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混合的规律有三:
①互补律 每一种颜色都有另一种同它相混合而产生白色或灰色的颜色,这两种颜色称为互补色。例如,色光混合的三原色红、绿、蓝就分别是颜料混合的三原色青、品红、黄的补色。
②间色律 混合两种非补色,能产生一种新的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色。例如,红色和黄色混合以后可以得到界于它们之间的橙色。
③代替律 混合色的颜色不随被混合色的光谱成分而转移,不同颜色混合后产生的相同的颜色可以彼此互相代替。例如,黄光和蓝光混合产生灰色,用红光和绿光混合而成的黄光与蓝光混合后也可产生灰色。因此,只要在感觉上颜色是相似的,便可以互相代替而得到同样的视觉效果。不过,上述的规律只适用于色光的混合。
二、听觉
(一)听觉过程
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为16~20000次/秒(赫)的音波,也叫可听音。音波是一种机械波,它是声源的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因此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特性有关。在0℃空气中,音波的速度为331米/秒。在此基础上,温度每增高1℃,音速就增加0·6米/秒;在水中,音波的速度要比在空气中快5倍。
如图5—6所示,听觉的感受性在1000—4000赫兹的音波范围内最高,在这种情况下,听觉的绝对阈限一般定为音强0分贝。500赫兹以下和5000赫兹以上的音波则需要大得多的强度才能被感觉。16赫兹以下和20000赫兹以上的音波,在一般情况下是听不见的。不同年龄的人听觉有所不同,例如,小孩子能听到30000~40000赫兹的高音,50岁以上的人则只能听到13000赫兹的声音。当音强超过120分贝时,音波便不再引起听觉的进一步变化,产生的是压、痛感觉。因此,120分贝的音强是听觉的上阈。听觉的差别感受性较高,能觉察几赫兹的音波差异,但对不同频率的音波,其差别阈限有所不同。例如,1000赫兹的音波,差别阈限是3赫兹,更高频的音波,差别阈限则增高,400赫兹左右的音波,差别阈限最低。
听觉器官耳朵(见图5—7)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内耳的耳蜗,听觉的感受器毛细胞就在耳蜗科蒂氏器上。音波经由外耳、中耳而传到内耳科蒂氏器上的毛细胞便将音波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并由听神经传至大脑,最后于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听觉。(二)音高、响度和音色听觉的主观体验:音高、响度和音色分别对应于物理上声音的三个基本量度:频率、强度和振动形式。
音高是由声音的频率所决定的。音波的频率越大,听到的声音的音调就越高;频率越小,音调就越低。例如,在人的声音中,男子声带厚而长,振动缓慢,说话时的振动频率约95~142赫兹,声音较为低沉;女子声带薄而短,振动较快,说话时的频率可达272~653次,因此比男子的声音高得多。
响度与音波的物理强度相对应,音波越强,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音波越弱,振幅越小,声音就越轻。但在感觉上声音的响度与音波的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不是直接关系,而是对数关系。一般响度用音压级(SPL)来表示,它的单位叫分贝(db)。
音色是指基本频率与强度相同,但附加振动成分不同的声音彼此区分开来的特殊品质。音色是由构成复合音的各个部分音波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在复合音中,频率最低、振幅最大的音波叫基音,其余的叫陪音。各种即使基本频率相同的声音,音色不同,各具特色,就是由于它们的陪音的数目、频率、振幅各不相同所形成。
(三)乐音和噪声
根据音波物理性质的不同,可以将音波分为纯音和复合音两类。如图5—8所示,纯音是单一的正弦曲线形式的运动,只有单个频率,因此也是最简单的音波。纯音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少见(如音叉的声音),但却是实验室常用的声音。
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几乎都是复合音,它们都是由多个频率的不同音波所组成的。复合音又可按它们是否具有周期性分为两类。呈周期性振动的复合音叫乐音(图5—8),如乐器的声音和语言中的元音等。呈非周期性振动的复合音叫杂音,如噪音和语言中的辅音等。
