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1885年9月15日出生于德国汉堡附近一个名叫卡伦·丹尼森的小村庄。父亲是挪威人,任远洋轮船长,是一个笃信宗教而沉默寡言的人。母亲是荷兰人,是一个泼辣、富有魅力、态度豪放的女性。父亲比母亲大17岁。在霍妮的回忆中,父亲是一个可怕的人物,他看不起她,认为她外貌丑陋,天资愚笨。同样,她感到母亲偏爱哥哥,对她十分冷落。霍妮12岁时,因为治病而对医生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她就萌发了当一名医生的决心。父亲对她的这一想法极力反对,以致她的母亲为此同丈夫分手。19O9年,24岁的霍妮与柏林的一位律师结了婚,婚后生了3个孩子。1926年离婚。
1913年,霍妮获得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14~1918年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接受精神分析训练。32岁时,成为一名精神分析医生。1918~1932年间,她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此外还创办了一家私人诊所。在这段时间里,她由于对S.弗洛伊德关于女性性欲的看法表示不满而离开弗洛伊德的正统学说,并在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大多是关于女性问题和不同意弗洛伊德观点的文章。1932年,她受F.亚历山大的邀请赴美,担任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副所长。两年后,她迁居纽约,在那里创办了一所私人医院,并在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培训精神分析医生。随着她与弗洛伊德正统理论分歧的增大,促使她与弗洛伊德派决裂,退出了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创建了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并亲任所长,直到1952年9月14日逝世。
霍妮曾接受过弗洛伊德正统理论的训练。还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时,她就受到当时两位著名的弗洛伊德派精神分析者K.亚伯拉罕和H.萨克斯的精神分析训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霍妮发现弗洛伊德的理论越来越不适应临床实践。她同其他一些社会分析学家如此阿德勒、弗罗姆、斯塔克、沙利文等人一样,虽然也继承和保持了弗洛伊德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压抑、抗拒、移情、自由联想等,但她极力反对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和把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她认为弗洛伊德理论所反映的是另一国度和另一时代的情况。这种理论不适应美国人在大萧条时期碰到的问题。对于在这种特殊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各种问题来说,性欲仅仅是次要的问题。人们并非为性欲问题,而是为失业、无钱付房租、无钱买食品、无钱支付子女必要的医疗保健费等问题忧心忡仲。有鉴于此,她强调社会和环境条件在形成人格方面的重要性。
在她1937年发表的第一部著作《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中,她强调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基本焦虑。儿童的这种感觉是?quot;潜在地改意的世界里孤独无助"而产生的,因此不是遗传的,而是由于我们文化和教育的产物。这样的焦虑是以后人格障碍的主要原因。由这种感觉萌生出一种寻求保险或安全的基本内驱力:安全的需要。因此,焦虑和安全构成了一对矛盾.个体在寻求安全和回避焦虑的过程中,表现出各种类型。在1945年刊布的《我们的内心的冲突》一书中,把各种表现归纳为三种类型:
(1)依从型。这是一种趋向人的活动,包括对爱情和赞许的需要,对求助于人生伴侣的需要。
(2)敌对型。这是一种反对人的活动,包括对权力、对剥削他人、对威信和对个人成就等需要的组合。
(3)分离型。这是一种避开人的活动,包括对自足、对独立、对完美和完善的需要。
这种类型划分被许多人看作是霍妮对人格理论的最有意义的贡献。霍妮的另一个贡献是提出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观点。真实的自我包括那些在任何特定的时期都能真正体现我们自己的东西,理想的自我反映了人们最希望成为的那种人。对正常的人来说,他们的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是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真实自我的变化,理想自我也会发生变化;随着理想自我的实现,真实自我又会提出新的理想。所以,在正常人那里,愿望既符合实际又具有动力。然而,在神经质患者那儿,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是分离的,他们会产生一种理想化的自我意象,把理想自我当作真实自我看待,从而无法理解和认识他的真实自我。有些人产生过度的自我优越感,便是把理想自我当作真实自我了。由于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患者创造出他们认为或感到他们应该成为的形象,如圣人、天才等等。这种歪曲的自我意象表明患者无法容忍他的真实自我。霍妮把这种心理障碍归因于社会经历、文化因素和环境条件等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