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在提出一种理论时对基本概念所采用的划分方法,取决于这种理论的价值取向,取决于它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角度。我提出的人格三要素理论的价值取向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本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实现,也就是说,在人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中, 除了环境以外,什么样的主体力量时最重要的?”(许金声《人格三要素改变市运》P94)
所谓人格三要素,是指人的智慧力、道德力和意志力。它们具有相对独立性,又相互影响,互相转化,是人走向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能力素质。
智慧力就是个体吸收、接受知识,并且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的能力。所谓“有效”,是有助于个体正常的满足需要,并且让需要的满足向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和接近。
道德力与一般人的理解有一些不同。“道德”二字,不是采用现代汉语的解释,而是回到古代的含义,特别是中国道家关于“道德”的解释。在现代汉语中“道德”的含义足指伦理规范。在古代汉语中,“德”具有“得”的意思。所谓“道德”就是“得道”,也就是获得“道”、履行“道”,就是“道德”。“道”是终极真理,“道”就是终极真理在人心灵和行为上的体现。因而,我关于道德力的定义是从人的情感体验的角度来下的:所谓道德力,是个体对自我、他人、社会、人类、大自然、宇宙、以及存在本身的一种真诚的态度和能力。
意志力就是人在为达到既定目标的活动中,自觉行动,坚持不懈,克服困难所表现出的心理素质。
我认为,大凡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的方法,归根结底都可以提高人的心理素质,都可以从人格三要素理论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其效果。
学习了朱建军先生的意象对话技术后,关于这一技术与提高心理素质的关系系,我也有一些初步的思考。
意象对话技术与心理素质的提高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从人格二要素理论来看:
一、意象对话技术对提高智慧力的作用
意象对话技术首先是一种很好的了解自身心理素质的工具。在提高心理素质方面,它具有提高个人的自知能力的直接的功能,人的自知能力,从人格三要素的角度看,也就是智慧力。
自知的过程,是―个以智慧力为主导人格力,道德力和意志力作为辅助人格力发挥的过程,由于在自知的过程中,也有道德力和意志力在发挥作用,对于自知能力的锻炼,也可以间接地提高道德力和意志力。
如果把智慧力分为“左脑智慧力与右脑智慧力”,或者逻辑智慧力与形象智慧力,或者阳性智慧力与阴性智慧力,意象对话技术对于开发和培养“右脑智慧力”、形象智慧力、或者阴性智慧力有独特的意义。
对于自知问题上有严重误区的人,意象对话技术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它可以迅速提高其自知力,改变其人格状态。但是,对于自知能力较高,而主要是道德力和意志力方面存在问题的人,意象对话技术也有作用吗?
二、意象对话技术对提高道德力的作用
由于意象对话技术要求学习者、来访者真诚地面对自己,消除阻抗,让自己的真实的意象出现,并且真诚面对自己的意象,这样实际上就锻炼了学习者、来访者真诚地面对自己的态度和能力。所以,该技术也可以直接提高道德力。
三、意象对话技术对提高意志力有作用吗?
