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首页
心理咨询
强迫症
抑郁症
焦虑症
社交恐惧
神经症
图片
心理学
心理学家
心理学家
人格障碍
家庭治疗
爱情婚姻
精神分析
心语专栏
心语简介
咨询流程
咨询范围
咨费表
彻底治疗
治疗反馈
心理学家首页
|
精神分析
|
人本主义
|
认知行为
|
存在主义
|
家庭治疗
|
催眠
|
女性主义
|
哲学宗教
|
精神病学
|
格式塔
|
专题
|
留言本
|
搜索
当前位置:
心理学家首页
>>
精神分析
>>
梅兰妮·克莱因
2008-05-25 22:49:52 作者:
华人心理咨询网
来源:
强迫症,神经官能症,神经症
浏览次数:
0
网友评论
0
条
文字大小:【
大
】【
中
】【
小
】 评分等级:0
梅兰妮·克莱因 [Melanie Klein 1882.03.30-1960.09.22],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儿童精神分析的先驱,也是被誉为继弗洛伊德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最具贡献的领导人物之一。她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犹太知识分子家庭,因癌症逝于英国伦敦。
她父亲原来是一名犹太法典的学者,37 岁时,他脱离了自己的正统背景并接受教育,最终获得了内科医生的资质,他在克莱恩 18 岁时过世。母亲精力充沛,善于持家,在克莱恩 32 岁时过世。当克莱因降生时,父亲已经 50 多岁了。克莱因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她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二姐西多涅 9 岁去世,当时梅兰妮 5 岁。西多涅去世前有一年的时间卧病在床,这期间,她花了大量的时间努力把自己的知识教给克莱因,她在 5 岁前就学习读书、写字、做算术。当她 14 岁时决定学医,先进维也纳预备高中。17 岁那年,克莱因考上了大学,几乎与此同时,她订婚了,她的婚姻改变了她的计划,她放弃了从医的打算,在维也纳大学改修艺术和历史。但她始终保持着对医学的兴趣,并对自己没有学医感到遗憾,她在治疗方面的极大兴趣和天赋在她的精神分析工作中得到了展示。
21 岁时,她和亚瑟(Arthur Klein)结婚,亚瑟是个工程师和商人,为了工作必须时常旅行,有几年他们居住在斯洛伐克与席雷西亚地区的小镇。1910 年亚瑟在布达佩斯找到工作,在这里克莱因第一次偶然读到 S.弗洛伊德的作品《论梦》(On Dreams, 1901)从而对精神分析产生兴趣。当时她的婚姻已经出现问题,她与 S.费伦齐联系并接受其分析,费伦齐鼓励她开始分析儿童。1919 年 7 月,她在匈牙利精神分析协会上宣读了她的第一篇论文,题为《一个儿童的发展》并于同年加入该协会。在这个时候,亚瑟前往瑞典工作,她与亚瑟分居并于 1926 年离婚。在 1920 年的精神分析大会上,她遇到了 K.亚伯拉罕,亚伯拉罕邀请她到柏林工作。1921 年,克莱因和三个孩子一起到了柏林。从那以后她全身心投入到了精神分析的实践和研究当中,逐步发展了她的儿童分析技术。在《精神分析新趋势》这本书的第一章里,她生动地描绘了她自己的早期体验。1924 年初,她开始接受亚伯拉罕的分析,但 1925 年亚伯拉罕患了重病,分析被迫终止,这次分析给克莱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25 年 12 月亚伯拉罕去世后,她继续坚持每天进行有规律的自我分析。
1925 年夏,她接到琼斯(Ernest Jones)的邀请去伦敦做一次系列演讲,并请她稍后到伦敦定居。此时克莱因发现柏林精神分析协会与她志趣不投,遂接受了琼斯的邀请。从 1926 年直到去世,克莱因一直留在英国,并在英国精神分析协会工作。在这个协会里,她继续展开自己的工作并将其推向深入,同时也从事教学。
