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德太太决定对孩子之间的争端置身事外。她选了一个没有冲突的时候,向孩子们解释,她真的不喜欢介入他们的争端,并且从现在开始,她确信孩子们能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一次家庭会议上,他们讨论了“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见第12章)。 第二天,瑞德太太下楼时,碰巧看见7岁的特洛伊正在用一把玩具枪打5岁的萧恩的头。她觉得这件事不能不管,便冲过去阻止他们。突然,她想起刚才萧恩被打了一下的时候,只是躺到了床上,轻轻地责怪了一句“打疼我了”。然后,萧恩看见了妈妈,就抗议着大哭起来。瑞德太太认识到,自己又陷进去了,赶紧转身离开并进了卫生间,把门锁上了。两个孩子跟着她到卫生间门口,并开始拍门,都想告诉妈妈自己认为的事情的经过。 当瑞德太太坐在卫生间里,听着小哥俩砰砰地拍门并争辩是谁惹起事端的时候,她想,德雷克斯瞎说八道!这根本不管用!然而,她不得不多忍耐一会儿,因为她要向家长学习小组报告结果。这两个孩子不久就停止了拍门,并走开了。 瑞德太太坚持不再介入孩子们的争端,不管他们什么时候来找她告状,她总是告诉他们:“我相信你们能自己解决问题。”同时,全家人坚持在家庭会议上讨论可行的解决办法,所以,孩子们也在学习解决问题的技能。 大约一个月以后,瑞德太太有一次无意中听到她4岁的女儿珂琳对特洛伊说:“我要去告诉妈妈。”时,特洛伊回答,“她只会告诉你,自己解决问题。”(珂琳一定是知道了特洛伊说得没错,因为她没有来找妈妈。)瑞德太太知道了这个方法真的有效。 瑞德太太告诉大家,她的孩子们打架的次数减少了大约75%。剩下的25%和过去相比也温和多了,解决的更快了。 在有些情况下,要对孩子们打架置身事外会有困难或者不可取: 有些大人发现几乎不可能对孩子们打架漠不关心,尽管他们想相信这是最好的做法。 当孩子太小时,他们可能会对彼此造成严重的伤害,比如两岁的孩子用玩具消防车去砸6个月大的小宝宝的头。(许多大人以此为借口,介入大孩子们之间的打架。)如果大孩子真的想给彼此造成伤害,他们会在大人不在的时候打架。对于大孩子,大人大可不必充当保护神的角色,除非他们想一天24小时都这样。 老师们要为学生的安全负责,不能对学生们打架袖手旁观。
有些家长不相信孩子们打架最主要是为了从父母那里得到救助。他们争辩说,他们的孩子在他们不在场的时候也照样打架。我总是会问:“你不在怎么能知道他们打架了?” 他们会不好意思地笑笑,并承认:“因为他们会确保让我知道。他们常常在我一下班就在门口向我告状。有时候,他们会在我上班时给我打电话,让我介入。我现在看出来了,他们是想让我成为对另一方的法官、陪审员和执法官。” 如果你不能忍受置身事外,并且决定介入孩子们的打架,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孩子们处境相同”。不要偏袒一方或试图确定是谁的错。很可能你根本无法判明,因为你不可能看到所有的事情。“正确”永远是一个观点问题。在你看来的“正确”,至少从一个孩子的角度上来看肯定就是不公平。如果你觉得必须介入以阻止打架,就一定不要成为法官、陪审员和执法官。你必须一碗水端平,要同样对待每一个孩子。 汉密尔顿太太注意到了两岁的玛瑞莲打八个月大的萨丽。尽管汉密尔顿太太觉得萨丽没有做任何事招惹玛瑞莲,但她还是要让两个孩子“处境相同”。她先抱起小萨丽,把她放进婴儿床里,对她说:“当你准备好不再打架时,我们就抱你出来。”然后,她把玛瑞莲带进她的房间,对她说:“等你不再打架时,就出来告诉我,我们一起去抱宝宝。” 一眼看上去,这样做似乎很可笑。为什么要因为打架把小宝宝放进婴床里呢?她只是无辜地坐在那儿,而且她根本听不懂妈妈的告诫。很多人猜测,同等对待两个小姐妹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让姐姐觉得错的总是自己。实际上,同等对待对两个孩子都有好处。当你站在你“认为”是受害者的孩子一边时,你就是在训练这个孩子的受害者心理。当你总是“欺压”你“认为”是惹祸的一方时,你就是在训练这个孩子的“欺压”心理。 我们无法确定萨丽是否惹了玛瑞莲(不管无意还是有意)。如果是萨丽惹了玛瑞莲,斥责玛瑞莲不只是不公平,还会教给萨丽一个让妈妈站在自己一边的好办法。这样就把事情变成了一个“受害者”心理的培训。如果萨丽没有惹玛瑞莲,斥责玛瑞莲(因为她大些)会让萨丽学会通过招惹玛瑞莲来获得妈妈的特别关注。玛瑞莲则可能会形成一个错误观念,觉得自己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自己是个“坏”孩子。 有人还是认为,把一个没做任何错事的小宝宝放进婴儿床里没有任何意义。关键不在于谁做了什么,而在于要同样地对待两个孩子,这样才不会让一个孩子形成“受害者”心理,另一个也不会形成“欺压”心理。更何况,小宝宝并不介意你把她放进婴儿床里待一会儿。重要的是你的姿态。 另外一个“让孩子们处境相同”的办法是给双方同样的选择。“你们要么停止打架,要么到外面去解决战斗。”或者“你们愿意各自去自己的房间,等你们觉得不会打了再出来?还是想一起到一个房间里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你俩愿意都坐到妈妈腿上来,等到你们觉得不想打架吗?”随你怎么做或怎么说,只要你觉得舒服就行,而且,只要能同等地对待双方就行。 我知道还会有人反对。那要真的是大的无缘无故打了小的呢?大的难道不该受到惩罚吗?小的难道不该得到安慰吗? 既然你已经把这本书读到了这儿,你应该知道惩罚是绝对不可取的。惩罚是给孩子一个非常荒谬的示范:“我打你,就是要教你不许打人。” 我建议你先安慰大的,然后让大的和你一起去安慰小的。再次重申,这并不是对大的“挑起事端”的奖励。明确的是,大的孩子因为某些原因而感到了挫折。也许这个孩子觉得小宝宝把自己赶下了“掌上明珠”的位置;或者他相信你更爱小宝宝。原因在这里并不重要。(但处理孩子行为背后的观念很重要。)重要的是,要知道孩子们何时感到了失望并需要我们的鼓励。 42/49 首页 上一页 40 41 42 43 44 4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