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大自体是发展中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中所有愉悦的、好的事物都被视为婴儿的部分,而所有坏的、不完美的事物则都在婴儿之外。孩童借着分配给成年绝对权力及完美而来试图维系最原始的完美、极乐及全能;也就是说,藉以形成一理想化父母意象(一种心理再现)(Kohut,1966/1978a,p.430)。
但事情并无法永远保留原样,既是极乐又能不被干扰。时间及成长带来微不足道的、不具创伤的失败的父母响应,即镜射的、理想化的自体客体。恰当的失败响应意味着一种以不具创伤的失败为其必要脉络的亲密且具同理性联结。母亲的注意力是不完美或会延宕的。孩童的心理组织试图藉由建造新结构来处理其自恋平衡上的障碍,并慢慢藉由那得以执行自体客体原曾执行的功能的内在结构以取代自体客体(Kohut,1966/1978c,p.416)。这个结构形成的过程称之为蜕变的内化作用。
那被内化的是成年自体客体其成熟心理结构的某面向。出生在一个自体客体的具同理性且有响应的人类环境中,孩童的起始自体神奇地会期待这个环境能配合他或她的心理需求及愿望。(此时脑中呈现出温尼可的够好母亲,她是和她小孩配合良好。)当孩童变得紧张,父母亲,作为该自体客体,似乎会以两种步骤来响应。第一,会有融合性的响应,而第二则是会采取某些行动来满足孩童的需求。作为自体客体的成人会评估孩童的需求及情境,把孩童摄入他自己的成人心理组织中,然后采取行动去重建孩童恒定性方面的平衡。孩童的需求威胁到本身的崩解,而自体客体的响应则是跟小孩讲话、打点小孩并创造一个环境让小孩能经验到一种和全能自体客体间的融合。孩童的残遗心理可共享自体客体较为成熟的心理组织,把它当作像是孩童自己本身的。逐渐地,一点一滴地,孩童承担起那曾为孩童做过的慰藉性的、降低紧张的职责。就是这种形态的恰当失败才能透过蜕变的内化作用导致结构的建立(Kohut,1977,p.86)。
这两种心理组态,即夸大自体和理想化父母意象,虽然彼此间互相对立,却从头开始即共同存在作为保有原初自恋经验的机制。正常情况下,逐渐地,夸大自体的表现性和夸大性被驯服,一旦整合进入人格结构中,其情绪的" 大贮柜"(emotional"tank")就会满载接踵而至对自体的以及关于孩童的抱负和享受活动等等的好感觉(Kohut,1971,p.28)。理想化父母意象也同样会整合进入孩童的人格中作为理想化的超我,在那儿它可作为一个能调节紧张并供给现实想法的结构(Kohut,1971,p.28)。
双极性自体:
柯胡提到两种自恋被分化的形式:即夸大自体(健康的自我肯定相对于镜射的自体客体)与理想化父母意象(对理想化自体客体的健康欣羡)。它就好象在这两极之间有个充满张力的圆弧,在夸大自体附近聚集着一堆抱负,而在理想化意象周遭则聚集着一堆理想。在自体的两极之间其张力和心理能量会引发行动,使得这个人会被他或她的抱负所"驱使",并被他或她的理想所"带领"(Kohut,1977,p.180)。
这两个孩童所试图要建造的核心自体其基本组成分具有分岐的目标,但其中之一的力量却可补偿另一个的弱点(Kohut, 1977,p.186)。亦即,孩童在迈向自体的巩固时具有两项选择。一方面,孩童借着和自体客体的关联而建立他或她连贯的、夸大─表现的自体,而该自体客体镜射并赞赏地给予孩童响应。另一方面,孩童借着和自体客体父母的关联而建立他或她连贯的、理想化的父母意象,而该父母的响应是充满同理且允许并享受孩童(对他们)的理想化及融合。常常男孩的发展是从把母亲当作镜射自体客体开始进展到把父亲当作自体客体,藉此提供被孩童理想化的功能。当然,特别是在女孩身上常会发生的是孩童对自体客体发展上的需求是朝着同性别的父母,譬如母亲,这个方向的(Kohut,1977,p.185)。
3.一个自恋的发展轴线:
柯胡主张有一发展轴线是和弗洛伊德力比多的发展概念分别开来(1971,p.220)。弗洛伊德所理解的力比多是从自体色欲(autoeroticism)到自恋到客体爱一路发展来的。柯胡的独立发展轴线则从自体色欲到自恋到较高形式的自恋转化。这在基本上改变了弗洛伊德自恋的理念,即以不同的成熟度来看待自恋。
正常成人有自恋需求,并终其一生透过自体客体继续其对自体镜射的需求。自体客体其始终不断的重要性可以从其处理某一不具响应性的人的困难上简短呈现出来。如果我们努力地想代表某位对我们漠不关心及不给响应的人,我们会感觉到无助及空虚,并带着低的自我价值感及自恋性愤怒(cf.Kohut,1971,p.187n)。我们也可以以一位作为自体客体的人的方式来概念化成人的爱,因为爱牵连到相互的镜射和理想化,这可增强所涉及双方人们的自我价值感(Kohut,1977,p.122n)。
