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在实践中经过长期的、一定的训练而获得的,所以培养和提高观察力应该从儿童抓起,教师和家长必须在教学和生活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
三、知觉的基本特征
(一)知觉的整体性
如前所述,知觉是对当前事物的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当我们感知一个熟悉的对象时,只要感觉了它的个别属性或主要特征,就可以根据以前的经验而知道它的其它属性和特征,从而整个地知觉它。如果感知的对象是没有经验过的或不熟悉的话,知觉就更多地以感知对象的特点为转移,将它组织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这种现象叫做知觉的组织化,知觉的组织原则如图5—10所示,有接近、相似、闭合、好的连续、好的形态等原则。(a)中的9根直线由于两根在距离上接近,因此每两根被知觉为一个整体。(b)中的几根直线和曲线虽然各根之间的距离相等,但相似的直线和曲线各被知觉为一个整体。除了形状外,对象的大小、颜色等相似都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c)中的直线排列同(a)一样,两根在距离上接近,但并不被知觉为4组2根并列的直线,而被知觉为1根直线和4个长方形,这是因为闭合的因素使人忽视长方形轮廓所缺少的部分而仍然将它知觉为一个整体。(d)中的曲线和点线虽然都有断离之处,但由于它们是好的连续, 因此就被知觉为一根完整的曲线。(e)中的a按好的形态的因素被 知觉为1个十字和1个正方形,而不会被知觉为b、c、d几部分。
(二)知觉的选择性
在日常生活中,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 的。但是在一定时间内,人并不感受所有的刺激,而仅仅感受能 够引起注意的少数刺激。此时,被知觉的对象好象从其它事物中 突出出来,出现在“前面”,而其它事物就退到“后面”去。前者是 知觉的对象,后者成为知觉的背景。在一定的条件下对象和背景 可以相互转换,如图5—11所示,它既可以被知觉为黑色背景上 的白花瓶,又可以被知觉为白色背景上的两个黑色侧面人象。在一般情况下,面积小的比面积大的,被围的比包围的,垂直或水 平的比倾斜的,暖色的比寒色的,以及同周围明度差别大的东西都容易被知觉为对象。例如,教师在黑板上写字时,字就是学生知觉的对象,黑板则是字的背景。这些从背景中分出对象的规律对于实践有重大的意义,例如,将灯塔、栏杆、路标等漆上黑白相间的条纹便可以使人们在各种环境下都容易看清楚。与此相反,军事上的伪装则是设法使人不易从背景上分出对象的运用。据德国心理学家梅茨格(W·Metzger)的研究,伪装有以下几种:(1)由性质相同所造成的伪装;如使对象与背景的颜色、形状等性质相类似而不易区分。(2)由结构的相同所造成的伪装,如使对象的结构也与背景相似进行伪装。(3)由共同运动所造成的伪装,如使对象跟随背景一起运动,从而难以与背景相分离。(4)由改变光和阴影所造成的伪装,如尽可能地减少引起立体感的光和阴影的作用进行伪装。(5)由分散所造成的伪装,如将对象的外貌分为几个部分融合到周围的背景之中,通过破坏对象的整体性来达到伪装。(6)由连续所造成的伪装,如使对象表面的花纹与背景的花纹成为一个连续体从而不易区分。①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从客观方面来看,有刺激的变化、对比、位置、运动、大小程度、强度、反复等;从主观方面来看,有经验、情绪、动机、兴趣、需要等。
(三)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受个人知识和经验的影响,对事物的理解是知觉的必要条件。在一般情况下,对任何事物的知觉都是根据已有知识和过去的经验来理解和领会的。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通常要在内心说出它的名称,即将感知对象归入一定的范畴之内,用词来概括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因此,言语的指导作用(即命名)能唤起过去的经验,理解感知对象的意义。例如,对于图5—12上的一些黑色的斑点,初看时难以知觉出它是什么东西,但只要提示说这是小孩和狗的图形,言语的指导就会立刻使人理解黑色斑点的意义而将它们知觉为小孩和狗在奔跑。
(四)知觉的恒常性
在知觉中,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参与,使知觉往往并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而表现为相对的稳定性,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在视知觉中,知觉的恒常性表现得非常明显。例如,象图5—13那样,看同样的一个人,由于距离的远近不同,投射在视网膜上的视像大小可以相差很大,但我们总是认为他的大小没有什么改变,仍按他的实际大小来知觉,这就是大小的恒常性。
在视知觉的恒常性中还有形状的恒常性,亮度的恒常性,颜色的恒常性,等等。由于知觉对象的大小、形状、亮度、颜色等特性的主观映象与对象本身的关系并不完全服从物理学的规律,而是在经验的影响下保持一定的不变性,因此,知觉往往不受观察条件,如角度、距离等等的影响。这种稳定性对于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始终按事物的真实面貌来反映事物,从而有效地适应环境是不可缺少的。
第四节 几种主要的知觉
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着,物体存在的空间特性和时间特性这两种基本形式以及物体的运动特性被人们所感知,就形成了对客观事物的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一、空间知觉
我们的双眼如同两架照相机,网膜上所投射的外界物体实际上是倒置的视像,但是我们并不感到外部的世界是一个颠倒的世界,这是为什么呢?
