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理咨询 > 心理咨询案例

大学人际交往和学习适应不良的心理咨询案例

时间:2025-02-27 20:18:16  来源:  作者:

本文通过对一例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的案例进行研究,探索、解释与分析,明确了其原因及发展过程,并结合咨询全过程,运用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对求助者在大学学习期间的学习及交往适应的不良等问题进行心理方面的帮助和指导,促使其认知、行为、情绪方面逐渐改善,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一般资料

  徐某,男,19周岁,北京某大学一年级学生,独子。身高1.75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史。父为普通机关干部,母亲为事业单位干部,父母均为大专毕业。家庭和睦,无老人同住。无家族精神病史。

  徐某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文化程度较高,均有自己的工作与事业,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由于工作忙,父母无暇照顾,将李某送至外公、外婆家抚养,每周末或到外公外婆家看望,直到上小学后与父母同住。因此与外公、外婆感情较深,与父母感情较淡。上学后,父母对其期望较高,要求较严格,经常督促其学习。加之其天资聪明,学习成绩优秀,顺利考上了重点中学。在学校期间,由于学习成绩好,徐某得到了老师们的喜爱,曾推荐他做学校的学生干部。但由于徐某从小生跟外公、外婆的活环境相对简单,很少与同年的小朋友交流,特别是回到父母身边上小学后,身边的同学们大都因在一起上幼儿园互相熟悉,已经形成了朋友圈,徐某更加内向,不善交际。担任学生干部期间,由于高考压力,也只是埋头学习,没做什么工作。

  高三毕业,徐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一所父母帮他选定的大学。由于入学时成绩优秀,又有过学生干部经历,被老师选任为班长。但由于进入大学后,突然离开父母的控制,所学的知识量增大,同时,担任班长后又有大量的学生工作任务,因此无法协调工作、学习与娱乐的关系。加之其习惯于被老师集中式管理,不能自主学习,没有很好地利用业余时间消化老师课堂上的大量知识,导致学习状态一直不好,直到最后听不懂老师所讲内容。同时,因为缺乏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往往学中学老师管学生的样子,以班长的身份把老师布置的任务生硬地转达给同学,部分同学指责他是老师的枪手,同学关系不断较差,没有朋友。第一学期末,考试有两科不及格,根据学院规定,他必须辞去学生干部职务。因此,心理压力特别大,觉得对不起老师的信任,认为同学都看不起自己,更害怕父母知道后进行严厉地责备,总觉得自己已经成为了一名坏学生,人生就从此断送掉了。因此新学期开学后经常失眠,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主诉:睡眠不好,焦虑烦躁,学习效率1个月。
  个人陈述:进入大学以来自己学习一落千丈,学什么都很吃力,学期末还有两门课程不及格。另外,与同学的关系也越来越差,自己做的好多事都是老师交待的,可同学们都不配合他,甚至讨厌他,到后来,连老师都不再表扬自己了。特别是第二学期开学后面临补考的压力,以及即将辞去班长职务的难堪,和同学们的冷漠等,心情异常烦躁,失眠,没食欲,浑身无力,注意力不集中,没心情学习,每天躲在角落里盯著书本发呆,一个字也看不进去,有虚脱的感觉。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算了,或是到社会上一个没人认识自己的地方去流浪,再也不要见到所有认识的人。

三、观察与他人反映

  1、咨询师观察结果:徐某衣着整洁,举止得体,谈吐正常,情绪低落,面色萎靡,眼神中略有怯意,不主动说话,经常盯着桌角,偶尔双手用力揉搓。情绪波动较大,时而面色通红,时而又显得悲观绝望。但讲话条理清晰,谈吐正常。

  2、同学反映:徐某入学之初,忙于从事学生干部工作,未对学习引起重视,别人学习的时候,他经常策划学生活动。当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时发现学习跟不上来,感到非常着急,想凭自己的聪明尽快追上来。可事与愿违,此时才发现大学课程很难。另外,他在从事班级工作时经常拿老师压人,不愿跟别人商量,独断专行,导致很多同学不喜欢他。后来他在学习上受阻后,脾气逐渐变坏,经常跟同学发生冲突。特别是第一学期临近考试和一个月和新学期开始,更加严重。

四、评估与诊断


 根据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内向,情绪低落,不能适应大学生活,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及与同学关系紧张而焦虑。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主动就医,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典型心理异常症状及特异行为,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即排除心理异常。求助者学习受挫,人际关系不良,持续将近2个月,至使学习效率、生活质量下降,但其还能基本维持正常,未出现泛化,排除心理健康。

