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页面 18-----------------------
序 言
13
个舒适而温馨的精神家园。“重返”仅仅是一种譬喻,甚至不
妨说是一种譬喻的譬喻。在本书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中,“重
返”不妨被读解为 “营构”,因为在本书作者看来,唯有通过
建设性的阅读、聆听、对话和诠释,东方和西方的人文学者
才能共同 “营构”起可以 “重返”的精神家园。
----------------------- 页面 19-----------------------
荣格的生平
ronggedeshengping
一、童年和青少年时代
卡尔 ·古斯塔夫 ·荣格 1875年 7月 26日出生在瑞士东
北部康斯坦斯湖畔克思维尔的乡村里。他的祖父 (与荣格同
名的卡尔 ·荣格)1822年从德国迁居瑞士,任巴塞尔大学的
医学教授。有一种说法认为他 (荣格的祖父)是歌德和索菲
亚 ·兹格拉 (荣格的曾祖母)的私生子。但这一说法恐怕永
远没有得到证实的机会。荣格的幼年生活中有过许多传说,这
显然是那些传说当中的一个。
----------------------- 页面 20-----------------------
荣格的生平
15
荣格的父亲 (约翰 ·保罗 ·阿基里斯 ·荣格)是瑞士的
新教牧师;母亲 (埃米莉 ·普莱斯维克 ·荣格)出身于巴塞
尔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家族。小荣格是父母唯一幸存的儿子,他
的两个哥哥在荣格出生之前就夭折了。
荣格生下来六个月,他的父亲被派到莱茵河衅另一个偏
僻乡村洛芬去当教区牧师。在那里,可能由于婚姻不谐的缘
故,荣格的母亲出现了精神障碍,需要送进医院治疗几个月,
小荣格就交给了他的姑妈和女仆照管。关于荣格母亲的精神
障碍,我们没有更多的材料可以详细说明。也许,在另外一
种文化环境中,这种精神障碍也算不上什么精神障碍,因为
它完全可以被对此习以为常的人视为正常,就像那些对自己
对他人都十分麻木的人根本感觉不到自己和他人内心的痛苦
一样。
在风景如画的瑞士乡村,当荣格的姑妈初次让小荣格看
见巍峨的阿尔卑斯山的时候,荣格立刻被它吸引,嚷着闹着
要到山上去。他的姑妈只好哄着他,答应以后带他去。山峦、
湖泊、河流和乡村,千百年来一直是瑞士人得天独厚的生活
环境。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小荣格感受到生命与万物的沟通
和交融。荣格一直热爱湖泊,他曾说:“没有水,人就根本没
法生存。”这正应了中国古代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格言。
早在荣格刚能记事的时候,荣格的父母在婚姻上就存在
着问题。父亲和母亲的寝室是分开的。荣格和父亲合住一间
寝室。他记得夜里听见母亲发出奇怪的、神秘的声音,弄得
他整夜心神不宁。他常常做一些可怕的梦;例如有一次,他
梦见一个人影从他母亲房里出来,人头和身体逐渐分离,头
----------------------- 页面 21-----------------------
荣格:神话人格
16
飘浮在空中;此后颈上又长出一个头,也逐渐与身体分离而
从空中飘走。这些梦一直保留在荣格的记忆中,荣格晚年把
它们写进了自己的自传。
荣格的父亲性格急躁、容易发怒,是一个颇难相处的人;
他的母亲则因为经常处于情感压抑的状态而时常有一些歇斯
底里的发作。当荣格实在忍受不了这一切的时候,他就独自
一人躲到阁楼上去,在那里,他有他最好的朋友——他自己
用一块木头雕刻的人像。在孤寂的时候,小荣格常常与它作
久久的对话。木雕和对话给了荣格以精神的安慰。人们不妨
说:早在那时,荣格就在对现实的逃避中,开始了与远古精
神的对话,并且正是在这种对话中,他才不自觉地为自己的
精神发展找到了一条出路,而没有滞留和走入 “死巷”和绝
路。
霍尔 ( . . )和诺德贝 (. . )在叙
C S Hall V J NOrdby
述荣格童年时代的经历时,有意强调了死亡给荣格造成的早
期印象。荣格自己在自传中也提到过这些印象。在偏僻的山
区,经常有当地的渔夫在险恶湍急的瀑布下丧生。荣格一直
到老都清晰地保留着对那些葬礼仪式的回忆:一只又大又黑
的箱子放在一个黑洞洞的深坑旁;身穿黑色长袍、头戴黑色
高帽的牧师主持着整个仪式;他们的面孔阴沉而忧郁……荣
格的父亲是牧师,亲戚中有八个人也是牧师,因此可以说,在
荣格的童年生活中,他几乎被这些身穿黑袍、板着面孔的神
职人员所包围。许多年来,他们的面孔和表情一直让小荣格
感到害怕。这大概正是他后来不愿选择牧师这一职业的一个
原因。
----------------------- 页面 22-----------------------
荣格的生平
17
荣格本人小时候也曾几次临近死亡的边缘。有一次他摔
破了头,鲜血流满了教堂的台阶。还有一次他险些从横跨莱
茵瀑布的桥上摔下去淹死,幸亏女仆眼疾手快,及时从桥栏
边抓住了他。我们不知道这些童年时代的经历是否导致了荣
格对人生的恐惧,因为按照尼采的说法,古代希腊人对神话
的热爱,正是因为他们特别敏感的心灵感受到了生存的可怕。
换句话说,正是死亡恐惧,导致敏感而富于艺术想象力的希
腊人创造出了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那么,荣格对神话和艺
术的热爱,有没有这种内在的因素呢?
荣格四岁的时候,家庭搬迁到维塞河畔距巴塞尔三英里
的克莱恩—许宁根。在这里,父母开始了荣格的学前教育:父
亲教荣格拉丁文;母亲则给他读一本儿童插图本的外国宗教
读物。那上面画着印度神话中的众神,荣格觉得非常有趣,常
常独自一人翻阅里面的图画。也许从那时开始,在不知不觉
中,荣格就对东方文化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十一岁那年,荣格从乡村学校转入巴塞尔城内一所很大
的学校。在这里,置身于富得难以想象的人们中间,荣格有
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巴塞尔的绅士们住的是豪华的公馆,说
的是高雅的德语和法语,坐的是套着高头大马、装饰得漂亮
精致的马车。他们的子女举止优雅、衣着讲究、花钱大方,整
天谈的是去阿尔卑斯山、去苏黎世湖、去荣格也渴望去的那
些地方消闲度假。荣格,这个贫穷牧师的儿子,脚上穿着破
烂的鞋子和雨水浸透了的袜子到班上上课,对那些有钱人家
的孩子充满了嫉妒。他开始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家庭,甚
至开始可怜起自己的父亲。在此之前,他一直没有意识到他
----------------------- 页面 23-----------------------
荣格:神话人格
18
的家庭实际上有多么贫穷。
学校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它占用了太多的时间,荣格
认为这些时间本来可以用来读他真正感兴趣的书籍;他有很
强的求知欲,但他发现: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东西完全不能满
足他的精神需要。他后来因为经常发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