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申(警觉地抬起头):“他们可是一直为我着急呢,我觉得是自己的问题。”? 咨询师:“可您要知道,每个人,包括您,性格中大部分特质都是在六岁前形成的,如果不 剖析,就找不出问题的实质。”? 小申(沉思片刻):“那好吧,我想想,嗯……我只记得父亲长年在外上山下乡,妈妈在家 看护我,我很听话,不管在外面玩得多开心,只要她一叫我,我就不假思索地回来。后来父 亲回来了,但他们的关系不太好,常吵架,我劝完了爸爸,劝妈妈,记得有一次,妈妈对我 说,爸爸不要她了,她想离开我们,(顿了顿嗓子)当时可把我吓坏了,扯住她的衣袖 大哭,后来她终于留了下来。以后我更听话了。”? 咨询师:“您可以描述一下您听话的程度吗?当年您与其他的小朋友有什么不同?”? 小申(笑了笑):“在我们那个大院,我老实出了名,胆小也出了名。妈妈不让我和其他的 小朋友打闹,说和那些野孩子玩会学坏;上小学时组织上游泳课,妈妈不让我去,说怕出危 险;体校的教练挑我去打篮球,妈妈也不许;有人欺负我,她也不让我还手,说人老实少受 欺负;别的孩子在外面玩,我和弟弟被妈妈关在家里……那时候爸爸不在家,我顶半个劳动 力,后来妈妈长期病休,把我从托儿所接回来,那时候,我们娘俩相依为命,到现在,我和 母亲的感情都相当深,有的人说我有恋母情节,可能有点吧?”? (小申搓着手,他在表达时,坦白中流露出试探,并伴有隐隐的固执。)? 咨询师:“您和父亲的关系如何,小时候他喜欢你吗?”? 小申(点点头):“是的,听妈妈说,刚生下我时他兴奋极了,经常从单位偷着往家跑,背 起我到处玩,可过不了多久,他就走了。直到我小学毕业他才有规律地上下班回家,但他们 的关系一直不太好,妈妈总说爸爸对不起她,还说如果不是为了我们,她早就走了。”? (咨询师注意到他前后两次提到父母关系不良,意识到问题的核心,于是有意强调这一点对 他的影响。)? 咨询师:“这么说妈妈没有离开,是为了你,或者说,你要为她留下来负责?”(直视他的 眼睛)“也就是说,你要为他们的夫妻关系负责?!”? 小申(欲言又止):“我!”(闪烁其词)“我哪负得起这个责?”? 咨询师(单刀直入):“可你负了,而且一直都在这么做。”? 小申(声音很微弱):“是吗,我怎么没觉得?”? 咨询师(语气平静下来):“你小时候很听话,随叫随回。请你想想,自己像不像一个被人 操纵的风筝?”?
◎43?挣脱幼时阴影,活出真正自我(2)
小申(搓着手):“是的,很像!”(忽然抬起头,声音有些哽咽。)“可那是我妈呀,她 拉扯我们太不容易了。”? 咨询师:“当年那个听话的孩子,现在已经长大成人,需要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如果还是不 敢出门,缩手缩脚,就一事无成!”? 小申(耷拉着脑袋):“我知道,可就是走不出来。”? 咨询师:“从哪里走出来?”(语气稍重)“你总认为是自己不好,这不正是在为当年父亲 的过失负责吗?”? (小申一怔,一脸茫然)? ? 心理分析:?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人生大纲,六岁前就基本形成了,后天的一切,只不过是它的延 伸。? 小申‘听话’,‘不敢出去’,‘不去游泳’,‘不去体校’,‘不还手’……为 了取悦母亲,他甘愿用这些绳索捆住自己的手脚,因为它是母亲不离开你的条件。他为此负 责的方式,就是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接触外界,习惯后形成幼儿决断,这也就是他不敢,或 不愿创业的主要原因。? 再者,由于母亲想离开的原因来自父亲一方,所以,小申在下意识里抱怨父亲,导致今天的 与领导不和,因为领导和父亲都是权威的象征。在抱怨的同时,又把父亲的责任揽下来,以 幼小的年龄陪伴母亲,成为了一个代理父亲,他当然显得力不从心。”? 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小申的性格形成,虽然与当年的家庭背景有关,但毕竟是自己心 灵的暗示,他的“老实、听话”和“替父受过”,在当年那个特定环境下是唯一的选择。但 时过境迁,这一性格特质已经成为生命中的负面,处处阻碍他的成长,他要做的,不是压抑 ,而是将它重新释放出来,看清它,并将这一份能量转化为今天的作为。 ? ? ?
◎44?沟通是最好的平衡(1)
? 案主:纪先生,42岁,研究员;陈女士,40岁,幼儿教师? ? 事件记录:? 纪先生和陈女士结婚十年,儿子已经上了小学二年级。用纪先生的话讲,孩子是在家 庭的“战火硝烟”中成长起来的。他说,自从结婚,妻子就处处和自己作对,不是这个看不 惯就是那个不顺眼,且总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地“揭短”。为此,他们常常进入无休止的 冷战状态,用纪先生的话讲,最可怕的不是战争,而是他们已经适应了这种噩梦环境,那么 儿子也不得不生活在其中。? 59/62 首页 上一页 57 58 59 60 61 6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