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许多家庭中出现了"网瘾孩",从10岁左右的小学生到20多岁的青年人,据估算在我国未成年人中约有244万。如媒体所报道的:"在互联网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喜欢接受新事物,好奇心强的青少年也加入了网民大军中,在我国8400万网民中,18 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就有1650万,占到了19%。但今天引起人们关注的是这1650万未成年人中的14.8%,也就是244万,他们不仅爱上网,而且着了迷,上了瘾。按照国际上标准的说法,这叫‘互联网成瘾综合症'(英文简称IAD)。它的基本症状,就是上网时间失控,欲罢不能,难以自拔,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但是不能不上网,他们即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却仍会继续。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等。"
应该承认,这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青少年社会病"。青少年社会病,决非仅是"网瘾"这一种,不应孤立来看。其实,还有"学校恐惧症"、"考试紧张综合症"、心理疾病、大中学生辍学、青少年违法犯罪等,都与 "网瘾"是相类似的问题。这是社会、家庭、学校等方方面面诸多复杂因素所导致的青少年社会病。有"病",就必须认真进行诊断治疗。"网瘾孩"的出现,是家庭教育的一面镜子,尤其可反映出家教问题的误区,从这一难题中也可使家长重新思考家教观念和教育孩子的方式。父母们应坦然面对"网瘾孩",这是孩子向父母发出新的挑战:如何帮助孩子形成自制力、责任心?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运用网络?如何使孩子成为网络时代的社会有用之材?等等――都是家庭教育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走进"网瘾孩"的内心世界
虽然都是迷恋网吧、游戏或聊天等,但每个网瘾孩的情况都是不同的,他们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与不同的家庭背景,因此,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以便有的放矢,改变形成网瘾的种种消极因素。根据笔者所接触的个案,可将"网瘾孩"至少分为以下8种类型――
1.家庭冷漠型:因父母不和、离异、外出打工、出国,或因父母性格问题,孩子在家庭中缺乏父爱或母爱的温暖,而在网络上交友、聊天或互动游戏,可填补情感需要上的空白。父母应自我反省,尽职尽责关注孩子的情感需要,无条件地爱孩子,才可使孩子获得安全感、归属感。
2.溺爱专制型:父母若对孩子管得太多、太死、爱不得法,都可令孩子感到精神窒息,逃脱家庭束缚而进入网吧。爱孩子是要讲究科学的,畸形的爱多半会导致孩子的反抗,还可能形成"两面派"的异常言行。父母应听听孩子的真实感受,便知道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子方式,走出误区。
3.逃避学习型:因学习成绩较差,恐惧学习压力而将网吧当作"避风港"。孩子一旦因网瘾耽误学习,追赶学习进度很困难,易产生畏难心理,而陷入"成绩差→ 逃学上网→成绩更差→以网吧为家"的恶性循环。帮助孩子恢复学习的自信心,重新进入正常的学习轨道是摆脱网瘾的关键。
4.自由放纵型:因学习生活单调枯燥,学校纪律严格,家庭严管缺乏宽松氛围,也是孩子迷恋网吧的原因。在网吧没有人对他指手画脚和催促他做功课,这是从未有过的轻松自由。而家庭中为什么不能给孩子宽松和自主性?在有的家庭中,就因为父母与孩子对上网内容和时间不能达成共识与妥协,结果孩子选择了网吧。倒洗澡水也扔掉了孩子,这是家教失误的典型表现之一。
5.自我补偿型:在学习上屡屡受挫,被父母打骂和斥责,平时较少得到正性评价和鼓励的孩子,往往会从网络游戏中得到成功体验,可获得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也可从聊天室获得网友的称赞和激励。趋利避害是一个人起码的生存本能,这也是驱使孩子选择网吧的重要原因。
6.迷失游戏型:网络游戏时时在更新,是新奇刺激的,比起课堂上的黑板和书本,声光电画变幻无穷的多媒体自然会令孩子入迷。迷失游戏的孩子并非很坏,他多半是个迷恋高科技和发明创新的聪明孩子。那么家庭和学校,为什么不能够满足他力求探索的求知欲、好奇心?如果将这样的欲望引导到学习进取上来,给他自由驰骋的空间,他一定会大有作为的。
7.追求竞技型:电子竞技游戏,已被国家体育局认定为第99个正式比赛项目,近年来国内外都有不少赛事举行,台湾曾有一位18岁青年获得国际竞赛冠军。有些孩子立志成为专职"游戏玩家",他们知道这对专业技能和身心素质有很高要求,但仍雄心勃勃。许多家长不能接受孩子不在正规学校读书,而企图以"玩游戏" 为职业,也不承认竞技游戏与其他体育项目的平等地位,因而导致严重的亲子冲突。为什么不能帮助他们成功?为什么不承认他们理想的合理合法性?