她第一次踏入儿童精神分析的领域,是从分析自己的儿子开始,刚开始只是补充弗洛伊德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说法,后逐渐强调母亲角色的重要性,最终离开弗洛伊德个人本能的理论,发展出自己的客体关系理论。克莱因和安娜·弗洛伊德大约在同一时间开始分析儿童,但是她们的工作在许多基本面向上却大相径庭,这些差异可见于 1927 年的《儿童分析论丛》。她深信,精神分析是一种基于领悟的方法,是基于一种设置,既弗洛伊德所描述过的设置,精神分析的探索只有在这种设置中才得以进行。因此,她从一开始就把目标放在创立一套针对儿童的设置上,这套设置在本质上与针对成年人的精神分析设置是一样的。在她的设置中,她为孩子提供一个适宜的房间,在柜子里放上各种各样的小玩具和做游戏用的材料。一旦某个孩子更多地是通过游戏而不是通过说话来表达自己,她就开始分析这个孩子的自由游戏,将其视为自由联想来加以处理。她认为儿童的游戏、梦、绘画及故事,就像成人的自由联想,都是传达潜意识幻想及焦虑的媒介。藉由诠释儿童的潜意识幻想,可以降低、释放儿童的焦虑,减少其内在恐惧,提升身心的健康。她从一开始就确信,分析师可以在教育式的或安慰式的这样一些关系之外,与孩子建立起一种精神分析式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可以进行严格意义上的精神分析,她的这个观点被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同时,她还从一开始就认为,需要把探索延伸到潜意识中焦虑活跃的层面上去。克莱因并详述早期、潜伏期及青春期儿童的不同特质,进而描绘在各发展阶段分析技巧上的异同。克莱因试图通过她对儿童的观察及临床工作对弗洛伊德最初的理论进行了详细说明和拓展。事实上,克莱因整体的工作就是对弗洛伊德工作的拓展,同时也是以她自己独特的阐述观点对弗洛伊德最初领悟的改革。克莱因的领悟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改变的太多,以致许多正统的弗洛伊德信徒抛弃了它 - 在克莱因的“伦敦学派”与“维也纳学派”(与安娜·弗洛伊德联系最密切)之间,出现了最大的冲突。克莱因与安娜之间最初的分歧是对儿童治疗观点的不同,这一分歧对两派“分裂”造成了深远影响,并使分裂一直持续下去。克莱因利用游戏对儿童进行治疗,并且利用与使用于成年人的技术相当类似的解释说明技巧。另一方面,安娜认为,儿童的自我还没有发展到足以能够给他们做经典分析的程度,相反,她提倡从事儿童工作的分析师更多地担当教育角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英国精神分析协会内部激烈的争论导致精神分析团体更进一步分裂。
克莱因在心理学上的贡献,主要是她基于弗洛伊德之思路,所发展的客体关系理论(Object Relations Theory, ORT)。客体关系理论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客体的寻求”(object seeking),即人类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而非弗洛伊德所强调的“快乐的寻求”。客体关系理论有几个基本概念,现分述如下:
1.幻想 客体关系理论有一个基本假设:婴儿即使是刚出生时,就拥有一种积极的幻想生活。这些幻想是潜意识本我本能的精神象征。它不同于意识层面的幻想,克莱因称之为无意识幻想(unconscious phantasy ),她认为初生婴儿具有潜意识的“好”和“坏”的形象。当婴儿吸著指头睡著了,他们在幻想著在他们自己的内心里正拥有母亲的“好”乳房的形象;当婴儿因饥饿而哭,踢腿时,他们会幻想著在抗议,在破坏“坏”乳房。但饥饿的婴儿也可藉由幻觉到乳房的感觉与奶汁的味道来暂时控制它的饥饿。当这些心理历程在幻想中发生且是在心理层次上,则婴儿在肉体上对幻想的体验就如同在心理上般。这些幻想与内在客体似乎是非常生动与真实,因为婴儿在这个阶段是无法区分现实与它自己的幻想生命。随著婴儿的成熟发展,和乳房连结的潜意识幻想继续影响著婴儿的精神生活,但是新的潜意识幻想也会出现。
