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时,李就是个小马虎,听课时走神,作业里经常少一个标点或小数点,看书无法集中 精力,答卷时紧张、急躁,遇问题时总感觉力不从心……同时他也很清楚,自己在家长、老 师们认为的“不务正业”——画画、唱歌、下棋和运动时从来不走神,而且在这些“业余爱 好”上,他总是佼佼者。? 这一次面临公司的决定,他又在走神和发呆。但这一次他没有回避,利用领导给他的3天时 间,找到了心理门诊部。? ? 幼时经历:? 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李忆起,自己第一次听到的所谓歌曲,是父母抱着4岁的他看《红 灯记》。那时,爸爸经常出差,每次回来,一家人总去看电影,那时的电影,多半是样板戏 。回到家里,大人还经常让他表演刚看过的戏中角色,为了让父母开心,他竟能大段大段地 背出戏中台词,并唱出所有他们指定的唱段——唱歌的爱好,就这样被培养出来了,同时, 他也被培养出了惊人的记忆力。? 爸爸有一个阶段没有出差,在家里教他下棋,赢了爸爸就会被抱起来?亲……?不久,爸爸 又要走,出发前,他把李揽在怀里,画了一张画,有房子和小河……爸爸说,这就是他要去 的地方!那张画,就像是爸爸为他绘制的一张地图,被李封存在记忆里,成为了他的挚爱! 终生无法磨灭,就算美术不是自己的专业,但一切有图的书刊——地图册、画报、小人书、 素描、甚至菜谱和广告招贴……均会让他着迷。? 后来爸爸不在家时,看到妈妈思念的痛苦,幼小的他便经常唱样板戏给妈妈听,认为如此营 造一个气氛能缓解妈妈的思念;并在妈妈写给爸爸的信里夹上一张自己的画;在教妹妹下棋 时,仍以爸爸在家时定的标准为输赢的根据,并打赌说,谁要是赢了就能去找爸爸,因此他 们的棋艺飞长。但是,因为没有真正的导师指点,这些爱好都成了“江湖功夫”。? 后来,爸爸终于不必经常出差了,但当他发现儿子成天痴迷于琴棋书画时,便开始干涉,为 了让儿子专注于课本,在李上小学时,天天逼着他背口诀,背课文,背不出就打骂。一次, 他还当着许多人的面撕掉了儿子精心绘制的作品——无论是父爱的能量,还是成功、自信的 能量,在那一刻被全然卡住。从此,他在父亲(或领导)面前,再也抬不起头,将自己的创 造力打上了否定的标签。? 父母的开心,自己的快乐,学龄前那一短暂的美好时光……均被扯得粉碎!? 李迷茫了,爸爸撕掉的不是画,是他的心!父亲的朝令夕改让他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以后每 当他专注于某件事时,心中都有另一个禁止他专注的命令。这就是走神的根源。后来,他的 性格里得出:自己永远得不到肯定,自己一定是差劲的,什么都做不成;自己的创意、建议 (作品)等都是废纸,没有利用价值。? 庆幸的是,这一次,他没有再退却,决心与这块巨石较量一番——他悟出:所有的爱好之所 以会让自己全心投入,皆出自于对爸爸的爱,对美好家庭的依恋。其实,父亲并没有恶意 ,因为当时的理工科被广泛认同,加之自己的经验,理所当然地认为儿子也要走这条路才能 生存下来。却忽略了人性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孩子的尊重,而不是替代。 ?
◎21?战胜自己(2)
李先生欣然地走了,到外地去开拓市场……? ? 心理分析:? 一个生命,自他降生那一刻起,便有了自己的轨迹,家长要让孩子学会解读自己 的 函数关系,也是它得以运行的第一推动力。人之初,并没有善恶之分,是非之别,一切由造 物主(家长)安排,这个生命会毫不犹豫地欣然接受,并以最大的诚意执行上帝(家长)的 一切指令。这就是“伊甸园”——美好的家庭。? 当这一切遭到人为的破坏,这个生命会本能地抗争,试图重回天堂。可当经过多次努力也无 法回去时,便会把自己打成两截:梦中的,也就是伊甸园中的自己,和后来不如意的自己。 在两者之间徘徊,相互逃避,无法纯然地接受任何一个真相,于是便形成了对自己的否定和 排斥,人格分裂由此而来!? 佛家常说:佛门前有求必应。这并非指拜拜佛就能求得什么,而是说人如果找到自己的本性 ,就等于开发出自己无限的潜能。 ? ? ?
◎22?重男轻女(1)
? 案主:郝先生,34岁,技术员? ? 事件记录:? 一位年轻的父亲抱怨,“我和老婆实在过不下去了,她不是骂街就是砸东西。女儿才5岁, 一听到她妈的声音就发抖,一看到她妈就发呆……这不等于家里养了个泼妇吗!”? ? 咨询过程:? “你们为什么吵架?”咨询师问。? “也说不上什么具体原因,就是她的脾气大,而且常常是无缘无故,唉……”这位父亲 叹了口气,“ 这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有时候我真想算了,这日子没法过,更可怕的是孩子现在也经常 学他妈妈的样子大吵大闹,长此下去,孩子还不变坏了?!”? “既然后果那么严重,那你们为什么不分开?”? 这位父亲沉默半晌,“唉——不管怎么说,现在还算是有个家呀,如果我们离了,那孩子不 就是单亲了吗?这说出去多难听呀,恐怕孩子在学校和社会上也抬不起头来,我们得为孩子 着想呀!”? 27/62 首页 上一页 25 26 27 28 29 3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