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亲人的丧失意味着依恋关系的中断。丧亲者的依恋类型影响悲伤辅导的效果,本文阐释了依恋的理论背景、依恋类型、内部工作模型、有关依恋的临床应用的论述和实证研究,为悲伤辅导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依恋;依恋类型;悲伤辅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那些因为亲人去世而陷在痛苦中无法自拔的丧亲者。这种强烈的痛苦足以让丧亲者心理遭受重创,质疑人生的意义,无法继续正常的生活。这时我们就需要对丧亲者进行必要的悲伤辅导。
有学者认为:“悲伤辅导是协助人们在合理时间内,引发正常的悲伤,并健康地完成悲伤任务,以增进重新开始正常生活的能力。”其终极目标是协助生者处理与逝者之间因为失落而引发的各种情绪困扰并完成未竟事务。悲伤辅导突出的是人性的关怀和心灵的抚慰。需要注意的是,悲伤辅导并不是帮助当事人克服和抑制悲伤情绪,而是合理地疏解当事人的悲伤情绪,以免影响其健康以及带来其他不幸。
亲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他人,亲人的丧失意味着依恋关系的中断。对丧亲者而言,突然失去了一位长期亲密的依恋对象,必然会陷入无助、恐慌、茫然的境地。我们应该帮助丧亲者适度地处理这种依恋情结,而且不同丧亲者的悲伤反应往往与其依恋类型相关,因此我们在悲伤辅导中应根据丧亲者不同的依恋类型,采用相应的悲伤辅导方式。
一、依恋概述
英国精神病学家Bowlby在其经典的三部曲《依恋与失落》中,提出了依恋的生物学理论,阐明了亲密关系的焦虑缓冲功能和身体保护功能以及人际交往经验作为个体一生中情绪调节源泉的重要意义。鲍尔比指出,为了增加生存的概率,人类婴儿生来就具有寻求并维持与重要他人(依恋人物)亲密关系的行为(依恋行为),目的在于保护个体免遭身心伤害、减缓痛苦。
虽然依恋理论最初是用以解释婴儿与其照顾者之间的情感联系的,但Bowlby相信依恋系统不仅在早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活跃在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他认为依恋会对人的情感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在依恋关系的形成、保持、丧失及恢复期间会有许多强烈的情感产生。
Bowlby用内部工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s)来解释早期依恋关系具有持久效应的原因。他认为,婴儿在同照顾者的不断交往中形成了关于自己、他人以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表征,用以解释事件和形成对人际关系的期望。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引导个体思考自己应得到什么样的对待和关注、给他人怎样的信任和支持以及在亲密关系中的交往策略;也会让个体在困难和挫折前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去解决问题。
内部工作模式在早期一旦形成,并在外部环境中持续和固定下来,则它们在个体人生发展中的变化就会相对较小。Main等人的研究发现,尽管使用的测量手段不同,婴儿12 个月时的依恋模式与他们6岁时的依恋模式的相关是很高的。有研究也发现,在婴儿期的不安全依恋者成长到青少年期的时候仍旧倾向于不安全依恋。然而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对此提出了置疑。Collis和Allard认为由于不安全依恋的个体所具有的消极的内部工作模式,使得他们对积极的经验都很难作出改变,但是通过认知能力的发展来改变是有可能的。Bowlby认为通过发展人的思考能力和对自己内部工作模式的反映能力以及通过修正关系经验可以使这种模式发生改变。
由此可见,早期的依恋关系会影响到其后的成人依恋。同时这种依恋的关系会随着环境和后天的一些因素有所改变和完善,此方面还有待于大量研究的支持。
二、依恋的类型
Ainsworth等人通过陌生情景测验———对婴儿在与依恋对象的分离与重聚的一些场景中的行为进行观察和编码, 发现了至少三种依恋类型的存在:60%的安全型,20%的焦虑型, 20%的回避型。安全依恋促进个体形成整体的自我价值观和归属感,进一步促进儿童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而不安全依恋会妨碍个体自我的发展,伤害儿童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给个体带来长期的消极心理后果。
