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人际沟通中的“共情”
狼在我们心目中是非常令人毛骨悚然的一种动物,而赤手空拳的人总是它们免费的午餐。即使是武松在世,也顶多几拳将狼打死,岂敢说对它进行理解和沟通!但我却了解到一位德国学者能与狼成为好朋友,甚至当上了它们的领袖。 这位居住在德法边境地区的学者和刚出生的一窝小狼崽整天待在一起,除了喂养它们,就是学它们的叫声、动作、神情,非常得投入。等到小狼崽长大了,便带领着它们进入了自然保护区,去过狼群的生活。周围的朋友说他简直是疯了,有的甚至为他定制了花圈。几年过去了,不但没被狼吃掉,反而受到狼群的拥戴,成了狼群的首领,并作出大量的研究成果。他现在已经能理解70%的“狼语”,调解狼群的纠纷,和狼一起嚎叫,使人们很是惊诧。他为什么能做到这些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呢?能做出这样的事又对我们有怎样的启发呢?就让我们一起用心理学的知识来探讨一番吧。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位德国学者是个非常善于运用“共情”的人。“共情”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又作“神入”,它是心理咨询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要求心理咨询师充分体验来访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与其“协调一致”,并且还要保留住自己清醒的理智。就好像潜水员潜入海底,感受到洋流的方向,却不被洋流冲走。也有心理学家这样描述“共情”的状态,咨询师的心灵好比一面镜子,来访者和咨询师的情绪及心理状态是照在镜子里的东西,咨询师必须把两者都照到又能区分开,才是“共情”的最高境界。而这位德国学者就是通过充分体验狼的性情,成为既通狼性又不失人性的“共情”高手。如果不是这样,他用科学家高高在上的方法去观察测量狼群,难免会被狼群伤害;反过来说他如果一味地跟着狼群去嚎叫,脱离了现实社会,终究会变成“狼孩”。
在心理咨询中对待来访者也同样如此,咨询师既要体验来访者个体的情绪和心态,又不能被来访者不良的情绪和心态所影响,只能经验的和客观的去判断它们,才是真正的“共情”。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来访者在咨询师面前的诉说、表情、动作等等行为和情绪,使咨询师的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觉所体验,并使咨询师产生微妙的或强烈的的反应说明咨询师已受到了来访者的影响,咨询师自然的体验和表达出这种感觉,即是“共情”的反应。但有些初学者往往不能像那位德国学者那样如实地反应出自己的感受。
有的初学者担心自己受到来访者影响,会作不出客观准确的判断,于是就把自己“关闭”起来,始终保持距离地去听来访者的诉说。这样做看似很安全,但是,来访者会感觉到自己是跟若无其事的人在讲话,而初学者这时又不能无所表示,只好装出一副很同情的样子。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咨询师在不能与之“共情”的状态下,设计出一厢情愿的咨询方案迫使来访者就范,或者是成为来访者的“救火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找不到症结的根源。不能“对症下药”自然对真正解决来访者的问题是不会有帮助的。再有就是初学者在体验来访者情绪和心理状态时被带着走了,失去了对来访者客观状况的判断,就好似两人彼此惺惺相惜,同命相连。这样就会反过来咨询师成为了来访者的“俘虏”。
发生上面的情况似乎离我们的实际生活很遥远,在现实生活中“共情”有什么用处?其实不然,心理咨询实际上就是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中一种层次较高的沟通模式,也是人们在人际沟通中出现危机之后的一种解决办法。而在我们身边,也常常可以发现在家庭里,家长追着孩子改正这样那样的小毛病,可是今天吃手指头改掉了,明天舔嘴唇又出来了,使家长疲惫不堪。或者是有的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可孩子还是不满足等等;在社会中,有的人常常抱怨说,思想工作太难做,人家就根本不听你那一套;还有些不同年代的人之间互相难以理解相处等等现象的存在都说明,无论是心理咨询的失败还是普通人际沟通出现困难,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充分有效的“共情”。“共情”的有效程度如何直接关系着人际沟通的成败与否。
要解决上述的问题,真正做到“共情”,我们不妨再分析一下那位德国学者所用的方法——“学它们的叫声、动作、神情,非常投入”。不仅仅模仿动作,还要模仿情绪,仔细地在模仿中体味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也许此时你的心理感受就和你所面对的人相差无几甚至相同。这时关键是要提醒自己“我正在感受到对方的情绪,但我不是对方,我还是我自己。”如果你真能做到这样,就说明你已开始对周围人的理解沟通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