然后,自恋会终其一生继续不断地被转化为各种不同形式。成年期所显现的健康自恋有下面各种形式,如创造力、幽默及同理心(Kohut,1966/1978a,p.446)。决定一个人的人格特质风格的是自恋自体(即夸大-表现性自体)、自我和超我(带着其内化的种种理想)三者之间的互相运作(Kohut,1966/1978a,p.443)。
以柯胡的观点,发展远不只是驱力而已。柯胡的发展模式把重点从强调驱力转换到强调自体。传统精神分析对驱力的着重并不足以解说为何一位小孩可能在口欲期及肛门期被固着,举例来说。柯胡相信当脆弱自体并未被适度响应且开始失去其连贯性并断裂时,驱力会浮现。只要考虑到孩童口欲期及肛门期的自体就好了。对食物的需求及对大便的兴致并非原初性的。孩童所需要的是一个能给食物的自体客体,一个能接受大便礼物的自体客体。母亲对孩童驱力的响应并没有像对自体的响应那么多,该自体是透过从镜射自体客体的施与受中形成并寻求确证的一个自体。孩童会把对母亲的引以为傲或排斥会将之体验为对他或她的主动积极自体的接纳或排斥──而不仅只是对某一驱力的接纳或排斥(Kohut,1977,pp.76,81
五、自体的病理学:
自恋的经验:
柯胡对亲近病人的主观经验是很感兴趣的,而其模式所寻求的是能清晰解说自恋的经验。对现实的自恋感知牵涉到一种全知的(omniscient)、完美的自体客体以及一个具有无限权力、夸大及知识的原始古老自体。在自恋世界里,每个人或每件事物都是自体的延伸或为服务自体而存在,如果有任何挫败,就会被体验为该完美世界里的一个瑕疵,这个瑕疵或自恋性的伤害(narcissisticinjury)会引发一种永不满足的愤怒而无法体认该侵犯者是和自体各自分开的。该侵犯者或敌人被体验为该延伸自体的一个顽抗不驯部分,而该部分是自恋病人所曾预期能完全控制的(Kohut,1966/1978c, p.644)。之后,对并未达到自恋型人们非现实预期的某一自体或客体其响应的是自恋性的愤怒(narcissisticrage)。如果,绝对控制的幻想被干扰了,这类自恋型人格就会经历到强烈的羞愧和暴力性的愤怒。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他们的自体本身,端赖那容许融合的镜射自体客体或理想化客体无条件随时提供服务(Kohut,1966/1978c,p.645)。
自恋是发展的一个阶段,婴儿或幼童的自恋性发怒并非和他们的发展阶段不相称。但如果病人在这个阶段卡住了,而自体没有被镜射且没有和剩余的成长自体整合一起,那么某些经验和行为也就会愈来愈不适切和病态。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病态经验所常发生的种种型态(Kohut& Wolf,1978,pp.418-419)。刺激过少的自体,由于缺乏对自体的响应,也就缺乏生机活力。这个人是索然无味且没精打采的。孩童可能会藉撞头或强迫性手淫来和痛苦的死寂感抗衡。成人则会试图藉杂交、赌博或某些其它强迫性行为来刺激自体并掩护那空虚的忧郁情绪。断裂的自体可能在一位到达时是不修边幅却穿著打扮整齐的人身上稍微呈现出来而已。断裂是指涉到结构性退化的另一种说法,是一种转换到较原始古老心理组织层级的现象。比较严重的断裂则被经验为一种分开来的感觉(asense of comingapart),一种自体连续性上的丧失或一种可能出现在虑病性沉思的连续性上的丧失。由于在过度刺激或不当刺激的形式有不当的镜射作用,被过度刺激的自体及被不符现实的伟大和灌力之幻想所淹没。一个有着未被镜射、原始古老自体的人可能被描述为一位渴求镜射的人格,他渴望某人会作为一自体客体以确保并喂食那挨饿(famished)自体。原始古老(archaic)指的是在成人身上持续存在的正常前伊底帕斯或前语言期行为(London, 1985,p.96)。这类渴求镜射的人被迫展现他们自身以吸引他人的注意并对抗他们内在自我价值感的欠缺。某些自恋人格可能是渴求理想,寻求他但可欣羡其权能或美丽的人们。这些人格只有当他们和这样的自体客体在一起时才能认为自身是有价值的。由于这内在的空虚无法轻易填满,自恋人格乃继续他们无止尽的寻求。柯胡及沃夫(KohutandWolf)(1978,p.421)对另类自我人格的描述是一个需要和某位与他们相同外表及价值观的人建立关系的人,因为他们需要这样的自体客体来确认自体的现实及存在。渴望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