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一个月以后,马修又试探了一次。这一次他倒没有光着身子,而是穿着睡衣上了车,并且是在车里穿好了衣服进的幼儿园。他已经知道了哭没有用。从那以后,马修通常都能及时穿好衣服。偶尔有几次磨蹭时,妈妈会提醒他一句:“看来你好像打算在车里穿衣服了。”马修可不喜欢那样,会抓紧时间,穿好衣服。妈妈本来连承担这种提醒的责任都不需要,她可以让马修再一次体验逻辑后果。 有些人会质疑这个例子,因为他们认为让马修光着身子进幼儿园是一种羞辱。我敢担保,马修自己不在乎。当然,你不会这样来对待一个4岁的孩子。 如果马修的爸爸借题发挥(像第5章解释的那样),在本来的逻辑后果上加上斥责和羞辱,那才会让马修感到羞辱。他爸爸没有说:“你活该!下次你就知道要快点儿了。你害得我也迟到了。所有的小朋友都要来嘲笑你没穿衣服了。”假如这样的话,就会把孩子的体验变成羞辱。 一位听了这个故事的妈妈对这个方法稍加改动,也尝试了一下。她四岁的女儿瑟琳娜在该去幼儿园时还没穿好衣服,于是她就把女儿的衣服塞进纸袋里,让瑟琳娜穿着睡衣上了车。她没有让瑟琳娜穿着睡衣进学校,而是把车停在路边靠近幼儿园一个窗口的地方,告诉她说:“宝宝,我会坐到办公室里能看到你的地方。你穿好了衣服就自己进幼儿园吧。”瑟琳娜撅着嘴坐在车里待了大约五分钟。然后,她穿好了衣服(大约觉得无聊了),进了幼儿园。 八、睡前分享 孩子们在睡觉前折腾父母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们能感觉到父母这时总是在想摆脱他们。可以理解的是,在忙碌了一整天之后,家长都向往能有一段平和、安宁的时光。可是,他们通常会经历一番让人精疲力竭的睡前争斗。花几分钟睡前分享的时间非常有助于消除这种烦恼。 当孩子们察觉到你急急忙忙想摆脱他们时,他们会觉得归属感受到了挫折。然后,他们就会通过要求喝水、要上厕所,或者哭着说自己害怕来做出失望行为。当他们感觉到你真的很享受和他们在一起待几分钟来分享一些事情时,他们就能体验到归属感,而不再需要做出不良行为。 让孩子说说这一天最伤心和最开心的事,非常有助于使孩子感到满足。一个附带的好处是,父母也很享受这样的时刻。分享意味着你也要说说自己这一天中最伤心和最开心的事。你要先听孩子说,然后你再说。把这种分享作为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情是最有效的。对孩子们来说,有人愿意花时间听他们倾诉、与他们分享自己的事情,就会产生一种归属感。这通常就足以让孩子满足地入睡了。
避免就餐时的争斗
就餐时间已经变成了一个战场,以至于你会想孩子宁愿挨饿也不吃饭。其实,他们不是宁愿挨饿,而是宁愿感受自己的力量也不吃饭。逼迫孩子们吃饭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这并没有阻挡住父母们的努力。很多时候,父母们以为自己成功了,却不过是让孩子再吐一次而已。 威廉姆太太早饭给四岁的女儿莎拉吃燕麦粥。莎拉不吃,妈妈怎么责骂都没用。威廉姆太太就把燕麦粥放进了冰箱,到了中午又拿出来让莎拉吃。莎拉还是不吃,于是威廉姆太太又把那碗燕麦粥拿出来当莎拉的晚饭。威廉姆太太是一位权威型的母亲,在许多方面都控制着莎拉。除了吃饭之外,莎拉不知道怎么去“赢”。这是她能够感觉到自己的独立和力量如此重要的一个方面,以至于她宁愿牺牲自己的身体。莎拉终于得了佝偻病。 威廉姆太太带莎拉去看医生,医生猜到了是怎么一回事。他是个很明智的人,忠告她说:“把有营养的食物放到桌上,你只管吃你的,别去打扰她!要么说说愉快的事,要么就什么也别说。” 威廉姆太太对出现这样的事感到很伤心。她在吃饭问题上紧盯莎拉不放的惟一原因是她爱莎拉,并且错误地认为唠叨是让孩子吃饭并保持健康的最好方法。就像用于今天的孩子们身上的很多种控制方法一样,这只会事与愿违,并且她得到的就是与自己想要的相反的结果。她接受了医生的忠告,停止了吃饭时的争执。莎拉虽然始终没能变成一个豪飧之人(她是一个骨骼小的孩子),但她吃的足以帮她战胜佝偻病并保持健康了。 和那些在1930年代大萧条时长大的人聊天很有趣。他们说,那时吃饭时的惟一问题是“够不够吃的?”没有人会在意是否有人不吃饭。那只意味着别人能多吃点儿。孩子们在那种环境下不会出现吃饭的问题。
让孩子参与
让孩子们参与是避免就餐时出现问题的最好的方法,要在家庭会议上用一些时间安排下一周的菜谱。 安吉一家发明了我们在第9章提到的“家庭晚餐计划活动”。他们全家人一起在一周的“家庭晚餐计划表”中每一天的栏目里填上谁做饭和做什么饭。这营造了一种合作的气氛。当他们每个人都参与制订计划时,孩子们就会更愿意吃别人选的菜,因为他们自己也选了一些。 安吉一家还一起去采买。他们把采购清单按商店分成几份,每个人负责不同的清单。孩子们在一起完成家务事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乐趣,还学到了许多采购知识。很容易明白,这样的家庭为什么不会在餐桌上发生 “战争”。孩子们受到的鼓励是把他们的“力量”用到贡献、合作和快乐相处上。
不介入孩子们之间的争端
让你的孩子们打架的最佳方法,就是你不断地介入孩子们之间的争端。父母们很难相信,孩子们打架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让父母介入。那些能对孩子们之间的争执置身事外的父母,都发现打架会大量减少。 大部分家长都很清楚孩子们以出生顺序为基础打架的标准模式。老大通常最容易被当成“坏蛋”,老小则往往是让妈妈介入后的最大受益者。因而,小的惹大的,这种招惹可以是任何事情,从对老大扮个鬼脸,到跑到老大的屋里捣乱。 当老大中了圈套,并且追赶老小的时候,老小就会高声尖叫,向妈妈抗议。妈妈就会过来责骂老大,介入争端。当老大想让妈妈相信是老小挑起的时,妈妈就会说:“我不管他做了什么。你是老大,你应该更懂事。” 如果妈妈能注意到老小脸上得意的表情,她就能够对这种行为的目的(错误目的)有更多的领悟。妈妈是在协助孩子们把打架作为寻求关注、权力或报复的方式。她强化了孩子们对于如何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错误信念。 41/49 首页 上一页 39 40 41 42 43 4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