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5-4:生活中的社会支持
人们总是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这种网络给我们提供所有必需的东西,包括来自他人的社会支持。Berkman Lisa(1990)研究了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他从三个方面区分了老年人的社会关系情况:一是社会支持网络的结构与成分,二是通过该网络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的形式与数量,三是老年人对社会支持的知觉满意度。结果三个维度的评价都证实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的生活与人格健康有积极的作用,老年人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就越好。
Mery等人(1990)从生理的角度探讨了社会支持对免疫功能和应激行为的影响,发现社会支持在压力、应激源及应激行为之间起着缓冲作用,社会支持通过减轻压力和应激而对免疫功能产生影响。Elizabeth还证明社会支持对抑郁症有影响:来自病友的社会支持可以解释37%的抑郁变异,而社会与经济压力只能解释其中的13%。
除了上述影响,社会支持也影响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来自父母的支持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必需的。Keneth对比了即将升入大学的与被学校开除的高中生生活情况,发现他们的亲社会行为与来自父母和朋友的社会支持有关。
第三节 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从人际关系的发展来看,中国人也许与西方人的人际关系有着一样的过程,但是如果从特征及其影响来看,中国人却有着自身文化所决定的独特的人际关系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这种人际关系决定着中国社会的特色。
1、中国人人际关系的形成
(1)关系的建立
除了与西方人同样的发展思路,中国人建立人际关系的方法还很有自己的特色。香港中文大学的乔健(1982)在谈到中国人关系建立的时候就指出:随着中国大陆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拉关系、走后门的风气开始盛行,各种各样的关系学大行其道。正如一副漫画的配诗所言(见人民日报1979年5月8日第4版):
文学、医学、经济学,
数学、化学、物理学……
这学那学不用学,
最最实用关系学。
老乡、老友、老上级,
七姑,八姨,舅子哥,
四面八方拉关系,
关系越多好处多。
在这里,关系学是指建立和维持关系的种种方法,这些方法存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包括以下几种:
拉或套关系:指与本来没有关系或关系疏远的人建立或加强关系。在中国社会中,请客送礼是拉关系的最常用的方法。也正是因为有人热衷于拉关系,套近乎,才使得一些不正之风蔓延。
认或联关系:是指主动地认一些原来不熟悉的亲戚、朋友、老乡。中国人在见到同姓的人的时候常常会用“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话来认关系。另外,认亲、认老乡、认干爹干妈等都是认关系的体现。比如《水浒》中的高衙内就是因为认高俅为干爹而使自己的身价倍增,从而可以横行乡里,这样的例子即使在现在的中国也不少。
钻关系:钻在这里指钻营,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钻的定义是:“设法巴结有权势的人以谋求私利。”比如某人办一个公司需要有关领导的批准,怎么办呢?他先是通过领导的司机认识了领导的儿子,然后通过儿子的联系把这件事情办了。我们没有贬低中国人的意思,但有些中国人在钻上确实有一套。
袭关系:袭即世袭、继承。有些关系是与生俱来的,比如出身与门第,后人只要继承下来,自然是身价百倍。这种关系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可能存在,但在中国的利用价值却更大,只要你是某某官员的公子或女婿,自然有人为你捧场,很多人会主动与你拉关系。
在生活中,这几种方法常常掺和在一起,使得中国人最终能够建立起自己的关系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把与我们有往来,并且给我们好处的人或团体叫做“关系户”或“关系单位”,不论是个体还是团体,关系户的存在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2)中国人人际关系的取向
对中国人人际关系的取向问题,东西方的研究者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许多研究者认为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社会取向,而西方人的人际关系模式则是以个人取向为主。20世纪70年代的Parsons、Jacobs、80年代的Triandis、以及90年代的Markus等人都用这种观点看待中国人及中国社会。但是,也有一些人对此持不同观点,比如费孝通(1947)就认为中国人从本质上讲实际上是典型的个人取向。他用差序格局描述之——每个人以自己为中心构成了一个具有上伸缩性的社会关系网。
随着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开展,杨国枢等人进一步对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取向进行分析。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提出了中国人社会取向的一些表现:
获得别人的赞赏或称赞;
维持自己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和谐;
使比恶人对自己有好的印象;
维护自己的面子;
使别人接受自己;
避免他人的责罚、讥笑和报复;
避免困境与尴尬;
避免与人发生冲突。
后来,受生态学和互动论观点的影响,他又从更深的层次分析了中国人社会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