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人的精神,荣格才建议用另一种方法去对弗洛伊德的方法
作出补充和修正 (但并不抛弃弗洛伊德的方法),从而使梦作
为精神的 “产物”,有可能获得更为完整地反映 “精神”这一
大千世界的前景。
值得注意的是,“蟹梦”的分析并未到此结束。我们从荣
格此后的分析中看见,“蟹梦”的象征性内涵,只是在通过使
用具有神话学意味的“譬喻”(例如巫师、魔鬼、渡河等)时,
才象征性地得以揭示和敞现——作为对人类精神现象的 “阐
释”,荣格的阐释方法 (或毋宁说荣格的阐释学)把我们引入
了一条崎岖曲折的道路。这是一条远比弗洛伊德为我们提供
的道路更为困难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似乎唯有辛勤
耕耘和努力工作,却很难有希望轻易获得关于 “意义”问题
的明确而普遍的答案。这正是荣格阐释学的一大 “策略”,因
为它最终把我们带入了 “象征”与 “隐喻”这一意义极不确
定的境域——在这一境域中,“意义”在不断得到揭示的同时,
却因此变得更加暧昧闪烁和更加不确定了。
----------------------- 页面 119-----------------------
荣格:神话人格
114
三、放大与比较
从荣格晚年 (1952年)为弗里达 ·福特汉 (
FriedaFordA
ham)《荣格心理学导引》 (企鹅丛书,1953年)一书所写的
前言中可以看出,荣格之所以不固定地采用一种方法,乃是
因为他对心理的复杂性始终保持着应有的谨慎和尊重。荣格
说:“既然我不能声称自己已形成任何明确的理论,可以用来
对一切或哪怕仅仅是某些主要的心理复杂性作出说明,我的
工作便只不过是种种不同的考察渠道和研究方法而已……这
就使对我的思想作清晰简略的说明显得特别困难。”尽管在有
限的篇幅中考察荣格的方法也如考察荣格的思想一样困难,
但正如霍尔和诺德贝指出的那样,在荣格交替使用的种种方
法中,放大的方法仍然占有十分突出的重要地位。
在 《转变的象征》 (文集第五卷)中,荣格示范了 “放
大”( )这一研究方法的实际运用。举例来说,一
amplification
位病人写了一首诗,题目叫 《逐日的飞蛾》。诗中写一只飞蛾
希望只要从太阳那儿得到哪怕是一瞬间 “销魂的青睐”(
one
),就宁可心甘情愿地幸福死去。为了充分理解
rapturedglance
这首诗的心理学价值,荣格专门以整整一章的篇幅来放大这
一 “飞蛾逐日”的意象。在此过程中,他旁征博引地涉及到
歌德的 《浮士德》、阿普勒乌斯的 《金驴》、基督教和古埃及
的经文,涉及和引证了马丁 ·布伯、托玛斯 ·卡莱尔、柏拉
图、现代诗歌、尼采、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幻觉、拜伦、西拉
诺 ·德 ·贝尔热拉克和许多别的资料。不难看出,这种研究
----------------------- 页面 120-----------------------
荣格的方法
115
方法要求分析者不仅具有渊博的学识,而且能就某一特殊的
语言要素或语言意象,尽可能多地搜集种种有关资料。这些
资料可以来自种种不同的渠道—— 分析者本人的经验和知
识、产生这一意象的人自己的提示和联想、历史资料与考证、
人类学与考古学的发现以及文学、艺术、神话、宗教等等。在
涉及荣格对放大方法的运用时,霍尔曾专门指出,在他与荣
格本人的一次谈话中,荣格曾把他拥有的跨学科的广泛知识,
归功于在他那里接受治疗的各种各样的病人。这些病人许多
都受过专门的和良好的教育,荣格不得不掌握他们的专业,才
能对他们的梦和象征进行分析放大。“假如一位正在接受分析
治疗的病人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那么,他就很可能用现代
物理学的术语和概念来表达他的情结和原型。因此荣格就必
须懂得现代物理学的有关知识。”(《荣格心理学入门》,第 163
页。)
运用放大的方法,其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梦、幻想、
幻觉、绘画和一切人类精神产物的象征意义和原型根基。例
如,对那首 《飞蛾之歌》,荣格是这样说的:
在太阳与飞蛾的象征下,我们经过深深的挖掘,一直向
下接触到人类精神的历史断层。在这样挖掘的过程中,我们
发现了一个深深埋藏着的偶像——太阳英雄, “他年轻英
俊,头戴金光灿烂的王冠,长着明亮耀眼的头发。”对一个
人短促有限的一生来说,他是永远不可企及的;他围绕大地
旋转,给人类带来白昼与黑夜、春夏与秋冬、生命和死亡;
他带着再生的、重新获得活力的辉煌,一次又一次地从大地
----------------------- 页面 121-----------------------
荣格:神话人格
116
上升起,把它的光芒洒向新的生命新的世纪。我们这位做梦
者正是以她的全部灵魂向往着他,她的 “灵魂的飞蛾”为了
他而焚毁了翅膀。
在实际的分析治疗中,我绝不认为这种方法能够普遍地
被推荐给一切被分析者且产生很好的疗效。但 《飞蛾之歌》的
作者米勒小姐 (荣格并未透露她的真实姓名)却并非严格意
义上的病人而且明显有强烈的艺术气质。这位美国姑娘的系
列幻想有许多都采取了诗歌的形式,其文本也已公开流传为
世人所知。在这种情况下,荣格的分析 (或毋宁说文本阐
释)就显然更多地是为了帮助人们理解这一独特、复杂的精
神现象。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荣格及其学生后来对
尼采 《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所作的篇幅浩大的分析和阐释。
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了放大作为一种阐释方法,其目的并不是
为了缩减阐释对象 (文本)的意义,而毋宁是为了增加其意
义以便使其成为某种未知意义的象征。这当然也就涉及到意
象与意象、文本与文本之间的比较。
比较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荣格那里似乎更多地是为了
求同而不是为了别异。所谓求同,是指通过不同来源不同材
料的类比,从中发现共同的东西。举例来说,上述 “飞蛾逐
日”的幻想,难道就不能与中国神话中的 “夸父逐日”作一
种类似的比较?《山海经》中的这一神话片断,仅仅记载了夸
父追赶太阳,却丝毫没有提及他为什么要这样。然而通过大
量类比,有志于神话阐释的人却可以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阐
释本身就包含着“通过某种理解而赋予一定意义”的意思。对
----------------------- 页面 122-----------------------
荣格的方法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