2.客体 客体(object)这个词,最初是由弗洛依德所引用的一个技术性字眼,单纯指的是可以去满足某种需求(的东西)。客体关系理论中的客体指欲望或行动所指向的某人。一个客体意指一与“主体”(subject)相关联的东西。克莱因同意弗洛伊德所说的人有天生的驱力和本能,包括死之本能,而特定的驱力则会有特定的客体。她相信从婴儿的早期起,儿童是同时在幻想上以及现实上和外在客体连结的。婴儿最初的客体关系是与母亲的乳房,之后则是母亲的脸和手。在婴儿的主动幻想中,他们将这些外在的客体,如母亲的脸,手和身体的其他部位,,内射或带入了他们的精神结构。
3.状态 她认为婴儿是持续地处于生之本能与死之本能间的基本冲突,也就是在好与坏、爱和恨、创造和破坏之间。为了要处理对于好和坏的这种二分的感觉,婴儿会将他们的经验组织成为状态(positions),它是一种状态或者说是处理内在和外在客体的方式。克莱因指出婴儿的客体关系发展包括两个基本的状态:偏执 - 分裂样状态(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和抑郁状态(depressive position)。这两种状态为分别开始于 1 岁和 1.5 岁,在儿童整个心理发展过程中,这些状态不断地重新被激活。幼儿的偏执 - 分裂样的状态出现于获得守恒性对象之前。在此期间,母亲为幼儿的内心世界提供的形象是相对分离的,这些形象是通过在不同情境下母亲的各种表现内向投射而产生的。于是,幼儿从母亲处获得满足体验而内向投射时,就成了“好对象”;这些形象最终剥夺或感到痛苦时,则使儿童产生照顾他的人在故意迫害他的体验;在此种状态中产生的内向投射,在儿童的内心世界中母亲就成了虐待性的“坏对象”。在该阶段,儿童的焦虑是怕迫害自已的对象会消灭自身与那此“好对象”。在正常的心理发展中,儿童的这些幻想性心理结构会逐渐发生变化,在儿童人心中从母处来的各种分离的内在形象就汇合成一个单一的对象,它既有儿童感到满足的好的部分,又有使儿童感到挫折的坏的部分。可是,当“坏母亲”开始与儿童的内心现实中可爱的“好母亲”相汇合时,儿童就会感到,他自己在幻想中对“迫害者”的攻击,也会操作他所敬爱的或必不可不的好对象。于是产生了罪恶感与悲哀,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意丛,逐渐出现了抑郁状态。抑郁状态的痛苦也可以通过否认自己的攻击性效果而暂时得到减轻(躁狂性防御)。但是,要解决抑郁状态问题,还要依靠一种不同的反应,即承担责任并尽力去修复能力所具有的信心。
4.心理机制 婴儿会使用各类心理机制来控制强烈需求、恐怖与婴儿幼稚的感受。婴儿如何和乳房建立关系即可显示下列各种机制如投射、内射、分裂与投射认同。1.投射(projection)是一种心理过程或幻想过程,藉此婴儿相信在现实里有某一客体具有某些婴儿本身感受的特质。因此,喂食良好的婴儿,充满着愉悦而把这份好的感受转回到客体上并且相信乳房是好的东西。好的乳房成了它终其一生所感受到好且有益的原型,而坏的乳房则代表所有邪恶及迫害人的东西。当孩童把它的挫败及恨意转向坏乳房时,它就会把所有它本身所呈现的相当恨意都归因到该乳房上去。2.内射(introjection,或称内摄),是另一个在非常幼小婴儿身上呈现且存在的一重要原始机制,是婴儿从外在世界中所感知而后藉以放到他或她自身里面去的心理幻想。因之,任何从外在世界来的危险或剥夺便进来而成为一种内在危险。挫败客体及焦虑来源,即使对婴儿言是外在的,经由内射作用而成为吓坏了的婴儿的内在迫害者。婴儿利用分裂机制保护他或她自己。3.分裂(splitting)意指分离或隔开感受与自体各面向。婴儿藉由分裂其自我与其客体使成为较可被处理的各面向而来保护它自身;也就是说,分离这些使成为好面向和坏面向使它们各自分开。和母亲及其乳房间的关系是一种牵涉到爱恨感受与挫败满足共存的复杂关系。