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咨询
强迫症
抑郁症
社交恐惧症
焦虑症
神经症
图
心理治疗
心理学
心理学家
爱情婚姻
精神分析
心语专栏
心理医生
咨询流程
咨询范围
咨费表
系统治疗
治疗反馈
心语心
心理治疗首页
|
心理治疗
|
精神病
|
心理影视
|
艺术治疗
|
精神障碍
|
成瘾行为
|
催眠治疗
|
身心症
|
精神疾病
|
情绪管理
|
心理疾病
|
家庭治疗
|
专题
当前位置:
心理治疗首页
>>
心理疾病
>>
全然接受 (7)
心理邮箱362890071@qq.com 转载请注明华人心理咨询网
www.xlzxs.net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电话02784530206 网络网上在线心理咨询QQ:362890071
到要接纳自己、爱自己时,他们就会问我,这怎么符合佛法有关"无我"的教示,自我接纳的理念不就肯定了自我的存在?事实上,当我们说"我如实接纳自己",指的并非是去接纳一个善或恶的虚幻自我;而是去接纳我们对"自我"的看法、发生在当下的念想与感受。我们将熟悉的希望与恐惧、批判和计划的种种想法都视为生命之流的一部分;以如此模式来接纳它们,反而让我们得以认清,经历其实与个人无关,也使我们得以从"视自己为有缺陷且受限的自我"的陷阱中解脱出来。
第28节:从迷惘中觉醒(12)
我想提醒学生的是,"彻底"(Radical)这个字出自于拉丁文radix,意指"追根究底"。彻底接纳使我们得以回到我们存在的根源;当我们可以无条件地仁慈,并处于当下,我们就能直接消融缺乏自我价值感与分离感的迷惘。由于接纳这些不断生起与消逝的念头与感受,我们终能了悟,自己最深的本质、最初的本性其实就是汪洋浩瀚、无远弗届的觉性与慈爱。
发现彻底接纳后的自在解脱
传统观念要我们力争上游,不断追求完美的境界,但心理学家荣格①(CarlJung)却告诉我们,心灵之道是迈向健全完整的渐次进程,与传统观念相反的是,我们不企图征服情绪的波涛,也不企图摆脱某个天生不清净的自我,而是转而拥抱此生的所有真实面貌--破碎的、混乱的、神秘或充满活力的一切层面。由于培养了一种无条件且具接纳性的态度,我们不再与自己为敌,不再把那个狂野、不完美的自我囚禁在批判与不信任的牢笼中,相反地,我们开始找到使自己变得真实,且全然活在当下的解脱方法。
--------
①荣格,瑞士心理学家,原本与弗洛伊德是同僚,后来两人理念不合,改而创立自己的心理分析学派。
尽管在沙漠圣殿中稍有所悟的接纳经历,戏剧性地加深了我对自己的信任,但是整合这段经历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回到位于美国东岸的道场之"家"后,我感觉自己仿佛能透过更清明的眼光来看待生命了,但直到两年后,我才真正准备好离开灵修小区,小区里的男女老少是我灵修的家人,舍弃他们无疑是个巨大的损失。
随着逐渐减少参与道场事务,我愈能清楚地看到,那里的生活强化了我追求完美、隐藏缺陷的习性。同时,由于不再像以前那么怀疑或在事后批判自己,于是我不再否认,道场的确隐藏了一些问题,这是过去我所不愿意面对的。我先生早就对道场的生活不再抱有幻想,因此我们终于决定,是该离开了。当我正式向老师告别时,他警告我,假使背弃这条灵修之道,我就会终生不孕;但是命运的安排却是,向大家宣布我们的决定并放弃灵修之后几天,我竟然怀孕了。引颈企望儿子纳拉扬的诞生使我欣喜若狂,而且也从没怀疑过离开道场的决定,但是,我还是有好几年的时间备尝"失去"的痛苦。
回首过去,我才了解到,佛陀的教法引导我度过了那段备受扭曲的过渡时期。当我逐渐脱离道场时,就已经开始阅读其他灵修传统的书籍了;当时我特别受到佛法的吸引,开始尝试佛法称之为"内观"(Vipassana)的正念禅修方法。这个修持所依循的教法,教我们坦承自己所感受的痛苦,并且提供了从中觉醒之道。
第29节:从迷惘中觉醒(13)
在先前的道场里,我们的禅修主要专注在培养宁静祥和、充满能量感和狂喜的状态,通常通过专注入出息或一句神圣的梵文咒语来静心。虽然这也是非常宝贵的训练,但我发现,在经历情绪起伏时,这些禅修顶多只能暂时掩盖我的苦恼,我其实是在强行操控自己的内在经历,而不是与实际发生的一切同在。而佛教的正念练习却教导我,只要保持开放性、允许经历的变化之流穿透我,当严苛的自我批评出现时,我只要认出这仅是一闪即逝的念头即可。这念头也许是个死缠烂打、定期造访的来客,但是,当我们了解它并非真相时,这是多么棒的自在解脱啊!每当我迷失在缺乏安全感或寂寞的感觉中,我发现,慈心与悲心的禅修每每引领我回到当时在沙漠圣殿中所感受到的仁慈温柔,我不再极力想要排除自己的创痛,而是学会了以关爱心来对待我所感受的痛苦。从那之后,这些修持逐渐带领我到达慈爱、开阔、具接纳性的觉性,就像是我的真实本性。
