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述
前言
心理学是一门很有魅力的学科,它就像文学一样,大家潜意识就是喜欢。然而在我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教程太理论化。我们只需要我们需要的东西,这应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于是萌生了我写这本书的想法。 这本教材基本上摘自网络,摘取了简单基础的心理学常识与有现实意义的心理话题。有一些为个人见解,仅供参考,斟酌使用。这本书只能算是心理学的浓缩版,其特点是起点低,趣味浓,收获多。但很多心理学知识来不及介绍,如果你想“得道”,请务必参考更多心理学书籍。
我一直认为,学心理学需要天赋与热情的结合,有且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方能体现其价值。学习心理学,先自救而后助人。同时,看了本书并不代表你就是一位心理专家了,不 要处处拿“心理学”说教。更重要的是,不能因为懂得更多而更疑惑,那就不是我的初衷了。
本书适合业余心理学爱好者,也可作为心理学的入门教材。最后感谢那些有意无意为本书做出贡献的朋友。如果大家有自己的看法,请务必告之本人,有什么疑问,也可以与本人共同探讨。
第一章 心理学常识
第一节 概述
第第一一节节 概概述述
心理学介绍
心理学是一门内容广泛的学科,一般可以分为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着
重于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基础规律的探讨,应用心理学则将心理学的理论运用于社会实践活
动,服务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应用心理学
的一个重要的领域,它服务于保障人们的心理健康。
心理现象人皆有之,有朋友说:"学心理学的人能看透别人的心理,知道他人心里想什
么。"这些说法把心理学神化了,其实,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心理活动对每个人来说并不陌生,我们每天醒着的时候,每时每刻都进行着心理活动,无论
是我们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如:我们每天享用的"色、香、味、音乐",这里就包含了视
觉、嗅觉、味觉、听觉以及心理愉悦的情绪体验、每天与他人交往的人际情感体验、每天处
理问题的思维过程等等。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是如何发生、发展的规律;它包含了
个体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心理是如何发生、发展的规律。
可以说,心理活动是宇宙间最复杂的,也是最绚丽的现象。人的心理活动包括外显的行
----------------------- 页面 2-----------------------
为和内隐的心理历程。外显的行为是可观察到的行为,内隐的心理历程是外部看不见的。比
如说,人有各种不同的"笑":微笑,大笑,甜蜜的笑,苦涩的笑,开朗的笑,奸诈的笑,自
信的笑,卑微的笑,神秘的笑......各种"笑"都是内心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学通过观察人的
外部行为加以分析、研究影响心理的各种因素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揭示人的心理活动
规律,用以科学地解释、预测和调控心理行为的发生和发展,最终为人类服务。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
意思,因为古代人们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
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直到19世纪初叶,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才首次提
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只有很短的历史,但却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心理学可以追溯到古代
的哲学思想,哲学和宗教很早就讨论了身和心的关系以及人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问题。古希
腊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王充等都有不少关于心灵的论述。
在西方,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中叶,人的心理特性一直是哲学家研究的对象,心理学
是哲学的一部分。这段时期,英国的培根、霍布斯、洛克等人,以及18世纪末法国的百科
全书派思想家都试图纠正中古时代被神学歪曲了的心理学思想,并给予符合科学的解释。
培根的归纳科学方法论对整个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霍布斯提出人的认识
来源于外在世界,洛克最早提出联想的概念,这都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法国百科全书派的
拉梅特里在《人是机器》一书中干脆把人说成是一架机器,这些虽然不免有机械唯物论的观
点,但都有进步意义。
19世纪中叶,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自然科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学的威信在
人们的头脑中逐步生根。这时,作为心理学孪生科学的生理学也接近成熟,心理学开始摆脱
哲学的一般讨论而转向于具体问题的研究。这种时代背景为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奠定
了基础。
现代心理学是在1879年建立的。这一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
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从此宣告脱离哲学而成为独立的科学。冯特是一位哲学家兼生理
学家,他的心理学实验室主要研究感知觉心理过程,所用的主要是生理学的实验技术,所以
他称自己的这种研究为“生理心理学”,也称为“实验心理学”。
至今现代心理学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讨论有过
几次大的反复。最初,冯特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直接经验或意识的科学,复杂的心理活动
是由简单的单元构成的,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把心理活动分解为一些心理元素。例如,对一本
书的知觉是由长方的形状、一定的大小、绿色的书皮等感觉成分相加而成的。这种看法无疑
受到当时化学发展的影响。化学采取了分析的方法,化学元素才不断被发现。正因为如此,
后人才把冯特的心理学体系称作元素心理学或构造心理学。冯特晚年还开展了民族心理学的
研究,这是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先导。冯特在莱比锡招收了欧美各国大批进修生,他们学成归
国后,分别建立心理学系和心理学实验室,使这门新兴的科学得到迅速推广。冯特所创立
的心理学只兴盛了三、四十年就遇到困难。问题出现在“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的科学”这个定义
上。因为要承认这个定义,首先就要求承认意识的存在,但是,这不是心理学界所有的人都
能同意的。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首先向冯特的心理学提出挑战。
----------------------- 页面 3-----------------------
华生指出,心理学如果要成为一门科学,能和自然科学其他学科处于平等地位,就必须
来一场彻底的革命,就要放弃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华生说意识是主观的东西,谁也
看不见、摸不到,更不能放到试管里去化验,这样虚渺的东西决不能成为科学的研究对象。他
认为科学的心理学要建立在可以客观观察的事物上面。人和动物的行为是可以客观观察的,
因而行为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它要探讨一个使有机体发生了
什么,在什么环境下产生了什么行为。至于头脑内部发生的过程,由于只能推测,不能肯定,
