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健康早餐到底该吃什么
俗话说得好: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健康早餐应当荤素搭配、干稀适当、营养全面。一顿高质量的早餐讲究的是食物营养组合的合理性,首先早餐食物分为谷类、蔬菜、水果、肉类和奶类,如果食用了两类或者少于两类就算早餐质量差,食用了其中3类则为早餐质量较好,如果能食用够这4类则为早餐营养充足。
一般的健康早餐起码要有以下五个要点:
①适当补充水分,避免摄入过多钠盐;
②粗粮、全麦食品不仅能带来安全的能量,更能呵护胃肠的健康;
③减少生冷的食物,避免边走边吃;
④避免食用过甜、过油的食物;
⑤早餐中及早餐后2小时内,忌饮浓茶和咖啡。
4?营养专家的营养早餐方案
①鸡蛋挂面+1个桃子+1杯酸奶:这是一份高蛋白低脂肪的食谱,铁和维生素A、C也不缺乏。
②1份瘦肉炒米粉+1杯牛奶+1根香蕉:这份食谱的优点是营养素供应全面。
③春卷+豆浆+西瓜:这个搭配也能满足能量和营养的需求。
④酸奶+菜包/肉包+蔬菜:酸奶含丰富的乳酸菌,对人体的贡献大于牛奶。但是酸奶不能早上空腹喝,最好和包子、馒头等搭配吃。如素包、香菇菜包等,营养就比较齐全了;如果喜欢吃肉包,必须再补充些蔬菜、水果,或者用蔬菜汁、水果汁代替,最好是鲜榨的。
⑤养颜八宝粥:女性白领如果有条件,可以前天晚上做好八宝粥,放入大米、红豆、花生米、枸杞子等,第二天早上热了吃,便捷又养颜。
⑥降血糖牛奶麦片:把麦片先用开水冲好,再加入牛奶。这一搭配比较适合血糖高或有糖尿病的人。
5?三明治加牛奶--10分钟早餐准备法
现在大部分上班族早上时间都很紧张,所以如何快速准备出一份营养全面又美味的早餐来呢?方法很简单,10分钟保证搞定。
前一天晚上做好白水煮蛋或卤蛋对半切,黄瓜切片,樱桃番茄洗净。第二天早上直接将鸡蛋/卤蛋、黄瓜片、樱桃番茄夹入两片面包中,也可以把虾皮用微波炉加热一下再放进三明治中。这样的早餐既补充了钙,又增加蛋白质,味道带点咸,也比较爽口。如果要调味,还可以放些番茄酱。整个过程不超过10分钟,但是营养要素都具备了。如果时间还是不够,可以在前一天晚上就把三明治做好,早上直接用微波炉转一转就可以了。一杯牛奶加一片三明治,不到10分钟就能吃完,既保证了营养又节省了时间。
您所在的位置:登陆网站>时髦病自治手册>正文回目录
第33节:你感觉孤独吗
作者: 丛 林
一、最近,你感觉孤独吗
大多数人都体验过孤独的痛苦。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孤独感已成为现代人的通病。而孤独症则是一种艰难的终生性精神残疾,它可能与包括智力迟钝的其他障碍一同发生,受其影响的男性数倍于女性。心理学家估计,随着社会变得越来越富有,这种对孤独感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注将继续增长。
1?孤独感的界定
孤独是个体对自己社会交往数量的多少和质量好坏的一种个人感受。对孤独感的这种界定,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人虽然远离人群,却依然感到非常快乐,而有些人尽管被人群所包围,而且经常与他人打交道却时常感觉到孤独。现在有很多人都在抱怨身边没有什么真正的朋友。对于他们来说,当与人进行坦诚交往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因此说,孤独感是一种个人体验。
每个人都会感到孤独,孤独感的来去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又可以说,孤独感是一种人格特征。有心理专家专门设计了一些人格量表来测量人们对孤独感的一般感受性。用这个量表对某大学进行测验表明,该校大学生在所有项目上的平均得分通常为6到7分,得分越高说明越孤独,而在友谊、家庭与异性关系和团体的4种关系中,友谊类得分最高,其次为与团体的关系。可看出人际关系问题仍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障碍。
有专家认为:孤独其实是一种心态,是指孤单寂寞的消极心态,常表现为莫名的寂寞、烦恼抑郁,有"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之感。除去积极的孤独、心理正常的孤独感外,也有伴随着伤感、抑郁、烦恼等明显的消极情绪出现的严重型孤独者,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孤独症患者。这些严重怀有孤独心态的人为了排遣孤独感,有时会自我毁灭性地大量吸烟、酗酒,甚至行为出格或做出冒险的举动,严重的还会导致自杀。