独修了几年之后,我去参加马萨诸塞州内观禅修协会的禁语闭关。我立即知道自己终于回到家了。在某天晚课的开示尾声,老师说的一些话深深打动了我,他一语道出长久以来我不断在挣扎对抗的痛苦的核心:"我们能接纳多少,也就能解脱多少。"接下来的一段静默中,种种回忆袭上心头,我才发现,竟然有那么多生命经历是我过去极力排斥的。我感觉到自己过去筑起的高墙,隔开了那些与我不同的人、胁迫我的人,以及对我予取予求的人;我察觉到自己对生理不适、恐惧感和寂寞感的憎恶;我也发现,当我伤害他人、过于批判、执著或自私时,有多么无法原谅自己。
老师和大部分学生离开会堂之后,我留下来继续静坐,我想知道,一切边界都消融之后,单纯地感受生命流逝,到底会怎样。逐渐放松之际,我心中对以往感到痛苦、认为罪大恶极的一切,开始充满仁慈温柔,我了解到,以往对生命的抗争--从细微的自我批评到羞愧难耐乃至极度痛楚,都使我远离慈爱与觉性,而它们才是我真正的家。
自此之后,特别是陷入压力或自我批判时,我都会停下来问自己:"假设我能如实接纳生命,接纳当下这一刻,会怎么样?"最终,那川流不息的批判松开了魔掌,体内紧张的压力也逐渐消融了。每次我再度容许生命如实呈现,就会体验到"当前到来(Arriving)"以及"重新进入(Reentering)"之经历变化的鲜明感受。正如作家史托姆·詹姆森(Storm
Jameson)所说的:
第30节:从迷惘中觉醒(14)
世界只有一个,就是此刻压迫着你的这个,你也只在这一分钟活着,就是此刻这一分钟;而唯一的生命之道,就是接纳每一分钟,视之为独一无二的奇迹。
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学习彻底接纳。因为,清晰觉察与慈悲的态度,两者都是我们固有本质的表现。不过,由于我们往往很容易在迷惘中迷失自己,因此,我们需要诚挚的决心与有效的练习,才能使心灵觉醒。本书所提供的教法和禅修,来自丰富的佛教精神遗产,数世纪以来,不断引领那些寻求真正寂静与解脱的人。在这条彻底接纳的神圣道路上,我们不再奋力追寻所谓的完美,而是学习如何爱自己,进而使自身人格健全完整。
禅修练习
修持正念
在佛法修持中,开展"正念"的修持即称为"内观",在佛陀使用的巴利文中,意指"清楚地见到"或"洞见",以下是练习的简单介绍,你可以自己念出来,用录音机录下,也可以请别人念给你听,直到熟悉练习为止。
选一个能让你保持警觉的坐姿,脊椎挺直但不要太僵硬,同时要全然放松。闭上双眼,双手轻松地放下。以你的觉性扫描全身,尽量使明显有紧绷感的部位松弛。
我们是如此容易迷失在杂念之中,因此,"内观"的练习就从专注入出息(呼吸)开始。以入出息作为正念的重心,能帮助我们静下心来,如此我们就能够觉察到向自己涌来的生命之流。
先深呼吸几次,然后回到自然的呼吸。注意一下自己最容易察觉呼吸的部位,你比较容易注意到的也许是鼻腔的气息进出,也许是鼻孔周围或上嘴唇对气息的触觉,又或许是胸腔或腹部的起伏。专注在其中一个有明显触感的部位上。
毋须控制、攀执或固着于呼吸,因为,并没有所谓"正确的"呼吸法,只要保持松缓的觉性,将之视为不断变化的感受与经历,体会呼吸究竟像什么。
你将会发现,心自然而然会迷失在纷飞的妄念中。念头并非敌人,而你也不需要去除心中的种种妄念。相反地,你是在发展一种能力,以便能认清正在生起的种种念头。察觉到想法生起时,你可以柔和友善地在心里提醒自己:"想法,想法。"然后,不带批判色彩地轻轻回到呼吸的当下;以呼吸作为你的根据地,一个当下存在之处。同时你可能也会注意到其他经历:过往车辆的声音、温暖或凉爽的感觉、饥饿感等;只需把它们当作背景的一部分,别让自己分神。
第31节:从迷惘中觉醒(15)
如果过程中有某些感受变得很强烈,引起你的特别注意,那么,就让这些感受取代入出息成为正念观照的主体。你可能会觉得热或冷、酥麻感、疼痛、扭曲感、刺痛、颤动等,这时,就以柔软开放的觉性,如实体验这些感受的原貌。这些感觉舒不舒服?当你专注地观照它们时,它们是变得更激烈?抑或消散了?注意它们如何变化。当感受不再强烈时,就回到入出息的正念观照。或者,若这些感觉真让你很不舒服,以至于你无法平静调和、无法以平等心看待,大可将觉照重新放回入出息。
