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理咨询 > 心理咨询案例

精神分析入门

时间:2025-05-30 09:50:27  来源:  作者:

    同时,小男孩对母亲也有性的感觉。但他知道这是一种"坏"的感觉时,他一定会隐藏它。于是孩子的潜意识里有了会被察觉,被处罚的恐惧。这个恐惧也许就是阉割情结所造成的一个推力。
    这种情结根源于早年生活。生活发现他的性器官而极为重视它,这种现象,对他日后人格和性态度的发展影响颇钜。
    这种感觉往往潜伏在某些个人对女人怀有伤害态度的男人的人格上。他们畏惧女人,认为她们是永远的诱惑者,会引诱他走上一条充满恐怖的责罚道路。于是他轻视(甚至憎恨)女人。这就是男人寡居或同性恋的原因;也是许多男人婚姻上有困难的原因。
    女人也可能受到阉割情结的困扰。女孩子在出生后不久,就发现他的身体构造与男孩子显然不同。这种察觉刺激她产生强烈的潜意识反应。她觉得受了骗,他感到身上有某个重要部分被偷掉了,而错不在她;因此她也许会抱怨母亲不该这样子剩下她。于是他们之间可能会产生一段生活上的摩擦。而这种损失感也许多多少少会影响她的一生。
    当一个女人具有这种感觉时,她会认为女人在社会上只占着次要的地位,她厌恶自己不幸被升为女儿身,于是她对男人,对生命,以及对自己的态度,都可能被强烈的阉割感干涂上许多色彩。

19.什么是"生命本能"(libe instinct)?
    按照弗洛伊德晚年发展的一套理论,每个人只有两种基本的本能。他把其中之一叫做生命本能,而另一种命名为死亡本能。这两种冲动的目标和欲望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弗洛伊德又给生命本能取名为厄洛斯(The Eros)--希腊爱神之名,相当于罗马神话中的丘比特(Cupid)。它直接被包含在"原欲"里(见上述"什么叫原欲?"一节),它是每个人身上的创造力量和肯定力量。它也包括所有自足和自卫的欲望。
    生命本能一如其名是个人力量的来源,它坚强地袒护生命和代表生命的每件事物。
    我们时常读到一些不平凡的英雄事迹,这些英雄竟然能在看似绝望的情况下坚持抵抗,而获得最后的胜利。有些人半疯狂地在沙漠里流浪了几个星期而遇救;有些人躺在木排里又渴又饥,却能在太平洋上漂流一个多月不死;有些人说到残酷的刑罚后依然活着,这些都是生命本能发挥力量的戏剧化的例子。它也常表现在我们的快乐、野心、亲人感、爱、乐观主义以及生活的其他方面,只不过这些时候的表现比较不明显罢了。
   
20.什么是"死亡本能"(the death  instinct)
    按照弗洛伊德的主张,死亡本能的学说是多数人特别难以接受或了解的。这种学说认为每个人的身上有一种趋向毁灭和侵略的本能冲动。而这冲动起初是朝着我们自己本身而发的。
    与这个冲动相对的是生命本能。后者的最初目标是自卫和自足,而本质上是创造性的一股力量。
    弗洛伊德认为这个死亡的本能设定要使人走向死亡,因为那里才有真正的平静。只有在死亡这个最后的休息痢,个人才有希望完全解除紧张和挣扎。
    这个自毁的冲动(还是按着弗洛伊德看法)受生命本能的压抑而减弱,或改转了方向。不过有时候生命本能失去这种力量,这时死亡本能可能借着"自杀"方式表现出来了。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Hamlet)剧本里有段台词是以"生存还是毁灭(To be,or not to be)......"开头的。这里他提出了许多理由,说明为什么死亡对人类具有吸引力。他也提出了为什么结果也许又不那么吸引人的一些道理。哈姆雷特王子对"不想寻死"所提出的理由,是那紧护着生命并且保卫着它的生命本能。
    生命本能迫使死亡本能以各种形式伪装起来。例如:向前头提到的那自毁的愿望,是如此地无法抗拒而使得一个人不能不自杀。否则,这个人顶多只可能成为一个被虐待者,一个享受自己身心痛苦的人罢了。它或许也可能把所有"毁灭能"的方向转向外界,而成为侵略性的人、虐待狂的人,甚至也许是个谋杀者。
    在同样的压力下,其他的人可能就沉溺于酒或药物中,也可能变得时常容易发生意外。甚至于一个人不能坚守工作,可能正是表现这种压力的巧妙形式呢!如果要提提一般的似乎与此无关的表现方式,咬指甲的习惯就是一个。
    一般人都承认死亡在某种状况下是诱人的。比如说在一个人有绝症缠身时,但若是要说服人们相信在普通情况下死亡也一样地吸引人(即使不这样明显)可不易了。不过在弗洛伊德提到死亡本能以前,早有一些人谈论到死亡的诱惑了。例如,
      
    莎士比亚说:
        死的震击似爱人的撮挟
        它伤害着  也被欲求着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1607年)
                         (Antony & Cleopatra)
    约翰*济慈(John keats)说:
        我在黑暗中谛听多少次;
        几乎爱上了安逸的死亡;
        在诗思里;轻呼他的好名,
        求他把我一息带往天上;
        如今死去似乎最为富丽,
        在午夜里溘然魂离人间......
                     (《夜莺的颂歌》,1819)
                         (Ode to a nightingate)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