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已经注意到,这一章的例子所讲述的,都是关于大人的不良行为(由于知识和技巧的缺乏)怎样促成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当大人改变自己的行为时,孩子也会随之改变。而且,在每一个例子里,当大人记住了要确保把爱的信息传递过去时,他们就不但能够取得积极的效果,而且还会体验到更多的快乐。 阿德勒的上述8个基本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础,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的行为,并形成实行正面管教所必需的态度和方法。这些方法将有助于我们学会正确的态度和技巧,以帮助孩子培养踏入社会时所需要的各种生活技能和良好品格。 六、回顾正面管教的工具 1.要“赢得”孩子,而不是凭你的力量“赢了”孩子。 2.为孩子提供发展和实践“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的机会,以提高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3.不要“告诉”,要开始以一种引导孩子参与问题解决的方式向孩子“提问”。 4.使用“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5.记住,你的言行背后的感觉要比你的言行本身更重要。 6.和孩子一起就需要做的家务以及做家务的计划作头脑风暴。 7.要避免娇纵,以让孩子培养对自我能力的信心。 8.教导并实践“犯错误是学习的大好机会”。 9.教导并实践“矫正错误的三个R”。 10.一定要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
问题
1.“赢得”孩子与“赢了”孩子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什么是“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想想孩子让你觉得你受到了挑战的一个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怎样使用这些步骤? 3.你必须具备哪些重要态度才能有效地进行正面管教? 4.成为一个“社会人”是什么意思? 5.引导所有行为的首要目的是什么? 6.为什么孩子的行为和他们想要达到的首要目的常常背道而驰? 7.行为不当的孩子以其不当行为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 8.如果我们牢记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信息,我们的行为将会有些什么变化? 9.什么是社会责任感?为什么让孩子培养社会责任感很重要? 10.阿德勒所说的平等是什么意思? 11.为什么羞辱在正面管教中没有立足之地? 12.错误的目的是什么? 13.为什么勇于不完美很重要? 14.为什么教导孩子犯错误是学习的机会而不必为之羞愧,会是件很有价值的事情? 15.什么是“矫正错误的三个R”?请讨论。 16.什么是开启所有心灵大门的钥匙?请讲述一个你和孩子发生矛盾的具体事件,并设想如果你当时以传递爱的信息开始,情况会有什么不同。
第三章 重新看待不良行为
重新看待不良行为 电影“克莱默夫妇”中有一幕场景让我印象很深刻:赛思朝爸爸愤怒地喊道,“我恨你!” 爸爸抱起赛思,把他扛回了他自己的房间,扔到床上,还他一声大喊:“我也恨你,你个小臭狗屎!” 这对父子真的相互仇恨么?当然不是。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那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赛思因为爸爸忙于工作而顾不上理他,正感到伤心。爸爸必须赶在限期之前完成任务,可赛思偏偏把一杯饮料全洒在了他正在做的文件上,这让爸爸怒火冲天。他以充满着责难、羞辱和痛苦的言语来斥责赛思。这让赛思下意识地觉得自己无从归属、没有价值。因此,他对爸爸说“我恨你!”爸爸也以报复来回应,于是双方陷入了“报复循环”。 在这一错误行为中,爸爸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他对此负有同等、甚至更多的责任。 责任感不等于责难或羞辱 当我们重新来看待不良行为,不再把责任感等同于责难或羞辱时,其结果对孩子和大人就都是令人鼓舞的。如果你把责任感看成是一种解放——某种基于你知道自己想改变就能改变的事情——而不是负疚,你就能做得更好。当你认识到在你的孩子或学生的不良行为中你也有份时,你就能知道该怎样改变你的行为,进而帮助孩子改变他的行为。
什么是不良行为?
当你仔细观察时,你就会发现,所谓不良行为无非是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以及发展适宜性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或者因为一个偶然事件导致我们转向受“原始脑”操纵的行为(此时惟一的选择只有权力争夺或退却,而无法沟通)。成年人常常会和孩子一样缺乏知识、意识和技能,并且会像孩子一样陷入“原始脑”的操纵中。这正是大人和孩子之间的权力之争如此常见的原因所在——权力之争中,最起码要有两个人。而且,大人也往往和孩子一样失望。如果你把不良行为(你的,以及孩子的)看成是“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缺乏技能的行为”、“爬行动物脑操纵的行为”或者“发展适应性行为”,你对不良行为是否就有了不同的认识? 大多数时候,小孩子做出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而不是不良行为。许多父母和老师对人类行为以及儿童发展了解的不够,就把与孩子年龄相称的行为当成了不良行为。想到许多小孩子因为发展适应性行为而变到惩罚,就让人觉得实在痛心。例如,蹒跚学步的孩子因“淘气”而受到惩罚,而这个年龄的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到能领会大人的要求的程度。他们的语言或社会技能还不能让他们表达出自己想要什么——尤其是当他们的要求对他们身边的大人来说似乎是不合情理、制造麻烦或不合适的时候。看到那些蹒跚学步的小宝宝受到“暂停”的惩罚,而他们还不具备理解因果关系的能力,真是让人心碎。 孩子们有多少次行为不当是因为他们累了、饿了?谁该为此负责呢?(通常,这是由于环境所限,因此更有理由同情孩子和你自己,而不是给孩子贴上不良行为的标签)。或许这是因为在建立日常作息习惯时,孩子没有受到尊重。或许是因为大人没有意识到,强求会招致孩子的反叛和权力之争,而启发式提问(以及正面管教的其他方式)则能引发孩子的合作。从承担责任的方面来考虑并且注重于解决问题(包括把犯错误看作学习的机会),而不是注重于不良行为或惩罚,就会非常令人振奋。 12/49 首页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