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理咨询 > 心理咨询案例

中学生学习障碍心理咨询案例

时间:2025-02-27 20:17:51  来源:  作者:

男,15岁,初中三年级学生。来访者的主要情况是在上初一和初二的时候,学习成绩虽不太理想,但也能保持在中下游水平,但到了初三阶段的第一次月考中,成绩已经下滑到了最后的位置,为此,学生及家长都十分的着急,前来进行心理咨询。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属于中等;个性比较内向、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水平,存在轻度的心理问题。

  主要采用了心理测验、现实疗法、认知情绪治疗和行为治疗。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的咨询者通过这两次咨询之后的情绪状态和学习状态都一定程度的变化。

一、一般资料

  XXX,男,15岁,初中三年级学生,独子。身高大约1.75米左右,体态正常,从小身体状况就不太好,在学龄前阶段自己玩耍时,不小心把头磕破了,至今在头部还有一块未长上头发的伤疤,小学阶段一直感觉头痛,在初一阶段总感觉自己的小脚趾疼痛不舒服,先后到北医三院、北京儿童医院和积水潭骨科进行检查治疗,后来情况渐渐好转,同年又因头痛到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治疗半个月,治愈出院。父亲为公司部门经理,大学文化,母亲为中学英语教师,大学文化,一直与老人同住,爷爷是部队的一位退休干部,奶奶在四年前去世,家庭基本和睦,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小时候主要由爷爷奶奶以及保姆喂养,在幼儿园时基本上性格温顺、老实,甚至有些胆小,非常听老师的话。这与父母的性格特点和家庭教育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家长经常教育孩子要与小朋友团结,不可以打小朋友,不能与小朋友们挣抢玩具等等,加之家庭条件较好,这个孩子又是这个家庭中三代单传的独生子,因此,只要这个孩子想要的东西,如果家长能够办到的,就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满足孩子的需要,所以在一般情况下这个孩子是不会跟别人发生争执的,因为他想要的东西,如果不挣的话也会很容易得到。

  到了上小学的时候,由于这个孩子的身体状况不太好,所以家长对孩子在学习方面的要求不高,只要身体好就行,到了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孩子的书包还由保姆给背着,每天上学都由保姆接送,学习成绩也一直不太理想。上中学时,由于其妈妈在学校做老师,所以就让他上了这个学校的实验班,而这个班的学生都是参加面试进入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好,因此该生在这个班级里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太理想,到了初三阶段由于课程内容和难度增加,学习压力也不断增加,所以导致情绪不好,学习成绩大幅度下滑。

心理测验结果:
 1、《艾森克人格问卷少年式》测验结果:
因子编号  因子名称  因子分数  标准分数  等级分数
1  E 内外向    7.00      -2.04      1
2  N 神经质    13.00      1.73      3
3  P 精神质    1.00      -1.07      1
4  L 社会掩饰性  14.00      0.61      2
    分数等级说明: 1 低,2 中,3 高(L因子除外)

 2、《症状自评量表 》测验结果:
因子编号  因子名称  因子分数  标准分数  等级分数
0  总分      207.00            1
1  躯体化     2.00            0
2  强迫      2.60            0
3  人际关系敏感  2.66            0
4  抑郁      2.38            0
5  焦虑      2.40            1
6  敌对      2.50            0
7  恐怖      2.00            0
8  偏执      2.00            0
9  精神病性    2.40            1
10  其它      1.85           
11  总均分     2.29           
12  阳性项目数   75.00            1
13  阳性项目均分  2.56           
分数等级说明: 0 正常,1 异常。

     3、《瑞文推理测验标准型 》测验结果:
因子编号  因子名称  因子分数  标准分数  等级分数
0  正确题目总数   47.00      25.00      4
1  第1组正确个数  11.00           
2  第2组正确个数  11.00           
3  第3组正确个数  8.00           
4  第4组正确个数  10.00            


