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理咨询 > 心理咨询

不要把孩子骂笨了

时间:2025-02-27 20:30:37  来源:  作者:
早在没有产品标示的年代,曾有一家商誉还算不错的食品公司,不慎发生因质量管理上的疏忽而导致顾客埋怨的新闻事件。此时,纵使该公司同类的其他产品绝对卫生可靠,也会将在大众“少买为妙”的心理下变得滞销。滞销过久,食品不再“美味”“可口”了,甚至连“卫生”都有问题,另一些顾客又不幸买到了它,抱怨之声再起,如此恶性循环下去,那个商标终将和“不洁”、“难吃”等字眼联结在一起,成为大家公认的不良产品。
   在学校里,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我观念的形成过程也是如此。例如:有一位学生因为一道数学题搞不清楚,老师不经意地骂了一声:“真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如果这位学生的智力还算高,且自认为聪明,这句话可能很快就会在他脑海中消失。如果换上一位本来就很难确定自己是聪明还是愚笨的孩子,听了这句话或许会想:“唔,数学确实令我头疼,或许我真不如别人。”因此,解决数学问题的信心降低了,畏惧数学的情绪增加了。第二次出错时,老师又冒出一句:“真笨,这题比上一题还简单呢!”久而久之,那个孩子遇到数学问题时就会想:反正我很笨,一定不会算的。老师也认为:反正那位学生笨透了,听不听课都无所谓,只要乖乖坐在那儿,不捣蛋就行了。就这样,一位“笨”学生,被那位老师不经意地制造成功了。此后纵使换了老师,“笨”的标志也难以去除。
   罗森塞(Rosenthal)曾经用十二位心理系的学生做实验,要学生训练老鼠跑迷津,每人随机分配五只学习能力差不多的老鼠。实验前他对其中六人宣称,他们的老鼠是由学习迷津能力优异的老鼠代代相传所生的,而告诉另外六位学生,它们的老鼠学习能力低劣。实验结果发现:被指称有较高潜力的老鼠确有较好的成绩,被指称为笨老鼠的进步很少,且待在迷津的起点,不肯起步。实验后,主试者请这十二位学生填答调查问卷,发现聪明老鼠组的学生较笨老鼠组的学生更喜欢它们训练的老鼠,对老鼠更温和,更热心,而且很少责骂;反之,另外六位学生,则经常对老鼠唠叨、抱怨、大吼大叫。
   以上这个例子,是心理学上的比马龙效应(Pygmalion-Effect)所导致的结果。此效应的大意是说:当你把学生看成“马”或看成“龙”时,他就会生龙活虎般地如你所期望;如果你把学生比做“蛇”或“泥鳅”,他也会如预言般应验你的观点。
   新到任的教师,常借助学生资料卡的评语来认识学生,依照“比马龙效应”,这样做常是“不幸”的延续。本来若不看这些资料,第一次与学生接触时,学生在教师心中应如一张张白纸,毫无污点。可是当他看了这些资料后,就会暗暗在学生额头上贴上五颜六色的标志:有“资质鲁钝”的,有“品学兼优”的,有“懒惰成性”的……“唔!李大牛开学第一天就动手打人,数据卡上的评语说的没错,以后应付他得当心点儿……”“王小英聪明乖巧,难怪讨人喜欢……”长此下去,“好”学生如锦上添花般备受关爱和谅解,“坏”学生却落井下石般一次比一次接受更严厉的惩罚。没多久,本来“浑沌不清”的学生状况,就“天地剖判”般符合教师的看法了。学期结束,轮到这位教师下评语时,如果他不小心,又自然而然地把那些不好的标志深深烙在“坏学生”的身上,年复一年,这些“坏”学生除非遇到“贵人”,否则,他们必将在“比马龙效应”的阴影下永难翻身了。
   要减少“比马龙效应”的负面影响,教师们面对学生时,除了要付出更大的爱心和耐心外,更应该谨言慎行。下面几点,或可供参考。
   一、不要以差异的眼光看学生。纵然学生在学习方面或人格发展上有个别差异,而教学的目标正是要减少那些差异,使有特殊困难的学生能早日适应正常的生活环境。
   二、多发现学生的优点,加以鼓励。
   三、批评学生的过错时应针对过错行为的本身,而不是否定他整个人。处罚学生,并不是因为讨厌他,而是不喜欢他所做出的行为。
   四、用接纳的态度去了解学生的困难,避免对学生的过失行为草草地下定论。
   五、不要给学生随意贴标签。骂学生“笨”,除了伤其自尊外,对“笨”行为的改善并没有实际的帮助。
   常说教学是一种艺术。艺术家能化腐朽为神奇,教师也可以把“诱乖戾为贤良”、“化鲁钝为优秀”视作一项艺术创作。要达到这个境界,首先应该抛开成见和歧视,用公平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对那些先天不良或后天失调的孩子,更应有“扶他一把”的救溺精神,使他们有自我充分发展的机会。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