8.独立自主型:不能否认,还有少数"网瘾孩"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他们去网吧不是为了"玩",而要自学和探索网络知识,是想成为IT业的人才。他们对学校教育有看法,认为不适合自己。
综上所述,不能将网瘾、网吧、网络游戏都一概否定,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够与孩子真正进行心理沟通,从而帮助孩子克服幼稚无知的行为,树立新的奋斗目标和追求成功。
网瘾与应试教育的"惯性"
许多家长认为,是网吧和网络游戏害了孩子,这种看法是有片面性的。社会上对网吧的管理固然存在不少问题,但应反问一下,如今大多数学校都有计算机,许多家庭也有电脑,为什么家庭和学校不能吸引孩子?为什么孩子会迷失在网吧?这就不能不说网瘾与应试教育的弊病有关。
说网瘾是应试教育的"惯性"所致,是指目前的教育企图将孩子们绑在"按部就班升学"的"战车"上逼学生就范;但因教育资源有限,不驯服的和成绩不好的学生,就被"甩"下了车。而传统的应试教育,实质上是让学生每天重复着从家门到校门的一条小路,就像将孩子封闭在一个只有"一条街的小县城",不知外面的世界有多么大。孩子偶然接触了网络,就走出了这"一条街的小县城",像来到阡陌纵横的大都市。然而孩子还不具备"看地图"和识别方向的本领,他迷路了,忘却了自己的责任和回家的路。互联网是虚拟空间,又像是琳琅满目、无边无际的"大超市",其中有价值的东西千千万万;而孩子迷游戏和聊天,就好似认为在超市里只有"烈酒和香烟"是最好的东西,因而上瘾。
所以,网瘾的形成就是因为孩子没有见过世面,缺乏独立的选择能力。大多数家长实际上有意无意成了应试教育的坚定追随者,认为孩子学习不好就没有出路,来自学习的压力无形中将许多孩子"逼"进了网吧。应试教育的弊病在家教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习的"奴化",学生在课外对学习内容和方式也没有选择的权利,被强迫着学习。二是评价标准的"一元化",试卷分数对孩子一票否决,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不够科学。三是对社会现实的"回避化",父母仍希望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并缺乏指导孩子的能力,以致孩子对外界的各种诱惑,缺乏免疫力和应有的自制力,尤其在道德行为习惯方面缺乏自律的能力。应该说,就是应试教育这把"尚方宝剑"悬在孩子的头顶,因而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无法沟通! 许多国家的学生从十几年前就已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了,尤其是大学生和研究生更是进入了"无纸化学习"进程,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所以,要与孩子讨论,正确看待和适应改革中的学校教育,要看到教育改革的光明前景,这样孩子才可能戒除浮躁,摆脱网瘾,踏下心来学习。 树立"网络英雄"的理想
天津市海河中学2004年对全校学生及家长进行了一项专门调查,调查发现,46.61%的学生上网比较频繁,在家上网的占69.26%。76.01%的家长以浪费时间、影响学习为由反对孩子上网。但是家长之中只有45.81%的人对网络知识有一定的了解,85.39%的家长承认自己无法对孩子上网进行正确引导。但是学生之中62.83%的人认为网络利大于弊。调查还发现,现代生活的压力大和工作的快节奏,使很多家长无暇和孩子及时交流,家长的网络知识不多于、甚至少于孩子也加大了教育难度。而一旦发现孩子沉溺于网络,很多家长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如禁止上网、指责批评等,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有关教育专家建议,家长不必谈"网"色变,家、校、孩子三方最好能就学习和上网达成共识,研究出协调办法。家长还应增加网络知识,了解孩子知识动态,多沟通,使自己和孩子都能以清醒的头脑面对网络。
世界已经进入信息发达的网络时代,孩子今后走上社会,决大多数人要与网络打交道。今天,汽车已经进入家庭,如果出了车祸有人死伤,就反对用汽车吗?人们乘飞机旅行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若是发生了空难,就要禁用飞机吗?计算机和网络也是一样,它是为人类服务的高科技工具,关键在于真正认识了解它,按规则、科学地驾驭它,学会理智地自我控制,而不是消灭和禁止。
