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也是一种想象。梦中出现的形象有时显得十分新奇甚至荒唐,但组成梦境的“素材”仍然是感知过的事物。
天生的聋子决不能想象出幽美的音乐,天生的盲人决不能想象出春天的美景。如鲁迅先生曾记录过一位盲诗人的谈话:“在缅甸遍地是音乐,房里、草里、树上都有昆虫的吟叫,各种声音成为合奏,很神奇,其间时时夹着蛇鸣‘嘶嘶’”。由于这位诗人生而目盲,没有颜色的感觉,所以在他的谈话中不会有颜色的表象作为想象的材料。
可见,想象虽然是新形象的创造,但它的内容和其它心理过程一样,来自客观现实,想象是反映客观现实的各种成分的形象之组合过程,想象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反映的一种形式。
二、想象的生理机制
想象亦是人脑的机能。人在惑知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大脑皮层上留下许多痕迹以及痕迹之间的联系(即暂时神经联系系统),暂时神经联系系统是动力的,它经常不断地在变化、补充和改造着。想象是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其生理机制是大脑皮层上已经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进行新的结合,亦即旧的暂时神经联系经过重新配合构成新的联系的过程。为了形成新的联系,必须分解已形成的联系,被分解开的联系作为环节包括到新的联系系统中去。
巴甫洛夫学派认为,想象形象的创造是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结果,虽然表象从形式上看是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其实很多想象的形象,特别是创造性想象的形象具有概括性,想象的形象是在皮层言语机能的一定区域上形成的,是通过词而形成的。人在清醒状态下,词对暂时神经联系的重新结合起着重要的调节和支配作用,通过词才使形象清楚而富有内容。
现代科学表明,下丘脑——边缘系统与大脑皮层共同参与想象的形成。如果人的下丘脑——边缘系统损伤,可能产生特殊的心理错乱,他们的行为不受一定程序的支配,不能拟定简单的行动计划,不能预见行动的后果,想象的主要作用也就受到破坏。
三、想象和实践
想象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同时想象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人的想象首先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劳动要求人们预见行动的后果,人们在劳动之前,已在头脑中构成了“做什么”和“怎么做”的表象。这种关于行动过程以及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的表象,乃是人类劳动的主要特点。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①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出现一些新的需要,这些困难和需要促使人们去改变客观现实,从而创造新的东西。想象就是在这种实践活动的要求下发展起来的。
想象不仅在实践中发生、发展,同时,想象的正确性也要受到实践的检验。
四、想象的意义
想象力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一个极重要方面。学生再造性想象的发展对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起着重要作用,创造想象则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一个创造想象贫乏的学生,他思考问题必然思路狭窄,也不可能有很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智力发展是不充分的。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①
想象和其它心理过程有机地联系着,根据鲁宾斯坦的意见,每一个思想,每一种情感,那怕是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世界的意志动作,其中总有一些想象,甚至象人的知觉这种反映形式中,也包含有想象。想象活动和记忆活动交织在一起。亚里士多德谈到:“记忆和想象属于心灵的同一部分,一切可想象的东西在本质上就是记忆的东西。”想象从记忆表象中提取素材才能进行活动,同时记忆表象在某种程度上被想象形象补充着,同想象结合着。
想象参与思维过程之中,人如果没有同思维内容相联系的表象,思考就发生困难。
想象在人的情绪生活中也有重大意义,想象的形象总是伴随着体验。杨沫在谈到她写《青春之歌》的创作过程中说:“着意刻画了……这些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和英雄形象,我爱他们尤其是卢嘉川。当写到他在牺牲前给林道静的那封最后的信时,我泪水滚落在稿纸上,一滴一滴地把纸都湿了”。想象不仅可以引起一些短暂的情绪状态,也可能成为深刻而牢固的情感产生的源泉。
想象的形象可成为人的意志行为和实践行为动作的内部推动力。
总之,想象不仅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而且在人的整个精神生活体系,在创造中,在客观世界的反映的一切形式中,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想象对人的生活道路,人的个性发展,人的特点的形成同样起着巨大的作用。
五、想象的种类
根据产生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可以把想象区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带有目的性、自觉性的想象。根据想象的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的不同又可把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无意想象是没有特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例如,看到天上的云朵自然而然地想象为人的面孔、奇峰异兽或某种动物;又如,不自觉地跟着别人讲述的故事而想象出故事中的情景。
梦是在睡眠抑制状态时所发生的想象活动。
第二节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一、再造想象
