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笑的是,人们为了获取一个人的最大恩惠,往往会塞给他最让人不安的热心服务。所以,行善和报恩都遵循这个规则——所给予的帮助必须和受助者的需要相称。
西塞罗(前106—前43):是古代罗马共和后期的一个政治家、雄辩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个有影响的教育家。
不怀好意的慈悲心肠不会被人喜爱(古罗马)奥古斯丁
人们有时在生活中会遭遇悲惨的事。对于悲惨的事,人们往往是避之惟恐不及的,但抱持着看好戏心态的人却大有人在。也许,看戏时引发的悲痛就是人们的乐趣。这是何等的可怜,人越要摆脱这个情感,就越容易感动。
人自己受的苦,被称作不幸;目睹他人的不幸而顿生同情,人称之为恻隐之心。对着虚构的戏剧,人落下的眼泪又是怎么一回事?戏剧并不能鼓励人去帮助他人的不幸,它只能撩拨人们的感伤、赚取人们的眼泪。编剧从中得到虚伪的荣誉,演员从中获取极大的满足。
谁都希望快乐,谁不愿意受苦,可有很多人愿意同情他人的不幸而使自己陷入哀伤。这样看来,眼泪和悲伤,人们是离不开的,可人们甘愿伤心的原因有何奥秘呢?
人们的恻隐之心发源于友谊的清泉,甘冽而清醇,可这本来纯净的泉水都流入到浩荡灼热的情欲深渊中去了。人怎可自愿放弃这神灵的澄明而与世俗同流合污呢?没错,人们都应有一颗同情心,要爱心底的隐痛,但如果不让这痛苦化为我们谋求幸福的力量,便是一种罪过了。
当再看到戏剧中一对恋人欢爱时,或者因为不能长相守而痛哭失声之时,我仍然会油然而生与其他人相同的感慨。但对于我来说,戏剧所带给我的享受,这或悲或喜的感情,只是一种乐趣罢了。相反,沉湎于人世欢场的人会引起我的哀怜,那些因丧失了欢愉和快乐而惘然自失的人,犹使我深切的同情。这种同情有理智的参与,更不以悲痛为乐了,它正是爱的责任。一个人如果缺乏对他人真挚的同情,他会缺乏体验不幸的机会,同是,他最好也要祈祷永远不会有这种机会——缺乏责任,也就缺乏了爱。
人生如戏。如果有不怀好意的慈悲心肠的人,以深切的同情心希望观赏到他人的不幸时,无论他表达的同情如何恰当,都是欲望的罪恶——人们是不会赞扬这种慈悲心肠的。
奥古斯丁(公元354—公元430):奥古斯丁是基督教正统派的神学体系的集大成者。在中世纪的5至11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神学在西欧基督教会内居于最高权威的地位。他被教会奉称为“圣人”,称作“圣奥斯丁”。其主要著作有《忏悔录》、《上帝之城》等。
《每天点亮一盏灯》 永享无止的幸福
待己以诚
作者:柏拉兔 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
(印度)克利希那穆尔提
人通常不了解自己:人们不知道自己思考的方法,不知道自己为何要去思考;人们不知道自己对艺术、宗教、国家、邻人为何有某些特定的想法;人们不知道自己的背景和思想来自何处;人们不知道自己正在进行的探索是否有益;人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有什么意义……
国家的战争、人类的冲突,甚至在整个生命开始以前,人们必须先认识自己、审视自己、了解自己。其中,要特别警惕自己应该如何进行思考。人们对自己的思想、反应和感情的复杂性往往缺乏足够的准备,一旦能警醒这一点,你的视野和心胸会更广大。自然,这会给自己,给与自己有联系的人带来各种各样的好处。认识自己就是要在行为中研究自己,这种行为就构成了社会关系。
生活很琐碎,困难很真实,人们没有时间坐下来自我研究和观察。要维持生计、要在各种劳动中承担义务、要在各组织中担当自己的职责,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去观察、去研究并自我反省。但是,人即使游遍整个世界,最终还是要回到原地的。这种责任正在于我们自己,无论逃避到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大多数人都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这也证明要完成这一点是如何困难。因此,我们要了解自己的感情,了解自己的思想,了解自己的行为。
一旦你开始认识自己,你得到的认识就会越来越多、越清晰,渐渐地,你就越会觉得自我认识没有尽头。这本是一条没有尽头的长河,可是随着这种研究逐渐深入,我们的内心也会越来越安宁。内心的安宁,只能以内心的自我发现来实现,一切强加于它的约束都不能使我们安定、静默下来。真实出现了,我们会拥有明净坚定的双眼,会获得安慰。
读一些书、参加一些谈话、作一些演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