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题
1.什么是意志?为什么说意志是意识能动性的突出表现?
2.试说明动机和需要的关系。
3.举一实例说明概括的动机与局部的动机相结合具有极大的推动力。
4.你的意志有哪些优良品质?还有哪些缺点?你打算怎样锻炼自己的意志?
(祝蓓里)
第十一章 个性(一)
从这一章开始讲的是个性心理部分。所谓个性,在心理学中西方学者又称之为人格。其含义很多,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当代西方的人格理论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名执己见。霍尔(C. S.Hall)和林德赛(G.Lindzey )在《人格理论》一书中,就列举出了多种人格理论。我们认为,个性在心理学中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个性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脱离了人群就没有个性。所谓交往就是由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达到心理上的接触,产生信息交流。因此,个性不是客观条件的消极的产物,而是客观现实与人的心理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也就是说,一个人一定要积极地投入到适应或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去,才能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个性。而且,个性是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而随之变化的。
初生的婴儿作为一个自然的实体而存在,还谈不上有个性。个性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它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形成发展起来,又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但它既经形成就具有比较稳定的特点。当然,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当有某种重大事件发生或有重大的转折时,还会使个性发生某种变化。人的个性既具有稳定性的一面,又具有可变性的一面。例如,曾被称之为保皇党的杨度,晚年受到李大钊的影响,转变成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就是典型的一例。
人的个性结构主要包括个性的倾向性和个性的心理特征(包括性格、气质和能力等)两个方面。本章将阐述个性倾向性和性格、气质部分,能力部分将在下一章阐述。
第一节 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他表现在对认识和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性上,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
一、需要、动机和兴趣
需要是生理的和社会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同人的活动密切地联系着,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作为个性倾向性的人的需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平衡的动力系统,它是在各种需要相互制约中有规律地消涨的。如果一个人较少追求精神的需要或这种需要受到压抑时,他们对物质的、性的需要就会不正常地激发起来。如果一个在生活中较少得到家庭或班集体的关怀,使他缺乏温暖和爱抚,那末他们的归属需要、交往需要、爱的需要都可能成为起负诱导作用的诱因,使他们从某个异性朋友那里,或者从社会上某一伙人那里去寻找同情、理解、安慰和温存,从而逐渐地改变其原有的需要系统。
人的需要一旦被意识到,并驱使其去行动时,就以活动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
动机是一个人发动和维持活动的心理倾向。其内容可能是集体主义的,也可能是利己主义的。例如,人们都希望提高生活水平。具有集体主义动机的人,表现为忘我的劳动热忱,期望在祖国和人民经济生活共同提高的基础上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有极端利己主义动机的人,却会不惜侵害他人利益,采取贪污、盗窃、诈骗,甚至杀人、抢劫等行为攫取不义之财。
一个人的复杂而多样的动机,以其一定的相互关系构成动机的体系。人的动机体系是在后天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一般地说,幼儿期有游戏动机和求知的动机,到了学龄期增加了道德的动机以及创造的动机等。其中的主导动机也可能发生转移,但在某一个时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影响,必然会对他的动机体系发生作用。因此,个人的动机体系不仅反映着他的思想信仰、文化教养和道德面貌,而且还具有社会的制约性。例如,我国归侨运动员马占元,自一九五八年起任山东女排教练,在加拿大的父母几次三番要他出国继承遗产,他坚决不肯,因为他立志要为社会主义祖国的体育运动事业作出贡献。后来,他患了癌症,脸部被电疗烤得一半黑一半白,还在那里咬着牙跟运动员跌打滚爬,直到病死在训练场上。这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浓厚的稳定的兴趣时,他就能积极地思索、大胆地探索其实质;并使其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表现出积极主动地去感知有关的事物,对事物的观察变得比较敏锐,逻辑记忆加强,想象力丰富,情绪比较高涨,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也会增强。
兴趣除了和认识、情绪、意志有密切的联系之外,还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能力往往在兴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当然,认识、情绪、意志和能力也影响着兴趣的进一步发展。
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短暂的兴趣和稳定的兴趣之分。那种由事物或活动本身引起的兴趣称为直接兴趣。产生于某种活动,随着某种活动的结束而消失的兴趣称为短暂的兴趣。直接兴趣和短暂的兴趣在个性的发展中不留下任何痕迹,因为它们自始至终是由外部手段激发的。只有那种由活动的目的、任务或活动的结果所引起的间接兴趣,以及不会因某种活动的结束而消失的稳定的兴趣,才能成为一个人的个性倾向性。
二、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理想是人生奋斗的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理想有正确的和错误的之分。正确的理想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革命理想,错误的理想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所谓“有钱就图”、“有利就想”。一个人一旦树立了符合革命需要的理想,就会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并使他朝气蓬勃,勇往直前;反之,则会使人浑浑噩噩,虚度一生。