(一)什么是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在再造想象中,事物的形象都是再造别人想象过的事物,都是“再造”出来的新形象。所谓“再造性”,一方面指这些形象不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而是根据别人的语言描述或图样示意再造出来的。例如根据文学作品的描述再造出郭沫若剧本中的蔡文姬的形象,工人根据机器的图纸想象出机器的立体和运转时的形象,这些想象都是再造想象。另一方面,又是通过自己的大脑,根据当前的任务,在词的调节下,运用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再造出来的。例如,我们读“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李白的诗时,每个人再造出来的形象各不相同,都按各自的方式来形成新形象。因此,再造想象中也有创造性的成分。
要形成正确的再造想象,必须具备下列两个条件。
第一,要正确理解词与图样标志的意义。再造想象就是由语164 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所引起的,因此,必须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词与图样标志的意义。
第二,丰富表象的储备。表象是想象的基本材料,表象愈多,再造想象的内容也愈丰富;再造想象不仅依赖于已有表象的数量,而且也依赖于已有表象的质量,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的直观材料愈丰富,再造出来的想象内容就愈正确、愈生动。
(二)再造想象在教育中的作用
在政治思想教育过程中,当学生通过介绍在头脑里出现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时,这些形象就会指导他们的行动,成为儿童学习的榜样。再造想象在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培养上有重要作用。
再造想象在教学过程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真正掌握知识必须有积极的想象参加,这是因为学校里的知识多半是通过教师、书本用词或图表、模型介绍给学生的,只有使这种介绍让学生在头脑里形成与概念相应的形象,才能理解和掌握知识,否则只能停留在机械识记的水平上。可见,任何学科都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深刻地领会教材,系统和牢固地掌握知识。
近来的研究表明,在轻松气氛中学习比在紧张气氛中学习效果要好得多,而想象能够帮助学生放松思想,在想象过程中人变得舒适、灵活。G·卡斯蒂罗运用想象进行八个月的教学实验证明,儿童的注意范围也扩大了,人也变得更活泼了。
二、创造想象
(一)什么是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是根据预定的目的,通过词对已有的表象进行选择、加工、改组,而产生可以作为创造性活动“蓝图”的新形象的过程。如,文学家的写作,科学家的创造发明时所依据的形象。
创造想象与创造思维密切联系着,它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由于创造想象的参与,能够结合以往的经验,在想象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造成劳动最终或中间产品的心理模型,并且提出新假设,所以是创造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需要创造性想象。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缺乏创造想象是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
(二)发展创造性想象的条件
1.创造动机
社会生活本身不断提出创造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要求。这种要求在人的头脑中得到反映,成为创造新事物的需要和动机,也就获得了创造想象的动力。
文艺创作中强烈的创作动机是很重要的,如《红日》的作者吴强说:“许许多多英雄人物崇高的形象……激动着我的心……感到他们在向我叫喊,在我的脑子里活动翻腾,我要表现他们的欲望,是为时已久了。孟良崮战役以后,我的这种情绪,就更加迫切、强烈,而且也深深地感到这是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①
科学工作者的创造性活动同样如此。
2.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储备
创造想象需要原料,没有相应的表象储备,有关的新形象是创造不出来的。鲁迅写道:“……人物的模特尔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在山西,是一个拼凑成的脚色……”②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一书中创造娜塔莎的形象是基于分析他两个熟人的性格和特点塑造成的,这两个人是他的妻子索菲亚·安得烈也芙娜和他的姐妹达吉娅娜。
3.思维的积极活动
创造想象是严格的构思过程,它是受思维调节的。如在写作前,要严密地考虑文章的主题,所写的人物和事件等,才可能产生活生生的形象,如果不加思索,就不会有什么创造性的成果。
4.灵感和艰巨劳动
创造过程中新形象的产生带有突然性,常常被称为灵感。真是“忽似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有些诗人在构思时,虽经长期酝酿,仍理不出思路,但偶然受到某一事物的启发,豁然开朗,诗句象潮水般地涌来,一挥而就。
灵感的特征,首先表现为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创造的对象上,这时,意识处于十分清晰和敏锐的状态,思想和形象的活动极为活跃,因此在灵感状态下,工作有极高的效率。由于灵感的出现,解决了长期探索的问题,因此常常伴随无法形容的喜悦。例如,古希腊阿基米德在一次入浴时,忽然有悟,起来在街上狂呼:“我发现了!我发现了!”(即发现了关于比重的阿基米德原理)简直达到狂喜的程度。这是成功的喜悦,胜利的喜悦。
唯心论者把灵感看作是神灵的感应。其实灵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它是人们长期劳动的产物,它是在艰苦劳动之后出现的。托尔斯泰在写《战争与和平》时,不知花了多少艰苦的劳动,九易其稿,有些部分改了十几次以上,他在写书时,谈天、走路,甚至半夜起来,也常常想起小说中的主人公。他坚忍地劳动,积累资料,用他的话说,在那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图书馆。”爱迪生说得好:“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列宾说:“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这是很有道理的。
三、幻想
幻想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幻想是