十九世纪末,施特拉顿(Stratton)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设计了一种能将视像倒转180°的眼镜。戴上后,外界的一切事物都颠倒了。开始,他非常不适应这种情景,视觉和触觉、动觉之间发生了矛盾,用手触摸物体、在空间行动都发生了困难。如想拿上面的东西,手却伸向下方;想拿左面的东西,手却伸向右方;写字时也不能依靠视觉而只能靠触觉和记忆来写。这种异常的体验,还使人感到头痛和恶心。但是过8天以后,视觉逐渐与触摸觉、动觉协调起来,他不再感到外部是一个颠倒的世界了,能够比较完善地适应新的空间关系,周围的景象看起来正常了,也能行动自如。但是摘掉眼镜后,又重新经历了适应空间环境的过程。实验表明,对客观世界的空间知觉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是将许多感觉器官所得到的信息,如视觉信息、触觉信息、动觉信息综合分析以后产生的。在空间知觉中,视觉起主要作用。
空间知觉包括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方位、立体和远近等特性的知觉。
(一)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靠视觉、触摸觉和动觉来实现的。在知觉物体的形状时,首先必须辨别对象的轮廓(即边界)。视觉形状就是被轮廓从视野上的其它部分隔开来的一块面积。如果视野中两个部分的亮度不同,则一个不同亮度的轮廓就会把视野分成两个具有不同形状的区域;反之,如果亮度相同或差不多,即使颜色不同,轮廓也会变得模糊,这样形状也就不容易确定了。因此,形状知觉首先要求在视野亮度不同的区域有一个清楚的轮廓。
在眼睛注视对象时,对象在网膜上投射的形状、眼睛观察物体时沿着对象的轮廓进行运动的动觉都给大脑提供了对象形状的信息,加上以前触摸觉经验的验证,就形成了形状知觉。
(二)大小知觉
大小知觉也是靠视觉、触觉和动觉来实现的。在视觉中,大的物体在网膜上的视像大,小的物体在网膜上的视像小,根据网膜上视像的大小可以知觉对象的大小。然而,由于网膜视像的大小与对象的距离成反比,因此远距离的大物体与近距离的小物体在网膜上的视像可能是相等的(如图5—14A),或者远处的大物体在网膜上的视像可能反而小于近处小物体的视像(如图5—14B),远处大物体的视像F—F小于近处小物体的视像N—N。但是,在实际的知觉中,人仍然能比较正确地反映不同距离的对象的实际大小。这就是说,知觉大小往往不管网膜视像的大小而偏于大小恒常性。不过,在距离远时,大小知觉的恒常性就会降低,而网膜视像的大小作用就会逐渐增大。
在一般情况下,对象是在比较熟悉的环境中被知觉的。因此,各种熟悉的物体也提供了对象距离和实际大小的各种线索。这些线索同视觉、触摸觉、动觉所提供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大小知觉。
(三)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所处的位置的方向的知觉,是靠视觉、触摸觉、动觉、平衡觉以及听觉获得的。
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方位知觉是以自己为标准,或者说是以自己为中心来定位的。前、后、左、右的方向就是以外界物体与观察者的关系而言的。上、下两个方向既以自身为标准,且以天地的位置为参考。