分裂机制可藉由改变和母亲间复杂关系成为表面上看来许多简单关系而使事物简化(即成为爱的客体与满足的自体、恨的客体与挫败的自体等等)。藉由分裂机制来把危险感受和令人满足的感受分开来而解消掉那危险的感受。4.另一个婴儿试着要防卫自身的方式是借着幻想过程把自己内在世界强加到所幻想的外在世界上然后再内化该个世界。婴儿试图借着外化它们来纾解掉某些内在焦虑与内在危险,然后在外在世界中予以修正。这个过程称之为投射认同(projection identification),在幻想的层次上,它包括把自体不能接受的部分分裂掉,然后把它送到另一个客体上。5.内化(Internalizations),一个人将外在世界的内射部份加以组织,并成为心理上有意义的架构。克莱因认为有三个重要的内化项目:
自我(ego):克莱因相信婴儿自我出现的时间比弗洛伊德所提议的还早,她认为自我很早即有能力感觉到破坏和爱的力量,并藉由分裂,投射和内射等防卫方式来处理这两股力量。从第一次喂食经验起,婴儿的自我便开始发展进化。当婴儿能被餵饱,并得到爱与安全感时,他所经验到的是好的乳房。但当照顾者没有出现或没有提供奶水,爱或安全感时,婴儿所经验到的是坏的乳房。婴儿会内射这两种乳房经验印象,这些意像提供了幼儿日后自我扩展的焦点。因此,婴儿与最初客体(乳房)的关系是未来自我发展与日后人际关系的原型。
超我(superego):克莱因认为超我和恋亲情结是一起成长的,只是真实的罪恶感必须在恋亲情结结束后才会产生,时间差不多在 5-6 岁,年幼儿童的超我比较年长儿童的超我更严酷,她相信早期的超我产生的不是罪恶感而是恐惧感。
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克莱因认为恋母情结发生的年纪比弗洛伊德所说的还早,认为恋亲情结开始于出生后的几个月,到了性器期达到最高峰,约 3、4 岁。她强调在恋亲情结这段期间,儿童保有对双亲正向情感的重要性。在早期,男女儿童对于恋亲情结都有同样的需求 - 与好的、令人满意的客体建立正向的态度,而且避免坏的、可怕的客体。
虽然克莱因发展了自己的理论架构,她始终都觉得自己的工作基本上奠基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只是在一些方向上有所不同,这些歧异之处主要在于她相信:许多弗洛伊德的发现,事实上起源于比他所认为更早的阶段。克莱因的理论思想萌发于她在临床工作上很深的投入,其理论的发展也和临床工作并行;这种介于临床工作与理论思想之间的互动,对于许多欣赏并且重视其贡献的分析师而言,已被证实为非常有力的启示。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hrxl.cn/xinlixuejia/xinlixue3402.html
责任编辑:
华人心理咨询网
【
发表评论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强迫症社交恐惧焦虑抑郁症人格障碍婚恋与性家庭创伤
网上网络即时通讯心理咨询在线联系方式 QQ:362890071
或www.hrxl.cn@qq.com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工作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9:00~23:00
双休及节假日工作时间不定
最新心理学家
梅兰妮·克莱因
温尼科特(D.W.Winnico...
荣格谈濒死现象
恋母情结、犹太人出身与...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热点心理学家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恋母情结、犹太人出身与...
荣格谈濒死现象
温尼科特(D.W.Winnico...
梅兰妮·克莱因
推荐心理学家
相关心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