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结构相比,词汇是不那么重要的。(《结构人类学》,法文
版,巴黎,1958年,第 224—225页。)
除了使用了一些语言学的用语如 “词典”、“词汇”、“话
语”等外,这一说法与荣格关于集体无意识的原型是纯粹空
洞的形式,但与此同时却对意识和个人无意识的内容起制约
和规范作用,并因而赋予其以超个人的意义的大量说法,难
道不像是同出一辙的吗?列维—斯特劳斯说:“假如如我们相
信的那样,心灵的无意识活动在于把各种形式强加在内容之
上,假如这些形式在根基上对于所有的心灵 (古代人和现代
人、原始人和文明人)来说都是一些同样的东西 (就像对语
言之象征功能的研究已经非常明显地指明的那样)——那么,
为了获得可以充分解释其它制度和其它风俗习惯的原则,其
充分而必要的条件就是:把握支撑着各种制度和各种风俗习
惯的那种 ‘无意识’结构。”(《结构人类学》,英文版,第 21
页。)——这种说法,难道不正是荣格的说法吗?
----------------------- 页面 178-----------------------
荣格与西方当代思潮
173
结构主义者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再现或表象上,致力
于形成一种客观的、科学的阐释学并用它来说明隐伏在一切
心理叙述之下的符号结构。这种做法,一度被认为为人文学
科的科学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到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
为止,列维—斯特劳斯、雅克 ·拉康和罗兰 ·巴尔特已把索
绪尔的语言学和符号学研究扩展到人类学、文学、文化和精
神分析学领域。在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结构主义的研究
方法一直是十分流行的,然而后来却逐渐从内部遭到自我分
解。在巴尔特后期的一本著作中,他自己已对结构主义试图
把世界上所有的叙事作品都纳入到一套原型结构中去的作法
提出了质疑:
据说某些佛教徒凭着苦修,终于能够在一粒蚕豆里见
出一个国家。这正是早期的作品分析家想做的事情——在
单一的结构里……见出全世界的作品来。他们以为,我们应
从每个故事里抽出他的模型,然后从这些模型得出一个宏
大的叙述结构,最后,为了验证,再把这个结构应用于任何
故事。这真是个令人殚精竭虑的任务……而且,最终必定会
令人生厌,因为作品会因此显不出任何差别。(罗兰 ·巴尔
特:《B》法文版,第 9页。)
SZ
巴尔特指出结构主义者的工作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工
作,因为,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不同的文本失去了他们彼此
之间的个性差异。在我看来,这恰恰是结构主义者追求理论
的 “科学性”和 “严密性”所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在荣格的
工作中,大量的文本比较由于并不是为了证明或建立某种理
----------------------- 页面 179-----------------------
荣格:神话人格
174
论而仅仅是为了 “放大”、“增补”和 “诠释”某一文本的意
义,所以不仅没有消除文本本身固有的魅力,相反,在通过
“互文性”进行阐释和比较的过程中,还扩大和增加了文本的
魅力。此外,由于荣格一直赋予象征以 “神秘的”、 “未知
的”的意义并始终避免 (像结构主义者那样)对象征作 “科
学的”解释,荣格本人的思想作为一种 “象征” (而不是理
论),也获得了比结构主义更为经久不衰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二、荣格与后结构主义
在放弃对文本作 “结构”研究的过程中,某些结构主义
者 (例如巴尔特)响应了德里达对结构进行消解的工作。德
里达的这一工作被称为 “解构”( ),由于它致
deconstruction
力于强调文本和能指在意义上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它对传
统西方思想方式总是习惯于把解释活动置于 “绝对性”和
“权威性”之上的倾向提出了挑战。尽管这一挑战被认为具有
不容忽视的意义,但仔细考察即不难发现:德里达的工作,实
际上早在荣格那里已经开始,只不过出于更慎重的考虑,荣
格并没有走得像德里达那么远。
传统的意义理论倾向于认为:在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
着符号与意义的对应关系,一个能指必定有其确切的所指。德
里达对这一看法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能指和所指之间并不存
在 “垂直的”意义关系,能指并不涉及自身之下或自身之外
的某个所指。能指的意义只能由能指自身,以及一个能指与
其它能指之间的关系来确定。换句话说,能指中的意义,只
----------------------- 页面 180-----------------------
荣格与西方当代思潮
175
能是在一种 “水平的”关系中产生。能指是独立自足的,它
不依赖于能指之外的现实,在这一意义上它具有 “自指性”
( - ),即仅仅与自身发生关系。不过这种说法有
self reference
待补充,因为能指的意义虽然不依赖于能指之外的所指,却
有待从其它能指 (语词和文本)获得诠释。罗里 ·赖安 (
Rory
)在论及这一点时指出:“如果符号有任何意义的话,它
Ryan
就必定 ‘内涵’( )着那种意义,而不是指示那种意义。
contain
而要确定符号中内涵的意义,只能依赖于其它符号。符号之
身分纯粹成了 ‘关系’,因而它不是绝对的、确定的意义单元。
于是结构主义开始自我分解。”
德里达的解构思想,来源于索绪尔的一个语言学思想,
即:一个能指的意义,需要从它与其它能指的 “关系”中加
以确定。譬如,英语 这一能指,是通过它在字形、字音
tree
上不同于 、 ,在语种上不同于汉语、德语或法语,才
threethee
被人识别出是英语中的 的。这意味着一个在场的能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