孤独感在以下几种情景中较为明显:一种是处在陌生、封闭、孤立、不和谐的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中,正常人通常可以忍受,不会产生孤独感。但孤独症患者只要处在这种环境里,孤独感必定油然而生,哪怕时间很短。另一种是生活模式的突然改变,如下岗、退休等,也会因失落和不习惯而感到异常孤独。此外,当自卑、胆怯等消极情绪袭来时,孤独感往往也会随之产生。
实际上,并非所有的孤独都对人无益。有孤独感的人在思想上、行为上的体现,大致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消极的孤独,是为失助、孤寂、渴望理解、渴望知己等情绪所困扰的情感体验;一种是积极的孤独,是不打扰他人,自我判断、自己冷静探讨人生前途时的必要状态。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真正孤独,是想完成某一人生追求的人必须通过的考验,耐得住这种孤独,化孤独为动力,才能取得成就。
孤独的表现就是把自己和环境分隔开,从而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感受自己。虽然说孤独是人正常的情感体验,然而由于有些人的自我控制能力有限,在孤独感中容易迷失,形成在一段时间内比较低抑的心情,加重人对外界社会的排斥,或削弱社会交往的信心。这种妨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度孤独,很容易构成人的心理障碍,造成对社会的不适应、自我封闭甚至敌视社会,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孤独症。
2?产生孤独的心理诱因
有孤独感的人倾向于在社交时对他人和自己给予严刻的评价,他们大多缺乏基本的社交技能,从而无法与他人建立持久的关系。
●对他人和自我的消极评价
孤独的人比普通人更内向,更容易感到焦虑,对拒绝反应更敏感,也更容易抑郁。孤独的人在朋友身上花费的时间很少,他们不经常约会,也很少参加聚会,通常没有什么亲密的朋友。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他们对自己和对方的评价极端消极。这一结论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身处大学校园的学生经常感到孤独。
●基本社交技能的缺乏
有的人乐意与别人交往,但一旦进行比较重要而且时间较长的交谈就会出现困难,缺乏基本的社交技能,也没有机会去训练社交技能,所以难以有持久的朋友。他们对自己的伙伴不太感兴趣,在与朋友谈话时常常不能投入,不能对于对方所说的加以评论,也较少向对方提供有关自己的信息。相反,孤独者更多的是谈论自己,并且常介绍新的与对方兴趣无关的话题,倾向扮演一个"被动消极的社交角色",也就是说,孤独者在交谈中不愿付出太多努力。所以,我们常常感到与孤独者交往很乏味。当别人期望他们多暴露时,他们却暴露得很少,而当别人不期望他们过多暴露时,他们却暴露得过多。结果,在别人眼中,孤独者是冷淡的或不可思议的,别人也据此做出相应的反应,他们也总是莫名其妙,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赶跑了潜在的朋友。
孤独者因为采用消极的交往方式,并缺乏必要的社交技能,因而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友谊。与这些人交往常常让人感到不愉快,于是他们很难建立有助他们发展社交技能的人际关系,也就陷入了孤独的恶性循环。心理学家认为,通过有意识的基本社交技能的训练,可以使孤独者走出这种恶性循环,并已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中。专业的心理治疗方案可以给孤独者提供一定的希望,使其不必陷入抑郁的恶性循环之中而难以自拔。
3?产生孤独的心理根源
心理学家认为,孤独的产生和人的性格有很大关联。依据人的不同性格,心理专家将容易产生孤独感的人分为12类:
