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迷信又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们不仅弥散到社会生活的各
个方面,而且渗透到一般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心理倾向和生
活方式之中。因此,考察梦兆意识在中国文化中的存在样态
和影响范围,应该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反省的一项必要
工作。(冯川:《梦兆与神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
1页。)
我在这本书中提出:天命观念作为儒家神秘主义信念的
核心,从一开始便与梦兆意识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儒家创
始人孔子,曾因为自己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便相信自己已经
精力衰颓,不再能担当复兴周文化的历史使命。尔后,又因
为梦见自己坐奠于两楹之间而断言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这就
不难看出:古人的梦兆迷信,在很大程度上关联于他们对天
命的警惕与恐惧。”然而尽管根源与天命之恐惧,古人的梦兆
意识却在很大程度上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宗教上的慰藉。“古代
的智慧使古人懂得:个人实际上无力独自承担自己的命运,他
必须在自身之外找到某种精神上的依托。”梦兆意识恰好提供
了这样一种拯救,它把在生存恐惧中挣扎的个人置放在神话
式的 “集体表象”中,从而赋予个人的生存以某种超乎个人
的意义。“托庇于包括梦兆迷信在内的神话系统,古人在很大
程度上避免了独自面对更为惨淡的人生。”(同上,第 6页。)
我认为正是在这一点上,荣格的学说体现出与中国传统
----------------------- 页面 170-----------------------
荣格与中国传统文化
165
智慧的相通之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任何时代,神话的存
在,首先是由于有愿意相信神话的人存在。但人究竟为什么
如此愿意相信神话,这个问题却远不是那么明了。神话学家
指出,神话是对宇宙人生乃至一般历史过程的一个解释系统;
就其寻求对社会人生作出某种可以接受的解释而言,神话与
哲学和科学并没有什么不同,不同之处只在于:哲学和科学
的解释,建立在理性、逻辑、事实的基础上,神话的解释则
建立在幻想的基础上并且符合某些古老的原型。
神话作为一个解释系统,与其说是在揭示世界人生的
真相,不如说是在掩盖世界人生的真相。但恰恰是这种掩
盖,却包含着深邃的智慧并具有不可取代的文化价值。神话
的永恒魅力,一方面固然来源于历史的因袭,另一方面则基
于人性的需要。作为对绝望与毁灭的反抗,神话在任何时代
都有其必然发生的心理基础。荣格曾说:神话是古代社会的
宗教,“原始氏族失去了它的神话遗产,就会像一个失去了
灵魂的人那样立刻粉碎灭亡。”尼采则更为直率地指出:神
话是横亘在生命与死亡之间的一道保护性屏障;“希腊人知
道并且感觉到生存的恐怖与可怕,为了能够存在,他们必须
在它前面安排奥林匹斯的光辉梦境。”这实际上提示我们:
人是离不开神话的;作为依靠神话生存的动物,人类生活的
一个要义,便是不断地致力于编造新的神话。 (同上,第
173—174页。)
作为世界性神话系统中的一个共同母题,梦兆应验的神
话在古代具有漫长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即使在今大,我们
----------------------- 页面 171-----------------------
荣格:神话人格
166
也不能说它的影响已经完全消失。相反,我们却看见它正以
新的、不同于以往的方式出现在荣格等思想家的著作里。正
如霍尔等人指出的那样,“第一次大战后不久,荣格曾通过对
他的德国病人所做之梦的深层分析,预言 ‘金发野兽’(按:
指德国法西斯)随时有可能冲出其地下囚牢,给整个世界带
来灾难性的后果。在希特勒崛起之前若干年,荣格就已经作
出了这一预言。”(《荣格心理学入门》,第 174—175页。)
我个人认为,荣格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沟通,恰恰表
现在他对梦的象征意义的把握和对梦的神话功用的把握上。
这一把握集中地代表了荣格重建精神家园的意向,而也正是
在这一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赢得了重新自我诠释的机会。
----------------------- 页面 172-----------------------
荣格与西方当代思潮
ronggeyuxifangdangdaisichao
一、精神分析的语言学转向
二十世纪西方思想的“语言学转向”,向西方传统提出了
一系列有力挑战。面对这样的挑战,影响很大的精神分析学
自然也不能幸免。首先受到质疑的是 “无意识”这一概念。从
语义分析的角度,无意识究竟指的是什么?它究竟是指一个
位于意识 “之下”的心理领域?还是指一种 “本能”或 “驱
力”?究竟是在比喻的意义上用来指储藏种种记忆和表象的
“仓库”?还是在形而上的意义上指心理中那些 “不可说”和
----------------------- 页面 173-----------------------
荣格:神话人格
168
说不清楚的内容?何况,从语意分析的角度,“无意识”这种
说法本身就是一个悖谬:既然 “无”,当然也就不可能被意识
到;既然已经被意识到,怎么还说是 “无”。有人甚至指出,
在这一基本概念如此模糊含混的情况下,人们居然围绕着这
一未知的“”写了那么多著作,不能不说是当代文化现象中
X
的一件 “咄咄怪事”。
显然,即使是精神分析学的大师,也很难给 “无意识”这
一概念下一严格的、科学的定义,因为从字面上讲,无意识
本身即意味着某种未知的东西。对未知的东西怎么能下定义
呢?但荣格却正是这样对无意识下定义的。荣格说:“无意识
这一概念什么也没有设定,它所指称的仅仅是我所不知的东
西。”( , .1, 411.)此外他也曾指出:“无意识是自然
LT V P
的一部分,它是我们的头脑所不理解的。”( , .2, 435.)
LT V P
这样的概念怎么经得起分析,它又如何能令 “严格的”、“科
学的”头脑感到满意呢?
相比之下,倒是弗洛伊德的说法较能令人接受。在 《无
意识》(1915)这篇经典论文中,弗洛伊德就我们如何能够认
识 “无意识”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我们怎么可能达
到对无意识的认识呢?当然仅仅是当其作为某种意识到的东
西,即当其已经被转化和翻译为某种意识到的东西之后,它
才能够为我们所知。”( , .14, 166.
CompleteWorksV P LonA
: ,1978)这就是说,要对某种未被意识到
don hogarthpress
的东西有所认识,那种东西必须首先作为一个词、一种意象、
一种情感或一种肉体症状被 “转化”或 “翻译”到自觉意识
之中,即在自觉意识中获得心理上的 “再现”或 “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