在一般情况下,人主要靠视觉来定向,即根据对象在网膜上投像的位置而感知它在上、下、左、右的方向。触摸觉、动觉、平衡觉则常常起补充视觉定向的作用。人在定向时,以环境中的某些熟悉的物体为参考,否则也是无法定向的。
在很多情况下,人还靠听觉辨别声源的方向来判断发声体的位置。由于人的耳朵位于相对的两侧,所以一侧声源的声音到达两耳所经的距离就不同。这种两耳的距离差,就造成了音波对两耳的刺激强度的差别、时间的差别以及位相的差别,这些差别就成了知觉声源方向的主要依据。
在日常生活中,视觉观察对象的所在,听觉感知对象声音的方位,触摸觉、动觉和平衡觉则探索自己身体与客体的空间关系,人将各种感知信息综合起来便形成了方位知觉。
(四)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也就是距离知觉和立体知觉。外部世界在网膜上的投影是二维平面的视像,但却能被知觉为三维的立体的东西,并看出对像的远近距离。人所赖于形成深度知觉的各种条件,叫做深度线索。
1.生理线索
(1)眼睛的调节 眼睛在观察对象时,为了在网膜上获得清晰的视像,水晶体就在眼球肌肉的作用下调节变化,从而在看远物时比较扁平,在看近物时比较凸起。眼球肌肉的这种紧张度的变化,是估计对象距离的依据之一(图5—15)。但是眼睛的调节只在10米的距离范围内起作用,并且还是不甚精确的,对于远距离的物体,调节作用就失效了。
(2)双眼视轴的辐合 眼睛在看东西时,两眼的中央凹都会对准所看的东西,以保证对象能投射到网膜感受性最高的区域,获得最清晰的视像。这样,眼睛在对准对象的时候,双眼的视轴就完成了一定的辐合运动,即看近物时视轴趋于集中,看远物时视轴趋于分散。这样,控制双眼视轴辐合的眼肌运动就向大脑提供了关于对象距离的信号。但视轴辐合只在几十米的距离范围内起作用,对于太阳的物体,双眼视轴接近平行,对估计距离就不起作用了(图5—16)。
2.双眼线索
由于人的两眼相距6~7厘米,因此两眼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东西的,这样,左眼看到的视野左边多一点,右眼看到的视野右边多一点,从而使两眼的视觉有些不同,这种差异叫做双眼视差。这两个稍有不同的视觉信息,最后在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下合而为一,就造成了对象的立体知觉或距离知觉。双眼视差是深度知觉的主要条件。
3.单眼线索
许多深度线索,只需要一只眼睛就能感受,它们也叫做经验线索。
(1)对象的大小 按照视角规律,同样大小的物体在近处要比远处的网膜视像来得大(如图5—14B)。因此,只要知道几个物体的大小差不多,就可以根据它们在网膜上的视像判断出它们的远近距离。视像大,距离就近;反之就远(见图5—17,之1)。
(2)对象的重叠 物体的互相重叠或遮挡,是判断物体的前后关系的重要依据。如果一个物体部分地遮挡了另一个物体,那么我们就会感到前面的物体要近些(见图5—17,之3)。依靠物体的重叠来判断物体的前后关系完全取决于物理条件,因此产生错误的可能性较小,但靠它来判断物体之间的距离则是困难的。
(3)明暗和阴影 在一般情况下,光亮的物体显得近些,灰暗或阴影中的物体显得远些。在生活习惯中,光源一般是从上往下照射的,所以表面较亮的部分容易被看成凸出来,表面较暗的部分容易被看成凹进去。
(4)空气透视 由于空气中灰尘的影响,远处的对象就不如近处的对象来得清晰,因此对象清楚就被知觉得较近,对象模糊就被知觉得较远。这种清晰度是深度知觉的一个重要条件。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