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理健康 > 怨恨

孩子总是逆反叛逆怎么办

时间:2025-02-23 19:16:26  来源:  作者:

听上去好像我是在主张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发展适应性行为完全放任不管,哪怕那些行为不能为社会所接受(通常被称为不良行为)。我说的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父母和老师都是成年人。既然我们要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就应该学会控制我们自己的行为。有了这种意识,我们就能够成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并且将我们的行为转变成鼓励孩子的行为改进,并且又不损伤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我们就能够自己先“暂停”以梳理一下自己的情绪,直到我们能够深思熟虑而不是不假思考地对孩子作出反应的时候。我要建议的是,我们应该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承担至少与孩子同等的责任,并且要学会使用鼓励性的、有长期效果的方法,因为这些方法符合第1章提到的“有效管教的四个标准”的所有要求。
我们对自己以及孩子的行为了解得越多,我们作为父母和老师就能更有效。一个良好的开端就是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对孩子因失望而做出的行为有更多的了解。
正如鲁道夫德雷克斯反复说过的那样,“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德雷克斯发现,当孩子们丧失信心时,他们会为自己选择四个不恰当或者错误的目的。之所以称为错误目的,是因为这些目的建立在该怎样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错误观念之上。
当鲁道夫德雷克斯解释这四个错误目的时,人们常常会问:“你怎么能老把孩子往这些框子里放呢?”德雷克斯就会回答:“不是我老把孩子往这些框子里放,而是我老是在那里找到他们 。”

三、四个错误观念和错误行为目的
1.寻求过度关注——错误观念: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
2.寻求权力——错误观念: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
3.报复——错误观念:我得不到归属,但我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4.自暴自弃——错误观念:不可能有所归属。我放弃。

所有人的首要行为目的都是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们(以及很多大人)之所以会在上述四个错误目的种选择一个或几个,是因为他们相信:
   
寻求过度关注或寻求权力有助于他们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
    报复会使他们在没有能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经历中受到的伤害得到补偿;
    放弃是他们的惟一选择,因为他们真的相信自己不够格。

孩子们不知道自己的错误观念。如果你问孩子为什么要做出不良行为,他们会说不知道,或者会给出一些其他借口。稍后,我会解释,在不让孩子感到羞辱或威胁的情况下,怎样用目的揭示法来帮助孩子知道自己的错误目的。
每个人都想得到关注,这没有什么错。问题出现在孩子想要过度关注的时候。换句话说就是,他们用一种令人烦恼而不是有用的方式来寻求归属感。这种行为之所以令人烦恼,是因为它来自于孩子潜意识中的错误观念——“惟有当我是被关注的焦点时,我才有所归属。”这种孩子没有意识到的错误观念,使得孩子寻求过度关注的行为更增加了大人认为孩子是在令人烦恼地强求关注的感觉。引导孩子用建设性的方式来获得关注,对于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来说将是令人鼓舞的。这会让孩子们体验到他们所寻求的归属感,并且同时让他们学会怎样以一种更有建设性的举止来获得归属感。
如果学生正在纠缠你,你可以给他们一项任务(比如让他们收作业、点名叫举手的孩子或者做个任务监督员)。有个4岁女孩在妈妈打电话时频频打岔,妈妈于是想出一个办法转移了这种令人烦恼的打扰。电话响起来以后,她先请对方稍等一下,然后把自己的手表递给女儿说:“看见这根秒针了吗?你瞧着它转,等它转上整整三圈的时候,妈妈就打完电话了。”
这个小女孩专注地看着秒针转,偶尔瞟妈妈一眼。妈妈不到三分钟就打完了电话,女儿这时说道:“妈妈,你还有时间呢,你还有时间呢。”
每个人都想要权力。权力不是个坏东西,取决于你怎么使用。当孩子抱有只有自己说了算才有所归属的错误观念(当然是潜意识的)时,他们对权力的运用在别人看起来就像不良行为。当孩子们以这种对权力的误解为基础而形成错误目的时,他们就学不会以有用的方式运用自己的权力,因此需要我们引导孩子以有益于社会的方式来使用自己的权力。
当老师或家长们发现自己与一个孩子陷入了“权力之争”中时,最有效的做法是立即退出争斗,并要承认所发生的事情:“我觉得咱俩陷入了权力之争。我可以看出来我的所做行为也加剧了这个问题。我猜你觉得自己受到了压制。我不想这样,但我确实需要你的帮助。让我们都冷静一会儿,然后再看看怎样用一种彼此尊重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正如“克莱默夫妇”中的爸爸一样,当我们感到受了伤害时,就会自然反击。这似乎是人类的天性,也正是报复循环如此普遍的原因。我们又要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大人要求孩子控制他们的行为,而大人却难以控制得住自己的行为。然而,控制你自己的行为对于打破报复循环来说是重要的。在你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时,要注意不能反击,而应该表示理解孩子的感受:“你现在一定觉得受到了很大的伤害。我能理解。要是换成我,我可能也会有那种感觉。”对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是消除报复循环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是还需要紧跟着解决问题:“当我们都觉得好受些以后,为什么我们不一起来谈谈这个问题呢。”
重要的是要注意到,可能并不是你伤害了孩子——或者是在你想帮助孩子而不是伤害孩子的时候,孩子感到受了伤害。同样重要的是,要知道惩罚(即使被拙劣地伪装成“逻辑后果”)只能使报复循环永无休止。
那些以自暴自弃为错误目的(因为对自己能力的错误认识)的孩子们在白天可能不会给你带来什么麻烦,可是当夜深人静你有时间去思考的时候,你也许会辗转难眠——这孩子怎么好像在自暴自弃啊。不像有些孩子说“我不会”是为了引起你的关注,自暴自弃的孩子真的相信他们不会。有了对孩子的错误观念的了解,你可以对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说:“宝宝,我相信你会想出办法来。”然而,对于以自暴自弃为错误目的的孩子,你需要花时间向他们一小步一小步地做示范。不能一下子做所有的步骤。你要是做的太多可能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无能。例如,你可以这么说:“我来画这半个圆,你画另一半”。或者,“我让你看我怎么系这只鞋带,然后请把你学会的做给我看,如果需要帮助就告诉我。”
0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