与另外两种人格力比较,意志力更需要表现在外显的行动上,更多地体现在现实生活中。
人格的改变,似乎很大程度上最后需要落实在意志力上。
一个意志力薄弱的人,似乎很难说只通过意象对话就能提高意志力和行动力。相反,不排除他们有沉溺于意象对话的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心理咨询谜”,他们热中于寻找名师高手,他们对自己存在的问题已经有相当的自知,常常已经知道应该怎样做,
但是仍然不去做。他们对心理咨询师常常有一种依赖心理。进行意象对话,也需要防止这种情况。
心理咨询可以为人格的改变创造条件,但心理咨询还不是人格改变的充分条件。意象对话也是一样。意象的改变,不等于生活的改变,意象中子人格的改变,不等于实际人格的改变。
我们不能够假设,有谁的意志力薄弱,仅仅是由于他有某一个情结,这个情结一解决,他的意志力就变强了。他的意志力要增强,还必须从意象对话回到现实中,反复地进行实践。
我们不能够说,一个人缺乏意志力,永远只是自知的问题,只是自知不够的表现,增加自知,就可以提高意志力。我们最好应该有人格三要素的观念:三种人格力是各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我们不能够期待解决了其中一种,就能够使其他两种同时也得到解决。
当然,我们要提高意志力,首先需要我们对自己缺乏意志力有一个自知。但是,有了对自己缺乏意志力的自知后,还并不等于就能够增强自己的意志力。
用一个比喻来说,如果我们要增强大腿的力量,不能够靠活动手臂,而必须靠活动大腿。一种人格力的增强只有通过与这种人格力相关的行为来增强。增强意志力不能够主要靠增强智慧力来做到。要增强意志力,我们必须选择那些需要以意志力为主导人格力的活动来进行锻炼。例如,拓展训练在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上就是很好的一种方式。
当然,三种人格力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任何一种人格力的增强,都可以为另外两种人格力的提高创造条件。它们的关系可以用“人格三角形理论”以及“木桶理论”很好地说明。
我们的人格力之间的关系,有时候通过“三角形理论”来说明要更好一些,有时候要通过“木桶理论”来说明更好一些。
在三条边不一致的情况下,增加最短的那一条边,可以使三角形的面积得到更大的提高。
也有这样的情况,无论我们如何再增强某一种人格力,我们行为的效果都不可能得到改善。这就是木桶理论所描述阶情况了。一个木桶由高低不同的木板组成,无论我们怎样加高我们最高的那一块木板,我们都不可能让这个木桶增加容量。
意志力必须通过运用意志力的行为来增强,正如智慧力必须通过运用智慧力的行为来增强。
更详细地说,意志力的品质又可以分为多种,要增强某一方面的意志力,必须通过那一方面的行为。
怎样才算具有意志力呢?
自己具有关于意志力的生命体验。对自己具有意志力要感觉有自信,这样才算真正具有了意志力。
成长必须同时具有“包容”和“超越”两个特征。(例如,肯恩•威尔伯在《万物简史》中的表述。)
如果只是“自知”,只是“接纳”,这不过是只做到了“包容”,还没有“超越”,因此还不是真正的成长。要做到“超越”,还必须在实际生活中,有进一步的行动。
自知的时候,是智慧力为主导人格力,在行动的时候,主导人格力需要发生转化,意志力成为了主导人格力。
四、从人格三要素理论看意象的转变
人的心理素质(人格三要素)的提高,是不是可以表现为新的意象取代了旧的意象呢?
在《你有几个灵魂?》(朱建军,1993)中,列举了一个意象从蛇最后演变到凤凰的案例。
可以用人格三要素理论的角度来理解这个案例中的意象演变过程,这个过程是这样:“蛇――孔雀――仙鹤――凤凰”。
这一过程的人格力的变化脉络如下:
动物象征 要素(子人格) 进化层次
凤凰 融合力(具有平衡和整合的力量) 整体
仙鹤 毒(智慧力) 头(智慧)
孔雀 毒(意志力) 胆(勇气)
蛇 毒(道德力――接纳) 牙 (攻击性
为什么蛇能够进化到凤凰呢?
从蛇到孔雀、仙鹤、凤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毒”。
所谓“毒”,应该理解为一种力量。蛇的“毒”之所以能够最后转化为“融合力”,是因为经过了孔雀、仙鹤的转化过程。这一转化过程也是人格力变化和增强的过程,也是人格成长的过程。
在蛇的阶段,蛇的牙除了毒以外,是没有力量的。所以,蛇对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没有自信的。通过对自己的接纳后,蛇毒上升成孔雀胆(有毒),蛇也就变成了孔雀。孔雀胆又进一步地上升为仙鹤的“鹤顶红”(有毒),这样孔雀也就变成了仙鹤。
但是,蛇如何才能够接纳自己?他还需要有其他的意象吗?
加上了孔雀的胆(勇气,意志力)和仙鹤的头(智慧力)后,它的毒得到了升华,产生了质变,发生了创造性转化,变成了凤凰。到了凤凰后,智慧力、道德力、意志力融合在一起,变成了高层次的融合力。融合的结果,体现出一种完美:无论做什么都非常自信,能够达到目的。在自我实现阶段,人格力的协同作用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已经无法区分每一种人格力。
凤凰是自我实现的意象。具有稳定的凤凰自我意象的人,其人格发展应该是到了比较健全的状态。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