诊断: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是非病理性的情绪反应,属于心理问题范畴,是一般心理问题。
问题主要表现:
1、学习适应不良;
2、人际交往不良,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好;
3、无法处理学习与人际交往问题后引发的焦虑情绪;
4、乱缺少学习方法、人际交往方面的指导;
5、由情绪引发的生活紊乱,躯体不适。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①学会自我放松的方法。②调理生活规律,改善睡眠、饮食等躯体不适症状。③改变认知,减少焦虑,避免逃避行为。④帮助其探寻增强学习兴趣,寻找学习和工作方法,减少同学间的冲突。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①改善求助者在对大学生活的不良认知;②改善求助者的人际关系;③帮助求助者建立大学中的目标,培养自己的自信心。④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协助其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接纳他人,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
  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会与周围环境互相影响和支配,在人的行为与环境的长期相互作用中,通过学习过程逐渐形成每个人不同的特定习惯或行为模式,其中一些人可能获得一些不利于个人生存发展的不适行为或不良行为习惯,并给个体带来极大烦恼或痛苦。这些过分的生理、情绪、行为反应都是其不良的社会适应模式所直接导致的,而这些不良的社会适应模式都是在其成长经历背景下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习得形成的,并非偶然。

  按行为理论解释,求助者主要存在由学习及人际交往不良引起的焦虑。其焦虑情绪是在特定的情境激发下,受个体的认知评价能力,个性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防御为主要特征,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一般情况下,由学习、人际交往产生适当的焦虑是正常的,但过度的焦虑并且出现了较严重的情绪、生理、行为反应,这就是有心理问题了。

  求助者中小学阶段长期形成的学习、生活及交往等方面的行为模式不利于其个人适应大学生活,即不利于其个人生存发展,因此给其带来了极大烦恼与痛苦,引发了过度的情绪、生理、行为的变化,如烦躁,易怒,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这些变化的引起有着个体社会认知偏差和不合理等原因,而部分行为的不断强化,又作用于认知和个性的偏离。另外,与同学间的交往不利等,这些社会因素的影响,都催化和加重了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形成。

  因此可以设计某些特殊情境和专门程序,改变求助者的不良认知,清除反常行为,并帮助其训练形成适宜的行为反应。同时,通过调整认知结构,共同引起心理状态的变化。所以应采取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方法来帮助求助者矫治心理问题。另外,求助者心理问题属一般心理问题,也比较适用于上述咨询原理与方法。

2、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咨询过程中,求助者及其监护人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
(1)求助者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咨询师;
(2)对咨询进程不满意可要求更换咨询师;
(3)对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的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等方面的规则;
(3)求助者应尊重咨询师,按照预约时间不失约、不迟到,如有特殊情况提前通知咨询师。
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权利和义务:
(1)热爱本职工作,坚定为社会做奉献的信念,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自身素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与求助者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

(2)心理咨询师不得因求助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国籍、宗教信仰、价值观等任何方面的因素歧视求助者。
(3)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关系建立之前,必须让求助者了解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特点、这一工作可能的局限以及求助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4)心理咨询师在对求助者进行工作时,应与求助者对工作的重点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必要时(如采用某些疗法)应与求助者达成书面协议;
(5)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不得产生和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尽量避免双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友、同事建立咨询关系),更不得利用求助者对咨询师的信任谋取私利,尤其不得对异性有非礼的言行;
(6)当心理咨询师认为自己不适合对某个求助者进行咨询时,应向求助者做出明确的说明,并且应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将其介绍给另一位合适的心理咨询师或医师;
(7)心理咨询师始终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1小时


七、咨询过程

咨询大致分为三阶段:
(一)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二)心理帮助阶段;
(三)结束与巩固阶段。

具体咨询过程如下:
(一)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第一次咨询    2008年3月4日
目的:
①了解基本情况(包括人口学资料);②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③确定求助者主要心理问题;④探寻求助者的改变意愿;⑤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会谈法
过程:
①填写登记表,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了解求助者基本情况;
②与求助者及其同学进行谈话,了解其基本情况,收集求助者资料;
③探寻求助者主要心理问题及改变意愿;
④进行咨询分析;
⑤布置作业:思考什么是自己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心理帮助阶段
第二次咨询    2008年3月11日
目的:
①加深信任关系;②确定求助者智力水平、心理健康状态;③学会放松训练;④准确的找到引起不适行为的原因,明确错误认知,缓解焦虑情绪。
方法:会谈、心理测验、行为治疗(系统脱敏疗法)、认知行为治疗(认知矫正)。
过程:
①反馈上次咨询的作业,求助者认为自己首先必须解决学习问题,如果学习一下子突然不吃力了,特别是抹去这段不及格的经历,自己的生活还有可以恢复到中学阶段的状态;
②求助者做韦氏成人智力测验、焦虑自评测验(SAS),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并结合初步印象给予初步分析,明确其没有智力问题,确立其能够学好大学知识的信心,同时通过简单的说明,让求助者学会自己衡量焦虑程度;
③利用会谈法,帮助求助者寻找焦虑引起的原因,启发求助者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良认知;
④放松训练,让求助者坐靠在沙发上,全身各部都处于舒适的位置,此方法可让求助者在咨询师的指导下进行放松;
⑤布置作业:
a.回家后做放松训练,争取达到全身完全放松,并运用自如;
b.寻找3个考试不及格,但最后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的高年级同学的例子;
c.寻找一种自认为适当的学习方法和规律,坚持执行。

