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人有一种说法:受疑者不必忠实。其实这是不对的。在受到猜疑时,人就更有必要循规蹈矩,以此证明自己的清白和忠实。正如浑浊的盛水容具,若静止不动,沙自下降,清水还是那么清澈透明。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是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
《每天点亮一盏灯》 人因工作而存在
骗子借助迷信来利用人的愚痴
作者:柏拉兔 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
(法国)霍尔巴赫
教育使我们建立信念,它在人们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年龄存在,人们由此树立最初的信念。童年时期或真或假的观念,与我们痴迷的本性相互影响,仿佛这些观念是和我们一起来到人间的。我们应该怎样消除这谬误的源泉呢?
偏见使我们全盘接受教育者的观点。我们认为这些人聪明而富有思想,深信他们所教导的正确性。我们信任他们,要知道在我们必须得到旁人帮助的时候,他们总是能够一如既往地关怀、照顾我们,所以我们认为他们不会欺骗我们。教导者有害的说教使我们更加偏爱,由此形成千万种偏见也就不足为奇了。即使一开始就禁止我们对灌输的言论加以思考,那么我们也不会降低对教导者的信任,甚至会加大这种信任。
如果一个人从童年起听到某些词句时就会产生恐惧而战栗,日久成了习惯,他就会产生一种欣赏这些词句就等于感受恐惧的感觉。以致人愿意听信使他产生恐惧的人,而不信试图安慰他的人。正因为这个道理,迷信的人强烈地需要恐惧,他的想像要求这样。
正是病人的愚昧需要,才能替奸商的草药找到销路,才能让惟利是图的骗子得到支持。人们总是宁愿听信大开药方的巫医,也不相信那些介绍正确生活态度的人,更不愿意信赖顺其自然的从容心态。
霍尔巴赫(1723——1789):祖籍德国。是18世纪法国最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他继承了17世纪以来的机械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经验论。
《每天点亮一盏灯》 人因工作而存在
吹嘘总是被人唾弃
作者:柏拉兔 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吹嘘者自以为有公认的名声,实际上并没有符合这种名声的才能或者没有他人所说的那么厉害。谦虚的人根本不理会这些名声,或者干脆扑灭它不应有的绚烂火花。平平常常的人如果朴实地对待人生,无论他是否有所作为,以他的言谈、行为和要求的一切,神都会赐他以真实的好名声。
这里所说的真实,不是交易中的真实,也不涉及公正和不公正(这两者属于另一种德性)。这种真实是在言谈和生活中,与个人的品质相辅相成,而与事情的得失无关。一个热爱真理的人,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中是真实的,而在严明的事情中就更为真实了。热爱真理的人唾弃虚假,不只因为它是可耻的,而且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罪恶。这样的人是可敬的,他有时也许会偏离真理,但大多是由于估计不足造成的小偏差。他宁可差一些也不愿过度行事,以沾染上吹嘘的恶名。
那些吹嘘自己的人,常想满足自己无知快意的快感。这也就罢了,更多的人,言过其实,把自己看得很重,总想得到更多的贪念。虚假的人,有的是爱好虚假本身,有的是追求名声和业绩。那些为了名声而吹嘘的人,装出一副尊贵的样子,那些为了业绩而吹嘘的人,装出一副施惠邻里的样子,而这些名声和业绩都是难于验证的。例如,吹嘘能预言、有智能、通医术,这些事难以验证。为了夸大自己的神通,很多人都装作有这样或那样的本领。
那些谦虚的人对自己的优点不以为然,他们所以这样做,不是想占什么便宜,而是不愿夸耀自己的本性和功绩。越是这样,这些人就越是得到了他们所摒弃的最大的荣誉。有些人连板上钉钉的事情都加以否认,结果被大家称为骗子,这些人最可鄙。
谦虚有时看来像是夸张。不过我们还是愿意看到有人对并非经常所见又明显无误的事适当否认,并对此表达赞美之情。
吹嘘就像火在炉中,一旦烧掉真实的品质,就会使我们全身遭到炙烤。等到那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确认物之本质寓于物的本身之中,离开个体的普遍物是不存在的。他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