理想的形成是随着一个人认识的扩大、加深,在实践中长期发展的结果。儿童时期是理想的萌芽时期,主要是属于生活方面的理想,它与兴趣相联系,而且是不稳定的;少年时期是理想的形成时期,他们的理想大都与未来的职业相联系;青年时期是理想的发展时期,其主要特点是理想具有概括性,是以科学原理为依据,以社会需要为前提的一种较高水平的社会理想,而且比较稳定。
影响理想形成的因素有:(1)父母、老师的言传身教;(2)科学知识的启发、指引;(3)文艺作品、革命电影的激励、诱导:(4)革命英雄、杰出的科学家、劳动模范等的榜样示范。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具体的英雄人物、家长、教师的影响逐渐由大变小,而社会影响(特别是社会风气、思潮)、伴侣的影响逐渐由小变大。当然,只要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得法,能照顾到青少年的特点,遵循其发展规律,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减少社会不良影响的作用。
信念是坚信某种观点的正确性,并支配自己行动的个性倾向性。它是认识和情感的“合金”。消极的情感体验会阻碍一个人对社会义务的认识,以及影响着一个人的认识向信念的转化;积极的情感体验则会促进和加深对社会义务的认识,以及影响着一个人的认识向信念的转化。因此,一个对现实抱冷淡态度的、只凭死啃书本来掌握知识的人,是不能形成为之而斗争的真正信念的。
信念一旦确立以后,就会给主体的心理活动以深远的影响,它 决定着一个人的行动和原则性、坚韧性。因此,具有坚定信念的人,能够为捍卫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事业,为了完成所负的义务,不惜牺牲一切。当代的保尔张海迪正是由于确立了“能使大多数人幸福的人,他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信念,才支持着她在三分之二的肢体失去知觉的情况下刻苦攻读,为别人治病一万多人次。
具有信念的人,认识、情感和意志是融合在一起的。信念的表现,不仅是对它有所领悟和理解,而且富有深刻的情感和热情,并在生活中接受它的指导而力求达到它。
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态度,其中包括对人生的看法——人生观。它是个性倾向性的集中表现,是个性心理的核心,也是个人行为举止的最高调节器。它指导着人的行动,影响着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因此,确定一个人的世界观,不仅要看他的认识和态度,而且要看他的行动。
世界观是哲学的范畴,也是心理学的课题。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形式之一的世界观,是指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观点体系,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世界观。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人的世界观在各种心理活动中的作用及其形成规律。当然,个人的世界观总是在一定的思想体系影响下形成的。例如,雷锋的个人世界观,即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哺育下形成的。雷锋同志所具有的“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等高贵品质,就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具体体现。
犯罪青年的世界观,即极端利己主义的世界观是在旧的思想意识形态影响下形成的。它不相信社会上所有的人,认为社会上的人都是自私的,自私是人的本质。由此,他们把社会上的一切关系都看作是相互利用的关系,甚至为了追求腐朽的享乐生活,可以任意侵害别人;为了个人逞英雄,会在众目睽睽之下动刀杀人。
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社会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本身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旧社会的意识形态(封建残余)并没有完全消失;其它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通过文学、艺术、电影、录像等方式还有所传播和渗透;社会主义社会本身还没有达到完善的程度,还有缺陷。因此,在分析个性的特点时,必须分析他的世界观的质的特点。
第二节 性格
“性格”这个词是从希腊文来的,原意是“特征”、“标志”、“属性”或“特性”。它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人的个性差异首先表现在性格上。
一、什么是性格
性格是指一个人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譬如,有的人对待工作总是赤胆忠心,一丝不苟,踏实认真;在待人处事中总是表现出有高度的原则性,坚毅果断,豪爽活泼,有礼貌,肯帮助人,乐于同别人共享他的东西而从不吝啬;在对待自己的态度上总是表现为谦虚、自信等,所有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他的性格。
性格的个别差异是很大的。有人娇嗔、傲气、泼辣;有人热情、开朗、活泼、外露;有人深沉、内向和多思;有人大胆自信有余而耐心仔细不足;有人耐心仔细有余,大胆自信不足;有人快中易粗,粗中易错:有人却慢条斯理,有条有理。性格就是由各种特征所组成的有机统一体。每一个人对现实稳固的态度有着特定的体系,其行为的表现方式也有着他所特有的样式。这种稳固的、定型化了的态度体系和行为样式就是他的性格。
必须指出,在个体生活中那种一时性的偶然表现不能被认为是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例如,一个人在一次偶然的场合表现出胆怯的行为,不能据此就认为这个人具有怯懦的性格特征;或者一个人在某种特殊的条件下,一反常态地发了脾气,也不能认为这个人具有暴躁的性格特征;只有那些经常性、习惯性的表现才能被认为是个体的性格特征。
人的性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旦形成之后是较难改变的。有人曾经对一个人的知识的改变,态度的改变,行为的改变,以及群体行为的改变进行过研究。结果发现,知识,态度,个人行为,群体的行为改变所需要的时间是从短到长的;改变它们的难度也是由容易到困难的。但是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明显变化,在某种程度上性格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性格又具有可塑性。
二、性格特征的分析
性格是十分复杂的心理构成物。为了理解性格的结构,我们可以把性格分解为不同的特征:
(一)对现实的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人对现实的态度体系的个别特点是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这方面的性格特征,主要是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性格特征,如对待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对待劳动、工作、学习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态度等。
表现在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主要有爱集体,富有同情心,善交际,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