第三次咨询    2008年 3月25日
目的:
1、脱敏治疗的实施;
2、领会不良认知给自己的心理、行为造成的不良影响,改进学习方法;
3、增强自信心,多与同学进行交流。
方法:
行为治疗(想象系统脱敏)认知行为疗法(认知矫正)
过程:
①反馈上次咨询作业:完成顺利,能够巩固放松训练;同时找到了很多优秀的学长有过不及格的经历;目前正在按自己的方法坚持学习,还未见到明显的效果。
②启发求助者认识不良认知与自己心理问题的关系,鼓励求助者在坚持自己的学习方法的同时,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③增加自信心,每天上自习课的时间逐渐增加,每次都在内心鼓励自己;
④加强与同学们的沟通,多听听别人,特别是老师的意见,了解别人在学习方面的看法;
⑤布置作业:
a.巩固并不断改善学习方法与策略;
b.每天找出自己的优点与微小进步增强自信心;
c.尝试与同学沟通。

第四次咨询   2008年4月1日
目的:

①巩固咨询效果
②调控焦虑情绪
方法:
谈话法、行为疗法(现实系统脱敏);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自控法即SWAP① 技术)。
过程:
①反馈上次咨询作业,评价其完成情况;
②肯定其学习能力,对求助者的进步和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表扬,增加其自信心;
③学习认知自控法;
④布置作业:
a.回家继续巩固以前的咨询与训练成果;
b.在学校里与老师和同学讨论大学学习的方法、对课程难易程度的认识;

(三)结束与巩固阶段
第五次咨询   2008年4月10日
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
2、结束咨询
方法:谈话法
过程:
①反馈上次咨询作业,并评价作业完成情况;
②鼓励其坚持学习,继续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③基本结束咨询,加强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自我放松的方法在学习、生活中要应用自如;
④进一步加强与同学间沟通和交往,寻找老师的指导与同学的帮助。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的评价:“现在好多了,自从我硬着头皮跟别人接近后,别人对我的态度好多了,而且还会有同学教我学习方法呢。”“学习目前进展还不太大,因为需要慢慢补以前的知识,不过方法好象对头了,能看进去书的内容,通过预习和复习,也都基本能听懂老师讲的东西了。”“其实我的问题主要是学习,学习要是还有希望搞上去,我就有信心多了。”“会放松训练真好,现在我不光不爱烦躁易怒了,连遇到生气的事都能通过自我放松挺来来。”“失眠、食欲不振和虚脱都是心情不好闹的,现在心情好多了,啥问题都没了,又跟以前一样。”

  2、同学评价:“徐某性格突然开朗了,爱跟同学交流,也不那么爱生气了,学习也进步了。”“整个人精神多了。”

  3、心理测验结果:SAS测验结果:总粗分30,
  测验表明:求助者的焦虑程度是显著减轻,并恢复到了临界值以下的的正常水平,由此认定咨询效果显著。

  4、咨询师评估:一个半月后,通过谈话及向其他同学了解,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目标:学习焦虑程度大大降低,自我放松技术能在生活中应用自如,保证了各项生理指标正常,失眠、烦躁、易怒、食欲不振、浑身无力、注意力不集中以及虚脱感等症状不再出现,端正了不良认知,(即错误的学习观和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与人沟通能力也得到了增强。咨询过程比较完整,对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的步骤与技术应用的较为妥当。

参考文献:

1. 张亚林着《行为疗法》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44页。
2. 徐俊冕、季建林箸《认知心理治疗》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164页。
3. 钱铭怡主编 《心理治疗》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62~165页。
4.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编写的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民族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工作压力导致焦虑抑郁的心理咨询案例
工作压力导致焦虑抑郁
偷窃癖的心理咨询案例
偷窃癖的心理咨询案例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