Hazan和Shaver(1987)对成人依恋划分的研究显示,成人的依恋类型与婴儿比例分配非常相近。这说明成人的依恋类型形成于童年,这个研究也支持了鲍尔比的观点,即在依恋关系中,个体的内部工作模式无意识地表征了照顾者和自我的关系,并以此作为基本的人际关系模型对世界和他人产生预期。
Ainsworth提出依恋的类型说之后, Bartholomew认为最好从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两个维度对依恋风格进行界定,把成人依恋分为四种类型:安全型(secure)——认为自己是值得爱的,他人也是值得爱和信任的。他们在生活中往往会表现地更自信和开放,也更愿意和他人合作。沉迷型(preoccupied)——认为自己是不值得爱的和没有价值的,但是他人是可接受的,他们往往渴求他人的关爱,但又缺乏内在的自信,因此表现出对情感的过度依赖和苛求。冷漠型(dismissing)——对个人的看法相对积极,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但是认为他人会拒绝自己,他们回避内在的情感要求,用冷漠和自足来应对外界,不愿意与他人有着过于紧密的联系。恐惧型(fearful)——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都是消极的,这种类型的人可能由于害怕他人的拒绝而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系,他们在成年期后自我描述常常是混乱的,有时似乎很相信自我的能力和价值,有时又似乎全无信心,完全依赖于他人对他的情感。
三、依恋对悲伤辅导的启示
有关依恋理论应用于丧亲者的悲伤反应,已有一些研究者对其进行了论证。许多研究发现,不同依恋类型的人对丧亲的悲伤反应各不相同。安全依恋型的人为失去亲人而悲伤,也愿意把心中的悲痛和怀念向别人述说。他们心中仍然保有逝去者的位置,但会渐渐地有所弱化,而把生活重心转移到现实生活上来,并重新建立新的依恋关系。冷漠型的人或表现为忙于处理具体事务而“无暇”悲伤,或表现为压抑甚至否认自己有悲伤的情绪。沉迷型的人则是另一类表现,他们似乎被悲伤完全压垮了,无法接受亲人已去的事实。即便在亲人逝去很久后,这些人也仍然沉湎于过去而难于自拔。恐惧型的人对去世者的陈述则常常混乱而缺乏一致性,似乎有时候他们已走出悲伤,而有时候又被突如其来的悲伤所控制。
既然丧亲者表现的种种症状往往与其依恋类型相关,我们认为在悲伤辅导中应根据丧亲者的不同的依恋类型,采用相应的悲伤辅导方式。由于安全依恋型的丧亲者并不偏执于悲伤的体验,因而他们在一段时间后一般能够“自愈”,逐步地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因此不需要过多地进行干预,而只需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情感支持。
内在的情感适度表达有益于个体的心理健康。由于冷漠型的丧亲者往往逃避、压抑甚至否认与逝去者之间的内在情感,因而可能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我们辅导时应当判断出他们平静外表下的过度抑制,采用适当的方式解除其看似“刀枪不入”的“盔甲”,促其直面内心的情感,宣泄其内在的积郁或是悲伤。
与之相反,沉迷型的人常常会沉入“无尽”的悲伤中,他们终日悔恨、内疚、伤感,生活似乎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这时,我们在辅导中应当促使他们尽量离开与亲人相关的事物,更多地参与一些新的社会活动,让他们明白与逝者之间的依恋关系应该以另一种形式保存,他们必须在失去逝者的情境中,重新扮演新的角色、建立新的关系。
而面对恐惧型的丧亲者,由于他们表现出自我描述的不一致,我们在悲伤辅导中应让他们有更多的倾诉机会,以帮助他们发展出关于逝去者的一致性陈述,并在陈述中了解自己的真实感受,尽快走出悲伤。
生离死别是人生最大的创痛。人们必须借助表达悲伤来哀悼失落、宣告分离,并重新建立新关系。把依恋理论应用于悲伤辅导,能让我们更好地体会依恋关系的实质,使不同依恋类型的个体更顺利地接受事实,体验悲伤的痛苦,重新适应依恋对象不在的环境,转移注意力,建立新的依恋关系。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