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往往限制了人们精神的发展。举例来说,上司和老板一
般都不希望自己的下属有太多的“业余爱好”,更不希望其精
神发展水平超过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下属为了不致于被开
除或为了能获得晋级加薪的机会,便只好要么全面认同于自
己的身份和 “社会”对自己提出的要求,要么长期把自己隐
藏在某种伪装的下面。久而久之,伪装者往往便成为自己人
格面具的牺牲品和受害人。
人格面具既然涉及个人对外部社会的顺从和适应,便显
然有其不可否认的价值和作用。荣格把人格面具说成是集体
无意识中最重要的原型之一,显然也含有对其 “现实性与合
理性”的充分肯定。关于这一点,霍尔与诺德贝对荣格的阐
释仍然是值得重视的:
一切原型都必须是有利于个体也有利于种族的;否则
它们就不可能成为人的固有天性。人格面具对于人的生存
说来也是必需的,它保证了我们能够与人,甚至与那些我们
并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它能够实现个人目的,达到个人成
就,它是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础。……诚然,人们早就
把这种适应看作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条件,但在荣格之前,却
没有任何人提到,这种适应机制实际上是一种与生俱来的
原型的表现。(《荣格心理学入门》,第48—50页。
)
但正如霍尔和诺德贝指出的那样,荣格对人格面具的
“过度膨胀”十分警惕,因为他深知这会给人带来什么样的危
险:
----------------------- 页面 81-----------------------
荣格:神话人格
76
人格面具在整个人格中的作用既可能是有利的,也可
能是有害的。如果一个人过分地热衷和沉湎于自己扮演的
角色,如果他把自己仅仅认同于自己扮演的角色,人格的其
它方面就会受到排斥。像这样受人格面具支配的人,就会逐
渐与自己的天性相疏远 (异化)而生活在一种紧张的状态
中,因为在他过分发达的人格面具和极不发达的人格其它
部分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冲突。……荣格有充分的条
件和大量的机会去研究过度膨胀的人格面具所造成的不良
影响。因为他的许多病人就是这种过度膨胀的人格面具的
受害者。这些人通常都是些有很高成就的社会名流,但却突
然发现自己的生活异常空虚和没有意义。在分析治疗的过
程中,他们逐渐意识到多年来他们一直在欺骗自己,意识到
自己的情感和兴趣完全是虚伪的,自己不过是对自己完全
不感兴趣的东西,做出一副感兴趣的样子罢了。经常,他们
都已人到中年时,才突然感到过度膨胀的人格面具带来的
危机。(同上,第 51—52页。
)
在荣格看来,对这些因人格面具过度膨胀而身受其害的
人,重新获得生命的意义尤为重要。他们需要抛开自己的人
格面具,回到更具统摄性的原型即自性原型,这样来获得重
建精神家园的可能。换句话说,如果他们不能 “超越”自己
的人格面具而找到自己的精神皈依,他们便完全有可能走向
精神的崩溃。可见,完全认同于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
色,完全被自己的人格面具所 “吞噬”,并不是 “个性化”的
题中应有之义。
----------------------- 页面 82-----------------------
荣格的思想
77
这样我们便清楚地看到:荣格所说的 “个性化”与精神
的片面发展没有任何相通之处。之所以特别指出这一点,是
因为 “个性化”一词很容易被人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精神在某
一方面的片面发展。而在荣格看来,精神的片面发展并不代
表个性发展的自然需要,相反,它是外部现实和 “集体标
准”造成的结果,因而恰恰是违反个性化这一精神发展的自
然趋势的。荣格说:
个性化是一种自然需要,任何将其降低到集体标准而
对个性化造成的妨碍都是有害于个人的生命活动的。由于
“个性”( )乃是先天在心理生理上被给定了的
individuality
并且必然会以精神的方式把自己表现出来,因而对个性的
任何严厉压抑便都是一种人为的扭曲。一个由扭曲的个人
组成的社会群体显然不可能是一个健全的、有生命力的社
会组织;只有一个既能保持其内在凝聚力和集体价值,同时
又为个人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可能的社会,才可望具有
持久的生命活力。
荣格深知个性化作为个人生命发展的“自然需要”,并不
能从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中获得保证。相反,“个性化在一定程
度上几乎总是与集体标准相冲突,因为个性化即意味着从一
般性中分离和分化出来,建立起自己的特殊性——不是一种
‘后来获得’的特殊性,而是一种业已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心理
构造中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只有在 “上帝”或 “自然”那
里去获得承认,却很难从社会集体标准中获得应有的尊重。在
这一问题上,荣格丝毫不是一个浅薄的乐观主义者,他虽然
----------------------- 页面 83-----------------------
荣格:神话人格
78
把个性化作为精神发展的最高境界,却并不认为有多少人能
够达到这一境界。荣格说:
个性化在任何环境中都不能成为心理教育的唯一目
标。在它能够被拿来作为一种目标之前,必须首先达到的教
育目标是对集体标准的最低限度的必要适应。如果一种植
物要想充分展开其特殊本性,它必须首先能够在它被种植
于其中的土壤里生长。
在荣格看来,个性化作为 “自性”的完满实现,虽然经
常受到环境的阻碍,但却不应该采取与环境相对立的 “发
展”。在指出个性化这一目标很难从社会集体标准那里获得支
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往往与集体标准相冲突后,荣格紧接着
便指出:由于个性化只是个人精神发展的一种“自然趋势”而
永远不可能成为一种 “标准”,所以它不应表现为一种与集体
标准相冲突、相抗衡的个人态度。
然而与集体标准的冲突仅仅是表面的,因为更仔细的
考察表明:个人立场并不与集体标准相 “敌对”,而只是采
取了 “不同的取向”。个人方式不可能直接与集体标准相冲
突,因为集体标准的对立面只能是另一种与之相反的标准。
而在严格意义上讲,个人方式是不可能成为一种标准的。
的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