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料到:它的先驱居然是印度大乘佛教 (特别是后来玄奘
将其传入中国后开创的唯识宗)所说的阿赖耶识。唯识宗以
“识”为诸色诸法诸相之本,提出 “万法唯识”之口号,曾被
认为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但因其最后之根据阿赖耶识完
全超越了个我之主观意识而具有为个我之意识寻找普遍一致
的基础和根据的理论意向,所以在我看来,如果我们一定要
用唯物、唯心作为 “判教”标准的话,倒不如说它是一种客
观唯心主义即一种为主观之感觉、经验、意识寻找客观依据
的唯心主义。
----------------------- 页面 141-----------------------
荣格:神话人格
136
唯识宗渊源于印度大乘佛学,大乘佛学所说之 “识”共
有八种,谓之 “八识”。阿赖耶识是 “八识”中的第八识。前
七识则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八
识中,前五种类似于现代心理学所说的感官知觉。第六种可
解为现代意义上的自我意识,第七种与个人无意识有相似之
处。而阿赖耶识作为第八识则颇有些类似于集体无意识。
阿赖耶识为梵文之音译,有时又意译为 “藏识”,意即其
能够含藏诸法 (各种幻觉及世间万事万物在意识和感觉中的
表现)之 “种子”(原型)。玄奘译 《成唯识论》卷三引经颂
曰:“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南朝时著名
译经家真谛所译之 《转识论》说:“(阿赖耶识)亦名本识,
一切有为法种子所依止;亦名宅识,一切种子之所栖处;亦
名藏识,一切种子隐伏之处。”(《大正藏》,第三十一卷)可
见,其性质正相当于蕴藏着种种原型的集体无意识。
正像集体无意识的种种显现可以消逝而集体无意识本身
并不消逝一样 (参看本书第二章第一节),阿赖耶识也往往被
称为“无意识”,意即所含藏的种子不会失落。不仅不会失落,
因其是 “种子”之故,还可以随时变现出大千世界之诸色诸
法诸相,所以它又被称为 “能变识”或 “第一能变识”。《成
唯识论》说阿赖耶识作为第一能变识可以“有种种相转”,即
可以通过末那识 (第二能变识)和前六识 (第三能变识)而
变现出物我之种种 “现象”和差别。但第七识和前六识作为
“能变”和 “能转”,其最后的根据却是阿赖耶识。《成唯识
论》卷四说:“阿赖耶为依,故有末那转;依止心及意,余转
识得生。”正是指末那识和前六识 (余转识)均以阿赖耶识为
----------------------- 页面 142-----------------------
荣格的先驱
137
最终之依据。这不能不令人想到荣格关于意识和个人无意识
往往潜在地受集体无意识暗中制约的观点。例如在谈及诗人
的创作往往要受到集体无意识的暗中制约时荣格指出:
诗人们深信自己是在绝对自由中进行创作,但其实却
不过是一种幻想;他想象他是在游泳,其实却是一股看不见
的暗流在把他卷走。
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 (种
子)在梦、想象和种种幻觉中的自发显现,以及它在个人不
知不觉中对自觉意识和个人无意识所起的规范制约作用,确
实使它很像是古代阿赖耶识这一说法的现代版本。如果此说
能够成立,那就再次证明了荣格的说法即太阳下没有什么新
东西,一切 “新说”皆有其历史上的原型。
说阿赖耶识类似于集体无意识,一个重要的根据是阿赖
耶识中含藏的种子类似于集体无意识中蕴藏的原型。“种子”
乃梵文 之意译。《成唯识论》卷二说:“何法名为种子?谓
Bija
本识 (按:即阿赖耶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与数量众多
的原型相似,种子也因 “功能”的不同而有种种,能够产生
山河大地等共相的种子名曰“共相种”;使个体自性自相发生
差别的种子名曰 “自相种”;于生灭有染,最终成为 “世间”
诸法之因者谓之 “有漏种”;于生灭无染,为 “出世间”诸法
之因者谓之 “无漏种”……所有这些种子的辗转变现,又可
以生出更多更多的种子,于是便成为对主观经验中世事之无
常、人生之万殊的终极根源之解释。
----------------------- 页面 143-----------------------
荣格:神话人格
138
种子有两类:一为 “本有”即先天便具有;二为 “熏
成”即后天习染而成。《成唯识论》卷二:“种子各有二类:一
者本有,谓无始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生蕴、界、处功能差
别。……二者始起,谓无始来数数现行熏习而有……此即名
为习所成种。”这与荣格时而用 “生命之起源”(先天),时而
用 “经验之积淀”(后天)论述和猜测原型之形成颇为相似。
(参看本书第二章第二节关于原型的形成和起源的引文。)
对种子的理解须参较大乘佛教对 “见分”和 “相分”的
区分。所谓 “见分”与 “相分”,用西方哲学的术语,即所谓
认识之主体与客体。但若按荣格心理学对西方哲学之推进和
发展,此主体、此对象均不仅仅见之于认识活动而同时也见
之于感觉、直觉、情感、想象等种种心理功能。(参看本书第
二章第二节荣格 “原型”对康德 “范畴”的发展。)在佛学瑜
珈行派和唯识宗里也是如此,“八识”的每一识体上都既有
“见分”又有 “相分”,从而人的认识和感觉都或者是用识体
的 “见分”去 “缘虑”、“了别”和把握 “相分”,或由 “相
分”导致 “见分”的 “缘虑”与 “了别”。这类似于荣格原型
和原始意象不能直接把握,只能从梦、幻觉、想象等具体精
神现象中见出的思想,也得似于荣格经验和意识处于 “两面
受敌”境地的思想。例如:
意识的后面并不是绝对的空无,而是无意识心理。这种
无意识心理从后面和从内部影响我们的意识,正如外部世
界从前面和从外部影响我们的意识一样。 ( , .15,
CW V
136)
P
----------------------- 页面 144-----------------------
荣格的先驱
139
当我说到 “意象”的时候,我指的并不是对外部对象的
心理反映,而是……一种幻想中的形象即一种幻象。这种幻
象只是间接地与外部对象的知觉有关。实际上,意象更多地
依赖于无意识的幻想活动,并作为这种活动的产物,或多或
少是突然地显现于意识之中。”
这些说法显然与 “种子”、“见分”、“相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