所以不必给予理会。华生在心理学界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行为主义运动。
20世纪40年代前后出现了新行为主义,强调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研究人和动物的行为。
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最大胆的尝试是把行为主义原理用于改造社会。他写过一本小说《沃尔
登第二》,是以日记的形式描写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斯金纳把这种社会设计称作“行为
工程”,并把这样一个社会的实现寄托于中国。20世纪60年代,美国卷入越南战争,社会
危机四起,人们开始怀疑美国的社会制度,向往一个理想社会,于是这本书便不胫而走。行
为主义在美国影响很大,从20年代到50年代。行为主义一直统治着美国心理学。现在看来,
行为主义的理论太简单化和绝对化了,不能因为头脑的活动看不见,就否认人的思维和意识
的存在。同样,在物理学中,原子、分子、电子也不能被肉眼见到,但仍可以用仪器或其他
工具进行研究。人的思维等心理活动同样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客观的研究。心理学毕竟要
研究人的心理的内部过程。再者,人的社会活动极为复杂,不是简单的行为工程所能阐明的。
在行为主义兴起的同时,在欧洲又出现了两大心理学派别,一个是格式塔学派,另一个
是精神分析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德国,它反对冯特的构造心理学的元素主义,其代表人物是韦特海
默、科夫卡和克勒。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的音译,意思是整体、完形。这个学派主张心理
学研究人脑的内部过程,认为人在观察外界事物的时候,所看到的东西并不完全决定于外界,
而是在人的头脑中有某种“场”的力量把刺激组织成一定的完形,从而决定人看到的外界东西
是什么样的。当时,物理学中正流行着“场”的理论,格式塔学派则认为人的大脑是物质世界
的一部分,所以物理规律可以同样适用于人脑的活动。格式塔心理学对猿猴的智力进行了研
究。克勒观察了猿猴如何把几只木箱叠起来,爬到木箱顶上拿到悬挂在屋顶上的香蕉。猿猴
还能把棍棒连起来取得被栏杆挡住的食物。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人和动物解决问题是靠突然
发生的“顿悟”。格式塔学派反对冯特学派只强调分析的做法,而认为心理现象是一个整体,
整体决定其内在的部分。这种强调整体和综合的观点对以后心理学的发展是有益的。科学研
究不应只从分析的观点看问题,整体中的相互关系是更重要的一面。
精神分析学派来源于精神病学。它给予心理学以巨大的冲击,以致在讨论心理学对象的
时候不能不提到它。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利用催眠术和自由联想法让精神病患者回忆往事,
以找出致病的原因。他发现患者的幼年经验,特别是儿童与父母的情感关系非常重要。他还
发现做梦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心理矛盾,所以分析病人的梦也是一种治疗方法。弗洛伊
德认为,一方面人的内在生物性的情欲是最基本的冲动;另一方面人的社会习俗、礼教和道
德又约束着这种原始冲动的发泄,将其压抑到无意识中去。意识的内容是理智的、自觉的;
无意识的内容多是与理智、道德相违背的。当理智与无意识的矛盾激化,就造成神经症。为
了治病就需要对病人的无意识进行心理分析。这就是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心理学
是研究“无意识”的作用。认为人的根本心理动机都是无意识的冲动。正是这种强有力的“无
----------------------- 页面 4-----------------------
意识”的心理活动在人的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根本作用。至于有意识的心理过程则只是显露
在表面的一些孤立的片断。近年的新精神分析已不再那么强调生物冲动的作用,而更为重视
人际间的社会关系。在西方社会中精神病发病率很高,所以精神分析理论很容易被接受。
在心理学的发展上,苏联心理学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心理学是有区别的。谢切诺夫以
大脑的反射为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稍后的别赫捷列夫写了《反射学》一书。接着,巴甫洛夫
专门研究了条件反射。他的条件反射学说促进了美国行为主义的兴起。巴甫洛夫学说对苏
联心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其理论基础之一,也直接影响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以及
一些东欧国家的心理学。
在中国,现代心理学开始于清代末年改革教育制度、创办新式学校的时候。在当时的师
范学校里首先开设了心理学课程,用的教材多是从日本和西方翻译过来的。1907年王国维
从英文版重译丹麦霍夫丁所著《心理学概论》。1918年陈大齐著《心理学大纲》出版,这是
中国最早以心理学命名的书籍。1917年北京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
学校建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这时,构造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
分析等都被介绍到中国来,中国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心理学研究。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便
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几所大学和各师范院校都设立了心理学专业和教研室。
人格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中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
的时间和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
理品质。
人格具有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自然与社会统一性,它是一个复杂的结
构系统,主要包含人格的倾向性和人格的心理特征。前者是指人格的动力,是人格中最活跃
的因素;后者是指个体之间的差异,包括人的气质与性格。
人格与个性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个
性=人格+能力。日常生活中用人格概念的时候常常突出它的道德含义,因此不具有科学性。
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
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的快慢、
强弱、表现的隐显以及动作的灵敏或迟钝方面,因而它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表现染上了一层
浓厚的色彩。它与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脾气”、“性格”、“性情”等含义相近。
气质是由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反应出的人格特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上,
如心理过程的速度、强度、稳定性、指向性和灵活性等,使个体的全部心理活动呈现独特的
色彩。气质与人格的区别在于,人格的形成除以气质、体质等先天禀赋为基础外,社会环境
的影响起决定作用;而气质是人格中的先天倾向。气质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脾气、
秉性或性情。
气质是一个古老的心理学问题。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特就提出
了4种体液的气质学说。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四种体
液谐调,人就健康,四种体液失调,人就会生病。希波克拉特曾根据哪一种体液在人体内占
优势把气质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多血质的人体液混合比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