噪音还可以从社会的和心理的意义来定义,即是一种不需要的声音。例如,音乐如果妨碍工作、学习或休息,也可以成为一种噪音。
七十年代初,国际标准化组织已把噪音污染列为首位的公害。
目前在我国,噪音也成了城市的第二大公害。
如果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按强度大小的顺序排列的话,大致可以排列成图5—9这样的一个序列。研究表明,如果长期在95分贝的噪音环境里工作和生活,大约有29%的人会丧失听力,即使噪音只有85分贝,也还有10%的人会发生耳聋。120~130分贝的噪音能使人感到耳内疼痛,更强的噪音就会使听觉器官受到损伤。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高声强实验室的实验表明,165分贝的噪音可以使大白鼠在5分钟后死亡。噪音还会引起人的疲劳,产生消极的情绪。一般来讲,80分贝以上的噪音就会影响人的情绪,100分贝以上还会产生生理性的不良影响。
三、其他感觉
(一)皮肤感觉
皮肤感觉包括触压觉、温度觉和痛觉等。它们的感受器散布于全身体表,为感觉神经元周围突分布在皮肤中的神经末梢器,也叫做感觉点。在体表的同一部位,痛点最多,压点其次,然后是冷点,温点最少;从全身来看,鼻尖的压点、冷点和温点最多,胸部的痛点最多。
当物体与皮肤接触时,由于给予压点的刺激形状、强度和方法的不同,会引起痒感、接触感和压迫感等程度不同的触压觉。但引起触压觉的并不是压力本身的刺激,而是使神经末梢变形的压力差。如果把手指插入水银中,就会发现压觉并不是来自手指所浸入的部位,而是来自手指在空气和水银的交界处。触压觉的敏感度在全身各部位是不同的,舌尖、唇部和手指等处较高,背部、腿部和手背等处较低。
温度觉包括冷觉、温觉和热觉,它们是冷点和温点在-10℃~60℃的温度刺激作用下产生的,超过这个范围的温度刺激不再产生温度觉而引起痛觉。由于皮肤表面的温度是30℃左右,因此30℃左右的温度刺激不产生什么感觉,叫做生理零点,超过此点的温度使人感到温暖,低于此点的温度使人感到冷。热觉是42℃以上的温度刺激引起的,但用此温度刺激冷点并不产生热的感觉而产生强冷的感觉,这叫做矛盾冷觉。因此,一般所谓的热觉是冷点的冷觉和温点的温觉二者融合的体验。
痛觉的感受器除了皮肤上的痛点外,还分布在身体的几乎所有的组织中。电刺激、机械刺激、化学刺激、极冷或极热都能引起痛觉,它是对这几种刺激极端程度的感觉,因此,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的机能。
触压觉、温度觉和痛觉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常常混在一起,神经冲动的发放常常是触、冷、温等觉的组合所引起的,因此在感觉上将它们严格地区分开来是相当困难的。
(二)嗅觉和味觉
嗅觉和味觉都是对化学物质的感觉,虽然嗅觉是由化学气体的刺激引起的,味觉是由含有化学物质的液体刺激所引起的,但两者互相影响,互相配合,关系非常密切。当嗅觉功能发生障碍时,味觉功能也会随之而减退,这是感冒和鼻炎时常见的一种现象。
人的嗅觉相当敏锐,能闻出成千上万种不同的气味。嗅觉的适应现象很显著,长时间闻一种气味会使嗅觉对此气味的感受性显著下降。同时闻两种气味会产生一种新的气味,而且这种新气味比原来无论哪一种气味都要强烈。
基本味觉有甜、酸、苦、咸四种,舌尖感觉甜,舌的两侧感觉酸;舌根感觉苦,舌尖和舌的周围感觉咸。由于口腔里除了味蕾外还有大量的触觉和温度觉感受器,特别是有嗅觉的参与,因此味觉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复合的感觉。味觉中的对比现象很显著,例如,在吃了甜的东西以后再吃酸的东西就会感到特别酸。
(三)运动觉和平衡觉
运动觉的感受器在肌肉、肌腱以及内耳的前庭器官中。人在运动时,由于肌肉的主动收缩或被动拉长,以及关节转动等,使其中的感受器兴奋,并向大脑发放神经冲动,引起身体运动和位置的感觉。
平衡觉的感受器在内耳的前庭器官中。前庭器官前庭的椭圆囊和球囊内有感受器毛细胞,它的纤毛穿插在其上的耳石膜内。在头部处于正常位置时,耳石膜与毛细胞之间维持一定的压力关系。当头部的位置改变时,耳石膜与毛细胞的相对位置也随之而变化,从而使耳石向不同的方向以不同的程度牵拉毛细胞,使毛细胞兴奋并向中枢发放神经冲动,产生身体的位置感觉和平衡感觉。前庭器官的半规官中充满了淋巴液,当人进行加速或减速运动时,壶腹内的感受器毛细胞就在淋巴液的惯性作用下发生兴奋并向中枢发放神经冲动,产生身体的运动感觉和平衡感觉。
(四)机体觉
机体感觉包括内脏感觉以及饥、渴等全身性的感觉。内脏感觉的感受器是分布在内脏壁上的神经末梢。内脏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产生什么感觉,但在遇到过强的刺激或伤害性刺激的情况下,会产生牵拉或疼痛的感觉。饥、渴等全身性感觉的感受器及其位置还不太清楚,由于对它们的机制研究得很不够,因此目前对它们的了解还很不充分。
