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之处。值得注意的是:荣格始终把自己的思想限制在心理
学的范围而避免了对世界之实在性予以否定。荣格的经验主
义态度和现象学态度,使他得以免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
独断。同时,荣格建立在常识和经验基础上的大量说法,也
为我们提供了重新阐释佛学义理之可能。在我看来,大乘佛
学的 “八识”说,虽然强调了 “识”特别是阿赖耶识是一切
精神现象之 “见分”,但这不过是在世人所执之客观世界的解
释 (俗谛)之外,另外赋予一种超越性的解释 (真谛)。我始
终认为:包括唯识宗在内的大乘佛学并没有在自己的全部思
想中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强调 “万法唯识”只是要修行者
超越 “俗谛”进入 “真谛”,从而可望在 “俗谛”与 “真谛”
之间达到一种平衡。这恰好与践行大乘教义者既出世又入世
的生活态度相吻合,同时也解释了 “中观”之真正含义即一
种现象学的态度。《中论 ·观四谛品》云:“若不依俗谛,不
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入涅。”这完全是居持 “中
道”,于 “有”、“无”两边均无所执著的 “中观”。从某种意
义上讲,这与荣格并不否认客观世界的实在性,同时却在着
眼于种种经验和精神现象的同时,超出通常的唯物主义解释
----------------------- 页面 145-----------------------
荣格:神话人格
140
(俗谛),而在更高的意义上赋予 “经验”和精神 “现象”以
无意识原型这一超越性解释 (真谛)的做法,在重建精神家
园以便在利欲熏天的红尘中多少发挥一点“济世”、“救溺”的
作用,两者之间在精神意向上仍有某种共同之处。
二、荣格与尼采
尼采对荣格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在最早的著作中,荣
格就对尼采进行过讨论。那些和他最熟悉的人,几乎都听他
谈起过在他思想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尼采作为哲学家、诗人
兼心理学家,对他有过的重要影响。在自传 《回忆、梦、反
思》中,荣格谈到在医学院学习期间曾不得不压缩和削减自
己的哲学阅读时这样说道:
随之而来的实习期使我忙得几乎没有时间涉猎专业之
外的领域。我只有利用星期天的时间读康德的著作。同时,
我也刻苦攻读爱德华 ·冯 ·哈特曼的著作 (他那时正因其
著作 《无意识哲学》而声名卓著)。尼采在相当一段时间内
一直列在我的阅读计划里,但我一直犹豫、延宕着没有去读
他,因为我总觉得自己的准备还不充分。那时,尼采一直受
到据称很有资格的哲学研究者们的讨论。这些讨论通常都
是对他的攻击,由此我可以推知:他在上流社会中激起了敌
意。最高的权威当然是雅可布 ·布克哈特,他对尼采的许多
批判性评论传布极广。何况,在巴塞尔大学还有一些人与尼
采有过个人交道,能够兜售各种各样对尼采颇为不利的说
法。
----------------------- 页面 146-----------------------
荣格的先驱
141
人们对尼采的毁谤刺激了荣格的好奇。他之所以一直犹
豫、延宕着不去阅读尼采,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他害怕自己太
像尼采,害怕自己会落得和尼采同样的命运。—— “使得我
望而却步的是一种隐秘的恐惧,即害怕我也许会和他一样。”
(同上)尽管如此,好奇心还是占了上风,结果是荣格以极大
的热情沉浸于尼采早期散文集 《不合时宜的沉思》,以后又沉
浸于 《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阅读。
《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给荣格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按照
荣格的说法,这本书 “就像歌德的 《浮士德》一样,是我的
一次最大体验”。不过他仍然随时提醒自己:这是一个危险的
领地,我必须从它退回到经验研究这一较为安全的地基。当
然,暂时的退却并没有使这本书就此被束之高阁,相反,正
如我们看到的,从 1934年到 1939年,在整整五年时间内,荣
格和他的研讨班的学生们一起,再次回到对 《扎拉图斯特拉
如是说》的研究。这次研究在荣格二十卷文集之外,产生出
两大卷 (约 1600页)研讨记录—— 《尼采的 〈扎拉图斯特拉
如是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88年)。在我看来,此书
是用 “放大”的方法进行文本阐释的范例,因而如同荣格的
二十卷文集一样值得认真研究。
从医学院毕业后,荣格成为苏黎世布尔霍尔兹利精神病
医院的医生,此后不久便有了与弗洛伊德那次历史性的会见。
荣格后来谈到这次会见时说:令他惊奇的是,弗洛伊德这位
阅读广泛、学识渊博的学者,居然坦率地承认自己从来没有
读过尼采的著作。这不禁使他对弗洛伊德产生了几分怀疑。以
----------------------- 页面 147-----------------------
荣格:神话人格
142
后,这一怀疑终于使他确信:弗洛伊德对爱欲的过分强调和
对权力欲的忽视,与其说是弗洛伊德不同于阿德勒之所在,不
如说是弗洛伊德不同于尼采之所在。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之一,显然是弗洛伊德 (不管出于什么缘故)没有对尼采给
予足够的重视。
与弗洛伊德决裂后,在随之而来的孤独和大战期间的沉
寂中,荣格仔细重读了尼采的著作如 《超越善恶》、《快乐的
科学》、《道德谱系》等 (当然也没有遗漏 《扎拉图斯特拉如
是说》)。这一次,尼采给他留下了更深的印象,他更加确信:
一个人最基本的信念植根于他的人格;反过来,从一个人的
著作中也可以发现作者的人格。在荣格看来,尼采极大地发
展了直觉这一心理功能:“尼采极大地利用了直觉的资源,并
且,在这样做的时候,使自己摆脱了理智的羁绊,形成了自
己的哲学思想——他走得如此之远,以至他的直觉带领他超
越了纯粹的哲学体系,进入到艺术创作的领域,而这一领域
在极大程度上是哲学批评所不能企及的。这里,我当然是指
《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而不是指他的哲学格言集,后者因主
要采用理智的方法,毕竟是哲学批评所能达到的。但如果说
直觉的方法毕竟是可以谈论的,那么,在我看来,《扎拉图斯
特拉如是说》就是最好的例证。它同时也生动地展现了人们
完全可以以一种非理智但却仍然是哲学的方式去把握问题。
在荣格看来,尼采是这样一位哲学家:他的兴趣更多地
是在心理学方面而不是在形而上学方面;他致力于寻找一种
世界观,这种世界观能够指导和丰富人的生活,而不是 (例
如像叔本华那样)不停地唠叨着 “人生挫折”的不可避免。尼
----------------------- 页面 148-----------------------
荣格的先驱
143
采是一位生命哲学家,但他对生命的理解却始终与精神相关
联。尼采是一个矛盾:他竭力为生命和本能争取应有的权利,
但与此同时却牺牲了生命和本能的许多方面。
人们果真弄清了认同于本能的要求意味着什么吗?那
正是尼采希望做到的,也正是他对我们的教导……以一种
罕见的激情,他牺牲了自己和自己全部的生活,他把自己献
给了“超人”这一思想——即人能够通过忠实于自己的本能
而得以超越自己。这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尼采本人在
《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作了预言。以一种预先的洞见,他
看见了那个在绳索上舞蹈的人 (那个不会被 “超越”的人)
的致命的跌落。对即将死去的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