同理,你也可以把正念观照用在强烈的情绪上,包括恐惧、忧伤、快乐、兴奋、悲痛等。以仁慈宽容且清明的态度看待每一个经历,既不执著也不抗拒当下发生的一切。这情绪在你体内造成什么样的感受?感觉最强烈的是哪个部位?感觉是静止不动的?抑或是变化移动的?有多强烈呢?你的念头是否扰动不安且鲜明?这些感受是否反复不停且单调乏味?你的心感觉紧绷还是开阔?持续地观照,注意这些情绪如何变化,到底是愈来愈强烈还是逐渐减弱了?或者转变成另一种不同的状态?比如说,嗔恨变成悲痛?快乐变成祥和寂静?一旦情绪不再那么迫切,就再度把觉照放回呼吸上。假使这情绪实在太难以忍受,或者你搞不清楚应该把觉照放在何处,那么就放轻松,再回到呼吸上。
做正念修持时生起的某些觉受、情绪或想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乐意平静下来,观照自己的任何经历,而这就种下了彻底接纳的种子。假以时日,我们就会发展出一种能力,使我们得以在禅修或日常生活中,以深刻的清明仁慈之心来面对穿流而过的经历。
第32节:适时歇息片刻(1)
第三章
适时歇息片刻
够了,这几个字就够了。
若不是这几个字,这呼吸也就够了。
若不是这呼吸,那么,安坐于此也就够了。
这个对生命的敞开态度,
我们曾一再拒绝,
直到现在。
直到现在。
--大卫·怀特①(DavidWhyte)
--------
①大卫·怀特(David Whyte),英国诗人,于越战期间从事和平运动,1982年在法国南部建立"梅村"禅修道场,并赴世界各地弘法。
在上世纪50年代,一批受过严格训练的美国空军飞行员接到一项生死攸关的任务,他们必须在前所未及的高度中飞行。飞越地球大气层之后,他们惊恐地发现,一般的空气动力法则竟然不再管用,汤姆·伍夫①(TomWolfe)在其所著的《太空先锋》(TheRightStuff)中描述道:"飞机可能会滑行,进入平面螺旋的状态,就好像麦片碗在光滑的美耐板上打转一样,然后就开始翻滚--不是打转或俯冲,而是像翻筋斗一样不断地翻滚而下。"
--------
①汤姆·伍夫,生于1931年,美国畅销小说家,资深记者。1979年写作《太空先锋》一书,1983年改编为电影,大受好评。
第一批接受挑战的飞行员的回应是狂乱地调整,企图稳住机身,但他们愈急于控制操纵杆,飞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薄
腾讯微薄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搜狐微博
天涯社区
猫扑推客
MSN
和讯
网易微博
百度空间
新浪博客
Myspace
谷歌
复制网址
更多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新浪UC号码217271074
【面询请电话或QQ提前预约时间】电话心理辅导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
上午9:00—12:00、下午13:00—18:00、晚上19:00—21:00
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xlzxs.net/xinlizhiliao/xinlijibing_7123.html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7]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心理辅导电话02784530206 心理咨询QQ:362890071 MSN:www.hrxl.cn@qq.com
各类心理障碍电话心理辅导及心理疾病的网络心理咨询
网上心理医生心理治疗在线联系方式QQ362890071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新浪UC号码217271074
【面询请电话或QQ提前预约时间】电话心理辅导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
上午9:00—12:00、下午13:00—18:00、晚上19:00—21:00
心理咨询电话:02784530206
最新心理治疗
过分爱慕虚荣容易引发心...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
心理问题等级划分
全然接受
癔症患者:伟大的摹仿家
类似强迫恐惧的癔症
维护心理健康 做情绪的...
用你的“心”支撑健康
遥控器可能会危害你的幸福
谨防病从“心”入
热点心理治疗
推荐心理治疗
男人心理健康标准:了解...
被忽视的心理疾病
心理学手册
相关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