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的心灵法则》 作者:(美)福特
第一部分《离婚的心灵法则》
接纳法则(1)
“事实”与“表象”不同 在造物者的冥冥引导中,提供了我们实践“接纳”法则所需要的重要支持与认知。“接纳”是使我们得以疗伤止痛的基本元素;而且,唯有具备面对现实的勇气,我们才能接纳眼前的处境。因为我们无法治疗看不到、感觉不着的伤痛,所以“过去曾有的伤痛”与“对未来的恐惧”时常让我们感到手足无措,让我们无法真正体认生命的全貌。而手足无措的紧张情绪不但会使我们的心智难以清明,连带着也会让我们无法领悟更高深的智慧或是尽情活在当下。就如《易经》曾描述的:唯有勇敢、诚实地面对真相,照亮成功之路的明灯才将燃现。
唯有不预设立场地面对当下,我们才能真心接纳现实。虽然交织绵密的“预设立场”,能像防护墙一样,让我们免受往日创痛的折磨,但是事实上,在“预设立场”的蒙蔽下,我们反而容易迷失在它令人目眩的剧情之中,难以认清事实之真伪。当沉浸在自己所编撰的剧情与立场时,我们不但无法掌握现实真相,反而会让过去类似的不愉快加入纠缠,使问题更无法解决。此外,身陷自编剧情的结果,也会让我们自认正在迎接考验、解决问题,但事实上,我们只是重回过去未解的窘境而已。
我们必须了解:眼前产生的“果”,其目的在于要我们解决过去悬而未决的“因”。所以,我们必须经常自问:“何者来自过去”“何者源自当下”“什么是眼前的困惑”“什么是过去未解的创伤”……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明辨周遭事物的“虚”与“实”,进而防止生命中的“自我设限”。
“我不受人喜爱”、“我无法对男人产生信赖”、“大家总是在我需要协助时离开我”、“情爱无法长久”等自我杜撰的情境常使我们盲于体认生命的真相。而这些虚拟情境常与个人的隐私有关,其题材除了来自眼前面临的某些问题以外,甚至还可以追溯到自己在孩提时代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并且,在我们虚构的情境中,总是带有“生命无情作弄”的自怜意涵。
在疗愈心灵创伤的过程中,最应掌握的重点就是:将“事实真相”从“虚构情境”中析离出来。所谓掌握“事实真相”就是对生活中的各项事物进行不偏不倚的体察与认识。“虚构情境”中则少见忠于事实的描述,都是一些源自往日伤痛的负面情绪。以下例子将有助于你分辨何者为“事实真相”,何者为“虚构情境”:
“我太太离开我”(事实真相)相对于“因为我不值得被爱,所以我太太离开我”。(虚构情境)
“我先生挪空了我们的存款”(事实真相)相对于“我先生欺骗了我,并永远地毁了我的一生”。(虚构情境) “我的孩子在学校中曾有情绪上的问题”(事实真相)相对于“我的孩子因为我的离开而受到一辈子的伤害”。(虚构情境) 明辨“事实真相”与“虚构情境”将为“接纳现实”奠定稳固的实践基础。
当我与丹分手的时候,我心中充满恐惧,并且时常因此而言行失当;同时,我也认为自己的生命将就此终结,而自己的孩子将跟我一样,自小承受因父母离异所产生的情绪失调问题。经过数周的自我煎熬,我决定让自己平静下来,并且把离婚后自谋生活的“事实真相”如实地条列如下:
1我会用尽存款。
2前夫会因而停止上医院求诊。
3即使在我和丹彼此分手以后,他仍将不明白为何我们要离婚。
4在我找到工作以前,丹仍将对我提供生活资助。
5我必须开始求职。
6丹每周有十六个小时可带养我们的小孩。
7我将卖掉房子。
8我将租屋以供小孩与自己同住。
9每天晚上我不必再为丹做晚餐。
10我和丹不再是一对夫妻。
11我将自付生活上的各种账单。
第一部分《离婚的心灵法则》
接纳法则(2)
在看到上述各个“事实真相”后,所有累积在我心中,有关“丹不再爱我”、“我与他人的交往关系也将一再失败”等杂音竟都瞬时一扫而空。在领略这些事实之后,我才开始觉得,自己原来对于“即将流落街头”的恐惧是夸张、愚蠢的;此外,内心对于“丹会带走柏儿(作者的儿子)”的忧虑也不复存在。本来,在我的脑海中,浮现着许多“生命就此终结”的疯狂想法;然而,在厘清了“事实真相”及“虚构情境”的差别以后,我反而觉得自己犹如重生。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事实真相”告诉我:眼前结束的是我的“婚姻”,而非我的“生命”。同时,这些“事实真相”也让我明白,自己必须进行一些生活上的调整与改变。即使在刚开始的时候,我可能会不乐于接受这些改变,但是,借着将这些有待调整、改变的事项一一写下,确实能帮助我逐步地落实这些改善目标。
