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直接的关系。难道你没有发现吗?现在的两个男人正是父、兄在你生活里的影子?” ? 咨询师的暗示,使我不由得打了个寒战——这难道是真的吗?但这的确是真的——我爱的人 ,那正是父亲的角色:大我7岁,却对我若即若离,但我不顾一切地投怀送抱,因为他让我 安全;另一个和我同岁,拼命地依赖我,粘我,但我就是没有感觉,却因为同情,为他付出 了那么多,连他的妈妈都被我照顾……我周旋在这两个男人之间,简直就是我成长过程的写 照!? 想到这里,我茫然不知所措。而咨询师告诉我,若想真正解决问题,就必须先让自己的心态 回到那个当年小大人的感受里。?
◎1?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2)
平时也听别人说过:若想解决问题,就得找到自己的“内在孩童”,却不知自己的现在就是 小时候的翻版和拷贝。于是,通过与咨询师的进一步沟通,我将自己的成长过程一层层打开 ,逐步回到过去的时空状态,终于,我通过亲身体会,找到了问题的实质。? ? 心理分析:? 问题的实质是:矛盾的主体是自己,而不是那两个男人。在人生剧本里,王小姐不 自觉地挑选了能使她沉溺于当年场景里的父、兄角色,作为他投射的感情对象。那个大他7 岁的男人,正像他的父亲,她拼命地依恋对方,沉溺于安全感之中,使那个男人与之交往时 无法以平常心对待,总感觉王小姐把自己当成父亲,而王小姐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定位 ,她的依赖使对方感到压力而退避三舍,所以他对王小姐若即若离。? 而那个同岁的男人又因王小姐的过分替代,而失去自我。王小姐在与其交往中找到了自己对 哥哥的感觉——她认为,自己对长年被父母“抛弃”的哥哥是有责任的。同时,在她幼小的 心灵深处,总想把妈妈找回来,照顾他的妈妈,即成了实现这一愿望的证据:用以说明,“ 我有能力照顾妈妈”,进一步,在这位“哥哥”面前承担起“代理母亲”的角色。
◎2?把“馒头”还给我
案主:晓东,心理医生? ? 事件记录:? 得知出差讲课的日程已定,晓东即刻感到不安起来。他恐惧将自己展示在大庭广众之下,他 不知道自己到底值几斤几两,不知道自己能否压得住一个几十人的讲堂……一句话,他找不 到自己,更不敢想象自己能否成功。可毕竟,他是应邀去讲课的,在成功地治疗了几个家庭 的创伤,让他们重新找回天伦之乐后,这些热心的朋友,为了让更多的家庭创伤得以治愈, 为晓东——他们的讲师聚集了几十个家长听听晓东的课,在那些人看来,晓东不仅是位心理 咨询师,还是他们的救星,晓东有能力治愈更多的家庭顽症。? ? 晓东虽然是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可是从未讲过课,他只习惯于默默地做事,从小到大,他 几乎是在父亲的“否定”下长大的,不管自己做了什么,或者想做什么,父亲总能给他找出 毛病,否定他的做事能力,因此,他在与人的接触中,只能在非正式场合下侃侃而谈,却不 能当着许多人的面表达自己的才智。? ? 幼时经历:? 晓东在很小的时候就是个心灵手巧的孩子,学东西很快而且极为聪明,特别是喜欢自己做玩 具。但当他亲眼看到自己制作的玩具被家长毁掉,并教训他不务正业时,他缔造的一个个美 梦破灭了!后来,他开始骂着拒绝接受家长给他的一切安排,拒绝啃那一摞摞必须温习的课 本,一直到高考,落榜当然是显而易见的结果。之后,父亲为他连续报了三期补习班,旨在 一定要考上大学,但都没能如愿,于是,从那些玩具、作品被毁,到高考、补习、落榜…… 挫败感伴随了他整整18年,上学的经历,对于他来说,就是耻辱的岁月!只有等自己做了心 理医生,他体内的潜能才一下子全部释放出来。? 如果我们把晓东这种成与败的过程连成一条线,我们不难看出,他幼时的心灵手巧,兑现了 长大后的治疗技巧;幼时的聪明伶俐,兑现了长大后的个案疗效,但幼时的被否定经历,也 兑现了他长大后无法展示自己的心理障碍。于是,当他得知要去讲课,也就是要展示自己成 功的一面时,他又回到了那个屡屡被父亲否定的童年,变得不自信起来。? ? 心理分析:? 毋庸置疑,没有一个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从他们对孩子的改造便不难看出,这个 爱是单纯且笨拙的。就像一个人认为窝头是最可口的,便硬会塞到孩子的嘴里,而原因只不 过是在他最饥饿的年代窝头救过他的命,从此在他心里,窝头与生命等值。对待自己的孩子 ,他当然会以生命付出,于是拿出生命的替代品:窝头。并强迫自己生命的延续——孩子吃 下去,认为这样便可保住孩子的命。如此,他获得了安全感,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尽到了 责任。? 在此,他只忽略了一个问题:孩子不是他,环境随着时间也变了。? 这个家庭心理剧的主角是晓东,从幼时的家扩展到现在的家,如果不及时改正,还会引申到 各个“家庭”中。作为心理医生的晓东。此时也应该为自己做个诊疗,把家庭环境对孩子未 来性格的形成进行一番深刻的剖析,在理疗别人的同时,也理疗一下自己。 ? ? ?
◎3?当CEO遇到女博士(1)
案主:李先生,某集团CEO;赵女士,留学博士? 3/62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