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目前中学德育工作的现状,面对中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作者从中学生狭隘心理的具体表现,形成狭隘心理的具体原因,以及如何打开狭隘闭锁心扉等方面进行浅析,以求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有所帮助。
当代中学生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教育环境、年龄、阅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人形成了狭隘的心理特点。这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他们的正常的学习和交往,成为其身心发展的障碍。并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行为,给中学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所以,如何认识中学生的狭隘心理及找到开启其心扉的钥匙,是十分重要的。
一、中学生狭隘心理的具体表现
1、思想狭隘,认识偏激。由于中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学习紧张和社会接触的机会较少,所以形成的认知能力弱,很容易出现认知上的片面性,看问题出现绝对化和极端化的倾向。而且一旦认知产生,就固执己见,不能容人,导致情绪上的冲动和行为上的莽撞。往往把攻击对象:指向自己,出现自卑、自伤行为;指向家人,出现家庭不和睦,离家出走;指向同学,出现拉帮结伙,打架斗殴等行为。
2、行为狭隘,交往面窄。心理狭隘的人,往往惟我独尊,固执己见,时时从自身利益出发,导致交际圈大大缩小, 从而受到孤独、寂寞、空虚的困扰,形成闭锁的心理状态,感受不到人间温暖和生活的美好、学习的快乐,看到的是世态炎凉、生活的枯燥无味和学习的沉重压力。
长此下去,必然会形成自负、嫉妒、孤僻、猜疑等认知性格,以此支配自己的行为,必会更加偏激,最终导致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产生。
二、形成狭隘心理的原因
中学生狭隘心理的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后天产生的。
第一,生活环境的影响。人与环境交流的越多越广泛,人的开放程度越大,心胸就越开阔。如果生活在一个封闭狭小的空间里,往往会塑造出狭窄的心胸,形成偏激的认知。今天的中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很早就开始进行超越孩子承受能力的教育。如上音乐班、绘画班,背诗歌、学外语等过重的压力,使孩子失去了天真烂漫的个性和敞开胸怀接受大自然的机会,缺乏同龄间的嬉戏,再加上爷爷、奶奶和父母的宠爱,就很难培养出谦让、爱人的优良品质。
进入学校后,在父母“殷切希望”和老师的不断教诲的双重压力下,孩子眼中只看到“分数”、“第一名”、“三好学生”等,为获取这些荣誉和成绩,经常放弃一切有益的活动,放弃相互帮助,为登上象牙塔而放弃一切。而努力失败,又容易形成妒忌、不正当竞争、自卑、自伤等性格,稍不如意即暴躁易怒,带有强烈的神经质特点。
第二,家长的性格和教养方式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性格、爱好、习惯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和孩子的性格起着奠基作用。所以自私自利、心胸狭隘的家长,是不可能培养出性格开朗、与人为善的孩子。现实社会中,有许多孩子的性格完全是父母性格的翻版。
第三,学生个人认知上的挫折经历影响。中学生由于自身的知识阅历、认知能力的限制,以及生活环境优越的影响,使其缺乏社会生活锻炼、独立思考和计划安排能力,遇到问题想象简单,会带来失败和挫折。认识的偏激往往会无限夸大失败和后果,形成“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态,从而做到心理紧张、狭隘偏激。
三、如何打开狭隘闭锁的心扉
中学生狭隘闭锁心理的形成有家庭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刺激,但我们不能让历史倒转,只能抓住现实情况,力求纠正和克服。
(一)为什么要打开学生闭锁的心扉呢?
首先,善于打开学生闭锁心扉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作为教师只有深入了解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他们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
其次,打开学生闭锁的心扉还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推动力。对学生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对学生的了解也推动教师不断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第三,善于打开学生闭锁的心扉也是教育者的一项基本功。作为教育者要通过与学生的长期共同生活,观察了解,才能认识其内心世界。
(二)要想打开中学生狭隘闭锁的心扉,教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总的来说,教师必须具备完善的人格特征。德育教育的最高追求是要使人具有完美的人格。因此,教师站在讲台上,从头到脚都是教材,教师的言谈举止、仪表风范,自然会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1、教育工作者要有充满朝气的时代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育观念上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要广博,是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教师既是所教学科的“专家”,又是具有广博文化修养的“杂家”,也是一个品德高尚、敬业爱岗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教育工作者要有较强的自制力、刚毅力,及善解人意、与人热情友好的交往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还应有较强的情绪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激励的能力。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情绪,要有维系班级、学校人际关系的能力,才能使班级、学校成为一个有战斗力的、有凝聚力的、有感召力的集体。
3、教育工作者要有敏锐、灵活的思维品质。教师要善于恰当的调节各种矛盾,因为我们的对象是几十个品质各异、不断变化的中学生。
(三)、打开中学生狭隘心扉的方法
1、慈爱、信任、耐心是启开学生心扉的钥匙
爱是师生交流的纽带,是促进学生转化的基石,是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所以老师的爱就是润物的细雨,这是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因为对学生的爱,可以激发出教师在工作中无穷的力量,而且爱能缩短师生间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
对学生还要以“信任”为源,因为信任、自尊可以使学生树立信心,在学习和思想上取得进步。而且信任也是一种情感投资,尤其是对后进生。
同时对学生一定要有耐心,坚持疏导的原则,当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要端正出发点、明确立足点、抓住根本点,从而才能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
2、宽容学生,是教育的艺术
教育中的宽容,是指在严格要求的前提下,给学生创造宽松的理空间,给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时间。宽容的度量,宽容的艺术也是教育的艺术。
青少年学生自尊心极强,要面子,所以对其所犯错误往往不宜公开批评,而用把握住时间,在时间上宽容学生;也要允许学生讲条件,给其改正错误的机会;同时态度上也要控制情绪,以“大人不计小人过”的气度在态度上宽容学生;当然在处理上更要宽容。
3、寻找教育与需要的结合点
了解并分析当代中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完善自我,把学生的需求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开阔视野,敞开心扉,面对现实。
4、发现学生心灵上的闪光点
学生心灵上的闪光点,是促使学生进步和开放的积极因素。毛主席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科学的分析,这样才能在复杂的情况下,教育学生。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