立即反抗型。这种人采取利己的方式进行自我防卫,会形成攻击性格,令周围的人厌恶,而走上孤独之路。
寄生型。这类人老于世故,物欲强,且不择手段,使人不愿接近而导致孤独。
情绪易变型。这种人情绪大起大落,易得罪朋友,最终使自己陷于孤独。
评论家型。对事物一知半解却妄加品评,为他人耻笑,悲剧因此而生。
冥想型。这类人离群索居,总是沉溺于自我封闭的思索中,孤独感最强。
不平不满型。愤世嫉俗,对什么都不太满意,始终扮演着受害者的角色,为孤独所困。
独乐型。喜欢卖弄自己,为表现自己,不惜伤害他人,最终令众人反感,陷自己于孤独。
精于计算型。处处考虑个人得失,但斤斤计较难免造成障碍,而阻塞了自己的路。
您所在的位置:登陆网站>时髦病自治手册>正文回目录
第34节:孤独与人际交往
作者: 丛 林
张狂型。这种人貌似看破红尘,实际是自我催眠,与四周环境形成对立,而陷入孤独。
固执规则型。太拘泥于形式和习惯,不善变通,令人敬而远之。
溺爱宠物型。无法或不善于在人际关系中满足,因此在自养的小动物上寻找乐趣。
自恋型。过于自恋,容易变得自高自大,其孤独心理也就越强。
4?孤独与人际交往
人的某些情感缺陷会阻碍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妨碍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合作,这是许多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早就证明了的。比如:不尊重别人的人格,对生活和他人缺乏感情,过分服从并取悦于别人,过分自卑并缺乏自尊心,具有偏激情绪与猜疑性格等。而在这些情感缺陷中,一种常为人所患、对生活影响又很大的缺陷就是孤独。
孤独的人在思想上、行为上的体现,大致有两种类型:
(1)因为客观条件的制约,长期脱离人群的"有形"的孤独,比如远离人们生活中心的边疆哨所中的战士、长期坚持在高山气象观测站工作的科技工作者、长期游弋五洲四海的海员等等。他们远离亲人朋友,在工作之余沒有与更多的人相互交往的机会,沒有丰富多采的精神生活,难免会感到寂寞,感到孤独。但是,他们虽然远离城市和亲人,从事的却是与人类幸福息息相关的崇高事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人民是紧密相联的,虽然"孤独",却意义非凡,因为正是他们的孤独换来人民生活的安宁、欢乐与幸福。所以,这种"孤独"是值得称道的。
(2)身处人群之中,但内心世界却与生活格格不入而造成"无形"的孤独,这种由于内心世界与人民生活有距离所造成的孤独感,是十分有害的。人是社会化的高等动物,人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最根本的就是因为人过的是社会化的生活。因此,人的一切,包括思想、学识、才能等等,只有在社会生活这个意义上才存在,才能得以发展,人是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的,离开了社会生活与人际交往,人的本性与人格都不能保持完整。许多报刊杂志一再报道过的"狼孩"、"熊孩"和野生孩的事例,都说明了这一点。
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健康而又完整的精神面貌,是在人际交往当中形成的;人也是通过人际交往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改变自己的。正常健康的人的富有生气、朝气的一切特点,也都是在通过社会交往才得以体现、得以发展和完善的。一个长期被孤独感笼罩的人,精神受到长时间的压抑,不仅会导致自己的心理失去平衡,影响自己的智力和才能的发挥,也会引起人的心理上、思想上的一系列变化,产生诸如思想低沉精神萎靡,失去事业的进取心和生活的信心。
其实,大多患有孤独症的人,并不是自己情愿离群索居、孤身独守。他们有的是在坎坷难行的人生路上遇到了伤人肺腑的痛苦,因而嗟叹人生艰难,埋怨命运刻薄,痛恨世态炎凉,咒骂人心虚伪;有的是感到自己怀才不遇,知音难觅,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因而也不愿去理解别人,不如独处一隅洁身自好;也有的是自己看不起自己,不相信自己,在人群中徒见别人风流潇洒、知识渊博,因而自惭形秽,悲观自己才貌平庸、才智低下,不敢也不愿意与人交往……他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