明辨“事实真相”及“虚构情境”是一种“生命转化”的体验,它能让我在面对生活的压力时,免于堕入激情的旋涡。《与神对话》(Conversations with God)丛书的作者尼尔唐纳沃许(Neale Donald Walsch)曾说:“神恩的显现,在于使我们内心的‘低阶自性’(lower self)不但能够脱离其自我杜撰的虚构情境,同时更能接受内在另一‘高阶自性’(higher self)对虚构情境进行明确而不带情绪、诚实而不带迟疑、完整而不带保留的观察与评判。”他接着说:“当这个观察与评判的过程发生在你身上时,你将能轻易地察知;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消极、否定、愤怒、罪恶、恐惧、自责或误解,也不做主观判断,更不让人感到羞愧。而整个过程的目的,就只是单纯地想让事实真相呈现,并且,最后的呈现结果将令人显而易见。”
离婚后的自我“虚构情境”会使我们的心念波动难平,让我们无法安住当下。所以,让自己活在这种虚构的情境当中,势必会使我们在情感上付出极大的代价。此外,这种虚构情境会妨碍我们与内在清明的本有智慧相通,同时也会让我们持续困陷在往日的伤痛之中。大部分的人经常都无法察觉到,自己也曾在许多的生活层面中,利用虚构的剧情,来突显自己的重要性或是引人注目。认清自己为何会虚构相关情境的原因,将有助于我们防止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这种行为。然而,当我们真的产生虚构情境的行为时,我们势将无法再透过清明、关爱的眼光来厘清事实的真相。 “离婚”常使得我们眼中只有自我虚构的情境。琳达在与华伦结婚九年之后,生下儿子柴克瑞。虽然当时华伦仍正与缠斗多年的恶疾奋战,但此时的琳达坚信,全家的生活将越来越美满。对于未来,琳达总是怀抱着“真正拥有一个家庭”的美丽愿景,而这个美梦,此时似乎即将成真——她不但拥有爱她的先生,也拥有自己的小孩。然而,就在柴克瑞仅仅三个月大的某一天,华伦竟然告诉琳达,因为与她一起生活的压力太大,使得他的病情一直难以康复。不久之后,华伦便搬离家中。 面对此事,琳达思绪混乱,并且开始沉迷于药物。她自构了一个情境,那就是她必须依靠药物来抚平伤痛;而华伦的负心离去,不但让她陷入了沮丧深渊,同时也让她无法再存活下去;她深信,没有华伦自己便毫无价值,换言之,对于任何人(尤其是她的儿子)来说,她再也不具有任何的意义与价值。因此,此时对她真正有益的是,在华伦已从她美丽愿景中消失的同时,接纳“她极度需要协助”的事实。
华伦一向都支持琳达主动寻求她所需要的协助。因为她没有朋友,并且对任何事情都感到畏惧,所以虽然她美丽动人、聪颖温和,但却对自己毫无自信。她将自己局限在“对大众毫无贡献”的虚构情境中。此外,因为琳达自认无法单靠自己的力量来照顾柴克瑞,所以当华伦找到另外的女友时,她便将华伦的新女伴,当做是上天刻意对她儿子所作的照顾与安排。就因为她在自构的情境中,认定自己“不是一个好母亲”,所以她也只能用这种观点来看待华伦的新恋情。再加上因为受到孩提时代的创伤影响,使得琳达心中对于“害怕自己像她的母亲一样无法善尽母职”的恐惧,常使她觉得沮丧气馁。所以,最让琳达内心渴望的事,莫过于做她儿子的好母亲。 华伦的离开是琳达生命中最黑暗的一页,此事将她推入最低潮的情绪旋涡之中。然而就在她极度伤心、脆弱的时刻,她毅然决定远离药物,首次接受来自外人的协助,并且借此因祸得福。也就是说,琳达开始利用华伦不在身边的这段期间,让自己参加聚会、接受治疗、开卷阅读、交友联谊,让她逐渐成为自己心目中的称职母亲。
经过这些历程以后,琳达发现:她在离婚过程中所拥有的各种感受非常宝贵。并且,唯有让自己全力去体会这些感受,才有机会治愈自己内心的伤痛。她同时也领悟到:拥有这些感受,并不代表自己的“真实状况”就与“感受中的情况”一模一样;而且,过于沉溺在自己的感受之中,往往会助长离婚生活情境的虚构与发展。于是,琳达学会了如何分辨“事实真相”与“虚构情境”,以避免其情绪受到纷扰。以下就是琳达在重新检视各项自我认知时,所发现的“虚构情境”与“事实真相”: “她百无一用”(虚构情境)相对于“她从未就业过”。(事实真相)
“没有华伦,她便无法拥有家庭生活”(虚构情境)相对于“她和柴克瑞就是一个美满家庭的组合”。(事实真相) “没有华伦,她便毫无价值”(虚构情境)相对于“身为柴克瑞的母亲以及社会中的一员,她是珍贵无价的”。(事实真相) “她是拙劣、不可爱的”(虚构情境)相对于“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她的确认为自己拙劣、不可爱”。(事实真相) “她需要依靠药物来抚平自己的情绪”(虚构情境)相对于“她需要学习自我安慰、自我保健的技巧”。(事实真相) 虽然琳达从未就业过或是控管过任何计划,但是历经重生过程的她,已能称职地在儿子所就读的幼稚园中担任“教师助理”一职。她现在已经能够早早起床,让自己与柴克瑞都可以从容地准时抵达学校。同时,琳达也认识到自己与小朋友相处的天分。并且,发现自己正一日比一日地快乐、有自信。她承认因为错误的自我认知,曾使得她自己严重地被“虚构情境”所迷惑。所以,“拒绝全盘真相”掩盖了她必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