5  第5组正确个数  7.00           
 分数等级说明: 1 超群,2 良好,3 正常,4 中下,5 缺陷。

4、《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验结果:
因子编号  因子名称  因子分数  标准分数  等级分数
0  总均分        2.70            2
1  强迫症状       2.66            2
2  偏执         1.83            1
3  敌对         2.33            2
4  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  2.83            2
5  抑郁         3.16            3
6  焦虑         3.00            3
7  学习压力       3.50            3
8  适应不良       2.16            2
9  情绪不平衡      2.33            2
10  心理不平衡      3.16            3
 分数等级说明: 1 正常,2 轻度,3 中度,4 较重,5 严重。

5、自我意识测验结果:
咨询者在五分钟内给出了如下一些答案:(1)我是警察,(2)我是厨师,(3)我是教师,(4)我是局长,(5)我是主席,(6)我是店员,(7)我是经理,(8)我是校长,(9)我是清洁工,(10)我是消防员,(11)我是警犬训练师,(12)我是特警,(13)我是医生,(14)我是院长,(15)我是工人,(16)我是农民,(17)我是司机,(18)我是飞行员,(19)我是工程师,(20)我是花艺工人,(21)我是理发师,(22)我是军人,(23)我是运动员,(24)我是邮递员,(25)我是小贩,(26)我是修车工,(27)我是保安,(28)我是保镖,(29)我是志愿者,(30)我是销售人员。

二、主诉

  XXX称,“自己现在对什么都没兴趣,就连以前最爱玩的游戏现在都不想玩了”;如果说有最想做的事情就是“睡觉”,“总是想睡觉,严重的时候站着就能睡着”;“觉得现在和以前比较自己长大了不少,不太爱玩儿”,长大的表现就是“不像以前那么爱笑了,因为怕笑多了脸上会长出很多的皱纹”,“在自己的脑子里总会有一些自己不想的问题出现”,“自己将来最想从事的职业是特警、警犬训练师和飞行员”;“现在自己也比较想学习,但总是学不进去,很紧张、郁闷。,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母亲主诉:最近一个多月来,孩子学习成绩急速下滑,精神状态也不太好,想带他去北大六院进行心理咨询,认为这孩子现在的心理有问题,特别的拧,并且爱发脾气,可能是因为前一段时间自己比较喜欢的女孩现在不和他好了,因此,这段时间的情绪状态不好。另外,该咨询者的母亲认为,孩子目前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爸爸,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造成的。

  爷爷认为:造成这个孩子目前这种心理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好的结果,这个孩子一直比较听话,但是父母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却十分较真,使得孩子无所适从,爷爷认为孩子虽然比较听自己的话,但是有爸爸妈妈教育自己也不太好多说什么,以免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

四、评估与诊断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属于中等;个性比较内向、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水平,存在轻度的心理问题。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问题持续的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和躯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族历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该咨询者具有精神障碍的可能,例如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早发精神分裂症、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主要问题是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较低和学习适应性不良而导致的一般情绪和行为问题。

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有中度焦虑情绪。
2.有轻微的强迫性表现。
3.有中等程度的抑郁症状。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结果,与求助者和同家长协商之后,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减少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和学习效率。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增强其学习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掌握保持健康心态的知识和技巧。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现实疗法、认知情绪治疗和行为治疗。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属于学习适应性不良,引起负性情绪体验过多,而导致的情绪情感障碍,加之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较低,智力水平一般,自我坚持、约束的能力又较低,以及长期的溺爱式的家庭教育方式,导致这位咨询者学习成绩的下降,同时到了初三阶段学习压力陡然增加,因此,就导致了一系列负性情绪体验和强迫行为的产生。而这一系列的不良情绪反应模式,都是在其成长经历的背景下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习得和形成的。

  这其中无论是情绪的变化,还是行为的异常,也都同样存在着个体社会认知的偏差和不合理等因素。而行为的不断重复和强化,反过来又会加剧认知和个性的偏离,再加上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环境等不利因素又起到加重和催化的作用。如果不及时采用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加以矫正,求助者将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另外,求助者目前的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还有他现在你所处的特定年龄阶段,都比较适于采用如上咨询方法。