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和运用网络知识,也是引导孩子摆脱网瘾的重要一环。例如,北京有一个实例:一个曾经痴迷电子游戏的男孩,因为父母对他引导得法,如今已经成为IT业的出色人才。他的父母是这样做的:①在孩子上初二时,家里购置了电脑,全家一起制定了使用电脑的规则,排时间轮流学习使用电脑,有效控制了男孩使用电脑的时间和内容。②将家庭电脑安装软件、升级等任务交给男孩去做,结识内行的专业人员给他指导。
③父母家人和亲友遇到使用电脑方面的问题,都向男孩咨询请教,促使他去钻研相关的知识。④高中阶段,男孩能够做到自己组装电脑,解决相关问题;父母也用电脑工作和写作等,但并不限制男孩的上网和玩游戏,包括高考备考期间,也没有停止上网。⑤男孩高考成功,学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他热爱这个专业,在大学期间课外还自觉参与相关培训与竞赛,并曾在IT公司短期打工,得到实践经验。⑥男孩本科毕业后曾在国企工作,但不满足于一般性技术维修而辞职。他和几位好友共同集资,创办了自己的软件公司,并已经开发推广了自己独特的软件,为手机网络服务并赢利。别人能够做到的,您的孩子也同样能够做到,要帮助孩子了解他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树立理想和奋斗目标。
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树立"网络英雄"的榜样和理想。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人运用网络创造了无数的财富,例如美国的比尔•盖茨;我国的张朝阳、丁磊、陈天桥、马云等。他们创造了互联网奇迹,为人类的社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而又不会陷入网络而不能自拔。在青少年中,同样出现了许多网络人才,也许他们还不出名,但他们已经起飞,且必然后来居上。例如,一名四川的高中生发明的软件获得国家奖励,并已经在国内外发行。家长可从网上了解相关的信息,引导自己的孩子向这些IT精英学习,并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网络时代的有用之材。
永远对孩子抱着美好希望
如果您的孩子有网瘾,其实,您应该感到自豪,因为他没有被时代抛弃。相反,有的孩子对互联网一无所知,也没有任何兴趣,倒是值得担忧和警惕的,因为他很可能在科学素养方面已经落后于同龄人。所谓网瘾,最多是与烟瘾、酒瘾、赌博等相似,会造成对身心健康的一定危害。其实,成人的"成瘾行为"比未成年人要多得多。但网瘾是可以被许多有益兴趣所取代的,也是可以治愈的。它毕竟与海洛因等毒品不同,因为染上毒瘾就踏上不归之路,现在还没有很有效的戒毒手段。而网瘾是青少年的误入歧途,是完全可以"浪子回头"的。
下面的建议供家长们参考:首先,家长要转变观念。要坦然面对网瘾孩,家长不要为此感到"家门不幸",两代人都不应扮演"悲剧角色"。网瘾不过是成长中走过的一点弯路,有体验就有教训和收获,是一笔宝贵精神财富!要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积极探索的兴趣,敢于竞争的勇气,追求成功的执着与韧性等。第二,父母应与孩子谈心沟通。家教过程中是否有失误的方面,诚恳听一听孩子的看法。第三,父母与孩子共同振奋精神,勇敢面对现实。孩子现在该怎么办?父母和孩子共同制定眼下的行动措施,要有具体的可行性计划:学习补课、休学调整,还是别的措施?而不是仅仅停止上网那么简单,应有长计划、短安排,详细制定逐日逐月的计划。例如,德国的经验是,运用运动疗法、艺术疗法、自然疗法等配合心理治疗来帮助青少年摆脱网瘾,十分有效。第四,成材的道路千万条。关键是引导孩子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观,不是空谈观念,而是请孩子对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具体分析与评价,认真考虑自己未来的发展和成材。第五,关键在于坚持不懈,探索孩子成长和家庭发展的健康之路。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网瘾无可奈何,听之任之,后果不堪设想。如果家长对帮助孩子有困难,一定要有勇气及早向社会求助。
生活是美好的,生命是宝贵的,前途是光明的――请父母们永远对孩子抱着美好的希望,对孩子不弃不舍,与他共同成长,就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