第三节 知觉概述
一、什么是知觉
知觉同感觉一样,也是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直接的反映,但不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是对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的整体的反映。通过感觉,我们只知道事物的属性,通过知觉,我们才对事物有一个完整的映象,从而知道它的意义,知道它是什么。然而,事物又总是由它的许多属性所组成的,不知道一个事物的属性,就不可能知道这个事物是什么,只有对事物的属性感觉得越丰富,才能对事物知觉得越完整、越正确。因此,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在日常生活中,尽管很少有孤立的感觉,我们总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的。但是,这种知觉是包括感觉并和感觉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知觉。
知觉和感觉不同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生理因素的影响,而且极大地依赖于一个人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受人的各种心理特点,如兴趣、需要、动机、情绪等制约。
知觉之所以不同于并高于感觉,还在于知觉一般需要各种感觉系统的联合活动。现代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知觉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机能系统,这个系统依赖于许多皮层区域的完整复合体的协同活动。例如,视知觉过程开始于视网膜上所产生的兴奋传到初级的(投射的)视觉皮质(视觉中枢)的时候,产生于视觉皮层附近的以及视觉皮层与听觉皮层、躯体感觉皮层交界处的联合区。大脑的额叶也参与了知觉活动的组织活动,这些部位的损伤会造成各种知觉障碍①。
二、观察
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将“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他的座右铭。观察实为现代科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但是我们这里所谈的观察却与此有所不同。上述的所谓观察是广义的观察,是包括知觉、思维、意志等多种心理机能在内的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我们这里所说的观察是基本上只涉及到知觉的狭义的观察,但它既不是那种毫无目的、没有控制的无意知觉,也不是毫无计划、时间短暂的一般的有意知觉,而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在观察之前,观察者必须首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务,拟定一定的计划,然后再按计划进行系统而持久的观察。再者,观察时还必须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如边看边想:“这是什么”、“它是由什么构成的”等等,因此,观察离不开思维,有人称它为“思维的知觉”。孔子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②就具有此种含意(瘦是隐藏的意思)。
现代心理学将观察视为人们发现并获取知识的重要一环。(始端),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和提高观察能力对于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是极为重要的。
怎样顺利地进行观察呢?
首先,要预先作好观察的准备,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制定进行观察的计划,掌握观察所必须的具体方法。其次,在观察时必须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进行,并要设法让更多的感觉器官参与观察活动。最后,还必须在观察时及时地做好记录。
由于一个人对于某一事物的知识和经验直接影响到他对这一事物观察的成败或深刻程度,所以观察之前掌握一定的有关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