2.双方权利和义务

咨询过程中,求助者及其监护人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
(1)求助者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咨询师;
(2)对咨询进程不满意可要求更换咨询师;
(3)对咨询方案、咨询时间的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咨询时间等方面的规则;
(3)求助者应尊重咨询师,按照预约时间不失约、不迟到,如有特殊情况提前通知咨询师。
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权利和义务:
(1) 热爱本职工作,坚定为社会做奉献的信念,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自身素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与求助者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
(2) 心理咨询师不得因求助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国籍、宗教信仰、价值观等任何方面的因素歧视求助者;
(3) 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关系建立之前,必须让求助者了解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特点、这一工作可能的局限以及求助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4) 心理咨询师在对求助者进行工作时,应与求助者对工作的重点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必要时(如采用某些疗法)应与求助者达成书面协议;
(5) 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不得产生和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尽量避免双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友、同事建立咨询关系),更不得利用求助者对咨询师的信任谋取私利,尤其不得对异性有非礼的言行;
(6) 当心理咨询师认为自己不适合对某个求助者进行咨询时,应向求助者做出明确的说明,并且应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将其介绍给另一位合适的心理咨询师或医师;
(7) 心理咨询师始终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3.咨询时间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1.5小时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一)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二)心理帮助阶段;
(三)结束与巩固阶段。

具体咨询过程:
第1次2008年9月21日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确定主要问题;
4.探寻改变意愿;
5.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会谈、心理测验
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做艾森克人格问卷少年式、症状自评量表、瑞文推理测验标准型、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自我意识测验,同时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3.确定咨询目标。
4.与孩子交谈,收集临床资料,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5.将测验结果反馈给父母及孩子,并做出初步问题分析,让父母与孩子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6.布置咨询作业:
(1)同父母一道分析,目前情绪不好的主要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2)每天和父母一道总结一天的活动情况,做得好地要及时肯定,做不到的地方要找出原因和解决的方法。

第2次 2008年9月28日
目的:
1.加深咨询关系;
2.重点寻找提高学习效率的应对策略;
3.学习合理地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
方法:
会谈、行为契约法
过程:
1.行为契约法:考虑到该咨询者由于在小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现在的学习效率不高,因此,与咨询者和学生商量特制定如下契约:
(1)根据实际需要请家教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只要请了家教就要无条件地坚持。
(2)每天不会的知识一定要主动向老师请教,家长和我及时督促检查。
(3)自觉完成每天的作业,由家长每天检查。
(4)每天做课后练习。
①语文基础知识一篇。
②英语阅读和完型各一篇。
③每天做一篇数学三年中考或者五年模拟。
(5)与孩子一道商量调节自己情绪的有效方法。
2.布置咨询作业:
(1)父母每天检查孩子契约的完成情况,并制定奖励的办法。
(2)父亲每天陪着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三十分钟左右。

八、阶段咨询效果评估

  由于笔者刚刚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对这为咨询者的心理咨询次数只有两次,所以,只能作以阶段性的总结评估。

1.求助者及家长的评价:
  “感觉现在自己的心情轻松、愉快多了”;“能按约定的计划完成任务”;“能主动问老师的问题了”。
2.咨询师的评估:
  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的咨询者通过这两次咨询之后的情绪状态和学习状态都有所改变。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2005年8月。
(2)朱月龙,心理健康——细说心理疾病,北京:海潮出版社出版,2007年5月。
(3)孙云晓,和孩子一起成长,杭州:浙江少儿出版社,2007年2月1日。
(4)李子勋,陪孩子长大,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01月。
(5)赵国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郑州:海燕出版社,2001 年5月。
(6)葛为群,浅谈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6月。
(7)李粤、张旭东:青少年心理咨询策略探析。中国青年研究,11/2007。
(8)郭峰、郭成、李西营: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成年人心理咨询的比较,中国临床康复。 第9卷第32期,2005年8月28日出版,第172页。
(9)刘侃,258例青少年心理咨询情况分析,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2007年第26卷第3期。
(10)任丽云,现实疗法在青少年心理咨询与辅导中的应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11)李玲,张智,发展研究中的群体社会化过程——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的新视角。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3月第21卷第2期。
(12)雷耀中,1299名青少年心理咨询情况分析,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第16卷第4期。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工作压力导致焦虑抑郁的心理咨询案例
工作压力导致焦虑抑郁
偷窃癖的心理咨询案例
偷窃癖的心理咨询案例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