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理健康 > 怨恨

孩子总是逆反叛逆怎么办

时间:2025-02-23 19:16:26  来源:  作者:

11.要先安慰打别人的孩子,然后让这个孩子和你一起去安慰被打的孩子。
12.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13.给孩子一个拥抱。
14.运用你的幽默感。
15.让孩子参与晚餐的计划、烹制和打扫。
16.设计一些暗号来提醒孩子该做什么。
17.给孩子提供选择,而不是要求。
18.用“你一……,我们就……”。
19.用零花钱教孩子学习管理金钱,而不是用做奖励和惩罚。

问题
1.冷静期可以有哪些方式?
2.“决定你自己做什么,而不是要孩子做什么”的原理是什么?它为什么有效?
3.要提高上述方式的效用,我们应该牢记哪六点?
4.“不在意”是什么意思?如果你做不到“不在意”,该怎么办?
5.情绪上的撤出是指什么?
6.冷静期过后,或以其他任何形式撤出冲突之后,我们还需要接着做些什么?
7.要避免早晨的争斗以及就寝前的争斗,最关键的是什么?
8.为什么睡前分享有助于避免就寝前的争斗?
9.介入孩子们的争端会有什么负面结果?
10.当你决定不再介入孩子们的打架时,你应该按照什么程序来做?
11.哪三种情况下打人不能不介入孩子们的打架?
12.如果你决定要介入孩子打架,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13.“让孩子处境相同”是什么意思?它能避免什么负面结果?
14.什么是“无言的暗号”?用暗号会达到什么效果?
15.给孩子提供选择的好处是什么?
16.要确保你给出的选择是有效选择,应该注意哪些指导原则?
17.对零花钱的建议,会给你和孩子带来什么好处?
18.要成功地使用本书中建议的任何正面管教工具,关键是什么?
第八章 家里和教室里的爱与欢乐
一、三个提醒
下面三个提醒,向我们表明了在我们和孩子的关系中如何避免偏离能体验到爱、欢乐和满足的轨道。

1.我们做什么永远不如怎么做更重要
我们行为背后的感觉和态度会决定我们怎么去做。言语背后的感觉通常能最明显地从我们说话的语气中表现出来。
有一天,我旅途归来,家里迎接我的是厨房水池里满满的脏碗碟。我感到非常失望、非常生气,就开始了斥责和批评:“我们早就说好了的,各人把自己的碗碟放进洗碗机里。怎么我一不在,就没人遵守了?”
我想找出那个该受责备的人,但每个人都声称:“不是我干的。”
我带着一种负面情绪说:“好!我们必须开个家庭会,决定这事儿该怎么办。”
你能想象出来,如果我们以我这种责备和批评的态度开家庭会议能有什么结果吗?我们不会找到那种在爱和尊重的气氛中才能找到的有效解决方案。我的攻击态度只能引起大家的防卫和反击,而不可能是和谐。
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且立即改变了方向。我能看到,我的负面态度不可能造成我想要的结果——更别说这已经让我自己感到有多么痛苦了。我一改变态度,感觉就不一样了,而且我立即有了一个怎样得到积极效果的灵感。
我对全家人说:“我们出去吃比萨吧。然后我们来开个家庭会议,找到解决办法,而不是要责备谁。”
在这种感觉中,我们开了一次很成功的家庭会议。我们大笑着说,一定是有个幽灵把那些脏碗碟放进水池里去的。当我们不再责备,并且专注于问题的解决办法的时候,马克和玛丽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方案。他们提议每人每周担任两天“厨官”,收拾幽灵的那些脏碗碟。你也许猜到了,在这次每个人都承担起解决问题的责任的友善讨论之后,水池里很少再有脏碗碟了。
从负面的想法和感觉出发采取行动,肯定会偏离爱、欢乐和积极结果的轨道。通过消除负面态度,我们就会让自己自然的良好感觉和常识浮现出来。

2.把错误当成学习的机会
我在这本书中从头到尾都在讨论帮助孩子把错误当成学习机会的重要性。如果大人们不能把这个原则运用于自身,就会立即偏离爱、欢乐和积极结果,正如下面这个例子表明的那样。
二年级的麦奇踢了一个同班同学,这让席彤老师对他非常生气。她想教给他不能伤害别人。她把他带到教室外面去申斥:“如果别人踢你,你会喜欢吗?”
为了给麦奇亲身感受,席彤踢了他——比她想的重了一点儿。一位助理老师正好路过,目睹了事情的经过,报告了校长。
席彤老师对自己的行为感到非常难过。她相信正面管教的原则,而且实践了好几年了。她打电话问我:“我是怎么了?我怎么能做出这种事来?我应该怎么办?”
我先安慰席彤老师,说她很正常。这个地球上有一个父母或教师能做到永远不“失控”,不在生气时做出反应,而始终以有利于长期结果的方式采取行动吗?
然后,我对席彤老师说,她已经知道自己犯了一个错误,这就很好。我鼓励她要赞扬自己,而不是痛责自己。太多的父母和老师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
最后,我向她想要改进并做得更好的想法致意,鼓励她把这件事当成一个激励自己今后改进的礼物(或警钟)。
正面管教的系列书中提供了很多方法用来代替对孩子行为的反击。这不是此处的重点。此处的重点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所有的人都会被羁绊于对别人行动的反击而不是主动行动。大多数大人的用意确实是好的——他们只是想教导孩子更加尊重别人。问题是,当我们反击孩子的行动时,我们自己却用不尊重孩子的行为(我们的不良行为)想教给孩子尊重别人。在反击孩子的行动过程中,我们一心要(没经过思考)通过责备、羞辱和痛苦让孩子为其行为“付出代价”。我们没有考虑这对孩子的长期影响。如果我们考虑了,我们就不会反击了。
幸运的是,这可以只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结局。我们发现,不论我们曾经有多少次反击孩子的行为,多少次忘记运用正面管教的原则,我们总是能回到这些原则上来,并清除我们在反击孩子的行动时造成的混乱。确实,事实一而再、再而三地证明,错误是我们学习的大好时机。
在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后,当我们用“矫正错误的三个R”进行弥补时,我们会发现孩子们是非常容易原谅我们的。席彤老师用了一个多星期时间才从羞愧与自责中挣扎出来。然后,她把麦奇叫到一边,向他道歉。她说:“麦奇,那天我踢了你,实在对不起。看到你踢乔伊,我太生气了,但我却和你一样做了不该做的事。我那样做真是无理,是吧?”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