想是相通的。通过两者的
比较,也可以在某种叫 “互文性”中,使两者都获得新的阐
释。
荣格认为人的心理在最深的层面即集体无意识的层面上
具有 “同一性”( )。这种心理同一性是原始心理状态
identity
的“遗留物”,其特征是主体与客体仍处于本初的未分化状态。
它是一切同情、投射、共鸣的前提,是一切心理感染和神秘
参与的基础。这一假说类似于中国哲学家 “人同此心、心同
此理”的假说。荣格说:“心理同一性导致了人同此心、心同
此理的素朴假定,导致了到处都能发生相同的动机、我所喜
欢的也一定为他人喜欢、我认为不道德的也必然被他人视为
----------------------- 页面 159-----------------------
荣格:神话人格
154
不道德等诸如此类的素朴假定。同样,它也导致了想要在他
人身上纠正那些在自己身上最需要纠正的东西的普遍欲望。”
显然,儒家思想家孔子和孟子都不自觉地相信着心理同一性。
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说法预先已假设了 “人同此
心、心同此理”的心理同一性,这一道德要求那些善良的、
“软心肠”的人来说虽然是天经地义的,但对相信 “性恶论”,
相信 “丛林原则”,相信社会达尔文主义,相信生活就是一场
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的人来说,却无异于对牛弹琴。荀子之
“性恶论”不同于孟子之 “性善论”,法家之 “斗争哲学”不
同于儒家之 “仁爱哲学”,说明了无意识中的心理同一性完全
可以随着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人的心理分化而演变为意识
中心理的歧异性。
荣格以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 (特别是自性原型)作为人
的创造性潜能的基础,但潜能的实现却有 “内倾”与 “外
倾”两种不同的途径。“外倾”指人的心理能量投注于外部事
物,“内倾”指人的心理能量从外部事物返回到主体自身。这
实际上涉及到中国知识分子 “入世”与 “出世”两种典型心
态。在荣格看来,个人潜能的展开和个体人格的形成,可以
经由外倾和内倾这两种不同的人格模式和心理类型,通过两
者在意识和无意识中的互补来实现。这与中国知识分子追求
以“儒道互补”的方式调和入世与出世两种不同的精神取向,
并以此成就所谓 “内佛外儒”、“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两
者间无疑有某些相通之处。但正如我们看见的那样,无论在
东方在西方,虽然确有一些人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但在大
多数人身上,这种调和与互补实际上是很难和谐的。我们毋
----------------------- 页面 160-----------------------
荣格与中国传统文化
155
宁说: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往往动摇和徘徊在 “入世”与
“出世”之间而难以真正地有所作为。拿陶渊明这位具有典型
内倾心态和出世倾向的诗人来说,其前半生也主要为外倾心
态和入世倾向所支配,奔走周旋于官场,直到三十九岁左右
才辞官归隐。
荣格用 “反向转化”( )来说明这种人格的
enantiodromia
变化。在荣格看来,反向转化是心理变化的一种趋势。一个
人往往在人生的某一时刻放弃先前执著的价值和信念,转而
追求相反的价值和信念,或放弃先前的生活方式,转而追求
相反的生活方式。其所以如此,乃是因为内倾与外倾这两种
不同的心态同时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当一种倾向自觉地占
统治地位时,另一种倾向就沉落到无意识中去了。荣格认为,
无意识对意识起一种补偿作用;自觉的意识倾向越是趋于片
面和极端,与此相反的无意识倾向也就越是具有潜在的势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